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图 10-3 腐烂的患欧洲幼虫病幼虫9 O$ o# x6 Z; O9 G
9 i% A' c7 m$ M9 R/ @/ ^
若病害发生严重,巢脾上“花子”严重,由于幼虫大量死亡,埠群中长期只见卵、虫不见封盖子。
( G+ p1 c9 C+ z. E2 X6 \
. r( y) K. M' x) F ⒋蜂房球菌在蜜蜂幼虫中的增殖
7 ?2 c4 }2 L# g& Z# B6 K- v; G/ N" g0 ^; _( y
蜜蜂小幼虫吞食被蜜蜂球菌污染的食物后,该菌在中肠迅速繁殖,破坏中肠围食膜,然后侵染上皮组织,有时病菌能几乎完全充满中肠,绝大多数病虫迅速死亡,少量幼虫可能意外地(可能是病原苗繁殖量少)存活至化蛹,在幼虫化蛹前,肠道内的细菌随粪便排出沉积于幼虫巢房壁上,其中的蜂房球菌能保留数年的侵染性,成为重要的感染源。8 ]. J5 \ }7 @3 w# R. E! l
6 l) W0 _6 `2 Y% N7 H+ Y$ D T7 T4 y' G ⒌蜂房球菌在蜂群中的传播7 p: c0 V: S* [! _& m& E
/ l- C" ~% u* ], a" K9 K 子脾上的病虫及幸存的病虫是主要的传染源,内勤蜂的清洁,哺育幼虫活动,将病原菌传播至全群。群间传播主要是由于调整群势,盗蜂、迷巢蜂等引起。
/ O( r+ Q) F& L% H5 X9 P' \: R c1 g; M2 M' S5 t
⒍欧洲幼虫腐臭病的流行规律9 b4 Q4 x5 s& x/ R# N
9 K3 D! f5 b2 i
病害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我国南方,1年之中常有2个发病高峰。1个是3月初到4月中,即油菜花期到荔枝花期,另1个是8月下到10月初(福建南部可至12月)。2个发病高峰期,都基本与蜂群繁殖高峰期相重叠,即与春繁、秋繁相重叠。. ^# \) }# a- e% X; u" t
1 i- `3 C1 f# Q4 T& T; O( r# d o 蜂群内幼虫多,抚育任务重时,病害易发生,抚育任务轻时,病害轻。所以,病害常见于繁殖高峰期、弱群,大流蜜期的到来,病害常常“自愈”,可往往随采蜜期过后,开始繁殖下1次适龄采集蜂时,病害又抬头。
9 a7 J- H: i7 i; W5 x% h2 e: X7 Q+ L& M
⒎诊断4 O0 |& U4 a( k6 Q$ E6 N' O" g# N
# Y1 h& m; v: M) B9 I
⑴利用典型症状诊断8 t' d* z% b( m* h
! K* A6 Q3 u' o1 v 先观察脾面是否有“花子现象”,再仔细检查是否有移位,扭曲或腐烂于巢房底的小幼虫;⑵病原菌诊断- L& G- I) V# x* P/ A. w
7 M3 @" b: @; l! V, s挑出已移位,扭曲但尚未腐烂的病虫,置载玻片上,用两把镊子夹住躯体中部的表皮乎稳地拉开,将中肠内容物留在载玻片上,里面有不透明、白垩色的凝块。挑出凝块,按细菌简单染色法染色,油镜下可见大量病原菌。健康幼虫的中肠不容易解剖,而且中肠内容物是棕黄色的。) A' [* k1 Y- b1 M0 Y* H
" m: k- `/ J8 f# ]
⒏防治' B z0 U) l" x0 D6 V: N
% {2 w( a3 d. }) c: t ` 西方蜜蜂上欧洲幼虫腐臭病一般不甚严重,通常无需治疗,多数蜂群可自愈。而中蜂欧洲幼虫腐臭病常十分严重,严重影响春繁及秋繁,而且病群几乎年年复发,难以根治。但由于病原对抗生素敏感,病群的病情用药物较易控制。需注意的问题是,要合理用药,严防抗生素污染蜂蜜。
0 O, @3 e# Z& r; @' y
, E6 \$ e( K1 y x ⑴预防方法# c2 ]- B9 h Y- X
. g, z [, f- J' i& w; d
①选育对病害敏感性低的品系;
& t+ y. G, U$ k8 p3 k9 @) b& M. J' P# f
②换王,打破群内育虫周期,给内勤蜂足够时间清除病虫和打扫巢房;) x1 Q4 U9 X2 R u6 H2 P \
