|
发表于 2011-7-25 08: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5 o( ~9 a9 d! b2 _
恋蜂小子 发表于 2011-7-24 22:32
: @9 S: T$ _8 U# S卡尼鄂拉蜂
5 j, X& t/ u/ `# w9 h, |4 _6 C一、产地与分布 2 \! n1 O. x. u! T! \+ u8 z
又名卡尼阿兰蜂,简称卡蜂,原产于巴尔干半岛北部的多瑙河流域,包括奥地利南部、南斯拉夫、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希腊北部。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第一次引进少量卡尼鄂拉蜂试养,后被杂交;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又从奥地利、联邦德国、南斯拉夫等国引入了几批卡尼鄂拉蜂王,其原种现仅保存于吉林、北京等少数科研单位,其后代则通过推广,普及到全国绝大多数省市政,在中国的养蜂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0年,我所又从德国引进抗螨力较强的新品种,在使用过程中,经济效益明显。
5 f6 L+ }. I m9 g& g: V1 j# k( E7 X1 l ]4 b& u/ B" }
二、品种形成
. Q* t+ E% J6 T9 S 我国饲养的卡蜂,按其来源可分为奥卡、南卡等品系。奥卡即奥地利卡蜂的简称,原产于奥地利,20世纪70年代从联邦德国引进;南卡是20世纪70年代从南斯拉夫引进的卡蜂;经过几十年的选育、驯化,卡蜂及其杂交种已经成为我国养蜂生产中的重要品种之一。
3 k8 M* \" A/ V6 a( b4 |$ A$ k6 I' T! O4 D* ^) x0 r4 E; o6 G; R
三、形态特征
. d6 ^7 b( _% d% Z 个体大小和体形与意大利蜂相似。腹部细长,几丁质黑色;有些个体第2和第3腹节背板上有棕色斑,少数个体具棕红色环带;第4腹节背板上的绒毛带宽度0.80mm~1.00mm(平均0.90mm),绒毛密集;第5腹节背板上的覆毛长度0.20mm~0.40mm(平均0.30mm);喙长6.40mm~6.80mm(平均6.60mm);肘脉指数1.80~5.50(平均2.70)。蜂王棕黑色,少数蜂王腹节背板上具棕色斑或棕红色环带。雄蜂黑色或灰褐色。工蜂绒毛多呈棕灰色。 % |! R* j. |0 Y. _" W8 g
" r( K4 b4 K8 o5 v4 o- J ?& Q
四、生物学特性 9 Y7 m/ a7 m4 m. |8 a+ i8 Z
卡尼鄂拉蜂采集力很强,善于利用零星蜜源,采集花粉能力比意蜂差。产卵力较弱,气候、蜜源等自然条件对育虫节律影响明显。早春外界出现花粉时便开始育虫,繁殖快;夏季只有在蜜粉充足的情况下才保持一定面积的育虫期;晚秋育虫量和群势急剧下降,很难保持强群越冬。分蜂性强,不易维持强群,但通过选育可以改变,蜜源条件不良时很少发生饥饿现象。性情较温驯,不怕光,开箱检查时较温驯。定向力强,不易迷巢,很少作盗。较少采集树胶,在纬度较高地区越冬性能良好。在原产地几乎未发生过幼虫病。蜜房封盖为干型。
0 N6 o+ `9 ?3 g
. S K6 Q% C" P# s五、生产性能 1 u5 C) h4 S% w6 H% X
卡尼鄂拉蜂产蜜力强,在群势相同的情况下,其产蜜量高于意大利蜂20%~30%,是较理想的生产蜂蜜的蜂种。产浆能力较弱,不宜用其进行王浆生产。和其它蜂种杂交后,可表现出较显著的杂交优势,产卵力、哺育力和采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收到很好的增产效果。蜜房为干型,可生产洁白美观的巢蜜。
7 R. V% ], m/ S& y) d% ]! t3 d8 L7 b1 z9 D
六、利用与评价
6 x+ M) A( S' f 卡尼鄂拉蜂采集力很强,生产王浆、花粉能力较差。分蜂性强,不易维持强群,节约饲料,性情较温驯,不怕光,定向力强,不易迷巢,很少作盗,抗病力强,与意蜂杂交后能够产生强的杂种优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