9 r; C' [* A; A8 p ③病群内的重病脾取出销毁或严格消毒后再使用(消毒方法参见美洲幼虫腐臭病的防治)。1 Z- `. [/ c7 g4 c
- r% Z" S9 w* A9 D6 G0 V: o0 K
⑵施药防治
8 i+ n8 i- s1 }3 b# b$ M* i" R: d2 m; g, Q5 m: W) t
①抗生素糖浆配制常用土霉素(10万单位/10框蜂),或四环素(10万单位/10框蜂),配于饱和糖浆内喂病群,但易造成蜂蜜污染。建议配制含药花粉饼或抗生素饴糖喂饲。含药花粉的配制:上述药剂及药量,将药物粉碎,拌入适量花粉(10框蜂取食2~3 d 量),用饱和糖浆或蜂蜜揉至面粉团状,不粘手即可,置于巢框上框梁上,供工蜂搬运饲喂。
m* W3 S; l* g: V& ^9 z$ U0 M' e4 V# U7 ?8 Z$ b8 J7 D% R
②抗生素饴糖配制224 g 热蜜加544 g 糖粉,稍凉后加入7.8 g 的红霉素粉,搓至硬,可喂50~60群中等群势的蜂群。重病群可连续喂3~5次,轻病群5~7 d 喂1次,喂至不见病虫即可停药。* j+ \% Z9 L- M7 l: s- q
3 ~5 P/ |9 x5 K' ]3 \
三、蜡螟的防治! Q, L2 `4 Z6 O, z% \4 h
. N2 ^8 M0 i: i, [. R 蜡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危害蜂业的蜡螟有大蜡螟和小蜡螟。蜡螟的危害主要是在它们的幼虫期。2 G4 t/ N% t# m- @& D+ G
4 B' r7 Z* ]% `. l( C 蜡螟属世界性害虫,几乎遍及全世界养蜂地区。它的分布主要受长期寒冷的限制。在高海拔地区,大蜡螟没有或很少发生。而在东南亚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大蜡螟危害相当严重。
8 |4 E1 G) b# H$ F# Y
/ l$ V3 q) i) e8 I9 w1 h. k 大蜡螟是蜂产品最重要的害虫,每年都给全世界专业养蜂者造成严重的损失。大蜡螟给我国养蜂业造成的损失尚无准确估计。它们对中蜂危害特别严重。大蜡螟只在幼虫期取食巢脾,危害蜂群封盖子,经常造成蜂群内的“白头蛹”,严重时白头蛹可达子脾数量的80%以上,免强羽化的幼蜂也会因房底的丝线困在巢房内(图10-4)。
% D5 _; g1 e( O+ @" h; U4 H0 K8 Y4 K! F' a) @. e0 }3 O
) a, i( K, T3 X' x. m1 ~
* }7 m S; p# ]* N. P5 d图 10-4 受巢虫危害的“白头蛹”症状& e5 ` Y' \3 n6 A
3 L* i9 G* R& U ⒈大蜡螟的防治5 ] t& a& A. G/ v1 y
( m7 b- ~; e% q+ `/ m ]( \ ⑴形态特征
8 |( n. T) u1 y; n/ J0 _
) d* H. H, m, G9 V 卵呈短卵圆形,长0.3~0.4 mm。表面不光滑。卵颜色初为粉红,后转化乳白,苍白,浅黄,最后变成黄褐色。卵块为单层,卵粒紧密排列。% |. W- W) d9 R; s
3 R4 l4 |; C7 T. f0 I1 c 幼虫刚孵化的幼虫呈乳白色,稍大后,背腹面转成灰和深灰色(图10-5)。老熟幼虫体长可达28mm,重量可达240 mg。, l7 \: w+ a3 j \4 s9 c! I
/ c' G* S" v; q+ D7 K; p. V( C
/ L$ k" ?2 x5 J5 Z3 [/ [7 t
' e O" ?2 w. p, P图 10-5 大蜡螟幼虫(大巢虫)
. g2 ]8 f$ x0 J- J+ ?8 R7 N9 Z( K3 M" s
茧通常是裸露,白色的,但有些茧也会被黑色粪粒或蛀屑包裹。长达12~20 mm,直径5~7 mm。常在箱底和副盖上结茧。8 a4 |& n: Q& \4 J5 j7 ~' [# N
o. [ N4 F$ l0 g
- n* Y( Z5 t4 L/ K. i6 \( B' ]3 x5 v: ~( |
图 10-6 大蜡螟成虫
9 @7 x1 Q# L+ J) Q! D2 D2 }9 }! \" Z8 r( I. U9 L* M& ?
蛾颜色呈银白色,而以虫脾为食的蜡螟则呈褐色、深灰或黑色。成虫雌蛾体大,平均重可达169 mg,体长20 nm左右。下唇须向前延伸,使头部成钩状,前翅的前端2/3处呈均匀的黑色,后部1/3处有不规则的亮域或黑区,点缀黑色的条纹与参差的斑点,从背侧看,胸部与头部色淡。雄蛾体较小,重量也较轻。体色比雌蛾淡,前翅顶端外缘有一明显的扇形区,颜色也相对较淡。雌雄蛾的大小和颜色,根据不同幼虫食料变化也很大(图10-6)。# r e" j9 S, V i6 Q9 G
5 p7 t- T, R" ^8 g) p- `& V/ O" E9 J ⑵生活史和习性# a6 R# N3 O4 Y: p
# ]/ F( E5 ?, w( ^& H 大蜡螟的生活史为2个月左右,长可达6个月之久。就周期较长的来说,休眠发生在前蛹期。在我国南方可发生3~5代,且有世代重叠现象。- x* [( f3 {3 A( l6 q
5 \4 P& R8 Y$ v$ i: I: i! {+ f3 p 成蛾羽化后既不要食物也不要水分,一般
0 N) U# k3 s2 l, h; G ]4 I
/ ^9 G' o! Y' d9 G- G# a1 H: E 经过5h以上才能交尾,多数在4~10 d 后开始/ I7 h" }0 O$ D( [/ A$ s+ P
1 T, o* W: f `
产卵。产卵期平均3.4 d 。产卵量600~900粒之间,个别可产1800粒卵。产卵位置多在箱壁缀隙中。
0 y8 I, h1 L5 m3 A3 c! V5 q4 l. n0 M7 g# q' C/ S8 G( w
蛾寿命在3~15 d ,在30~32℃条件下,多数交尾过的雌蛾会在7 d 内死亡。35℃下,寿命可达10 d 。温度较低,雌蛾寿命会延长。雄蛾寿命较短。平均约为5.5 d 。: V6 g. _; v. \
- k. A2 \, N, ?+ A n& r @ 卵在较高气温(29~35℃)下发育快,卵产下3~5 d 后,即开始孵化。在18℃下卵的孵化期可延至30 d 。将卵短期暴露在极端温度下(46.1℃以上70 min,0℃以下270 min)会引起卵全部死亡。
; S" X0 w# | u3 L a9 [
+ a( Y# P o. s) V 湿度对卵的孵化影响也很大。相对湿度在25%~35%时,有1/3的卵不能孵化。高湿环境比低湿环境有利卵的孵化,使卵期缩短1~2 d ,死亡率下降14%。但是,湿度高于94%,卵易发霉;低于50%时卵易干枯,最适湿度为60%~85%之间。" @" ?! q2 q$ D
$ r5 D0 a; X2 ~ a* P 幼虫期在45~63 d ,初孵幼虫有蚕食卵壳或怕光的习性。幼龄幼虫会先取食蜂蜜和花粉,随后会从巢房壁外部钻进花粉内,逐渐向巢脾中部延伸隧道,在那里继续取食、长大,免受工蜂的清除。
+ ^1 h" q% L6 V+ D4 a. W3 }8 B: h$ h) X
幼虫发育最低温度为18℃,最适温度30~35℃,相对湿度80%有利于幼虫发育。初孵幼虫活泼,爬行迅速,2龄以后的幼虫活动性明显减弱。1 d 幼虫体小,不易被工蜂清除,上脾可高达90%。幼虫期一般6~8 d ,1~2 d 食量小,对蜂儿影响不大。3~4 d 食量大,钻蛀隧道,是造成白头蛹的主要虫期,5~6 d 幼虫个体大,在脾上取食,易被工蜂咬落箱底,不再上脾。
' Y( s# x5 A& j! K' g% F9 k# f2 D6 x9 X
在蜂群内,大蜡螟幼虫的生长速率是极其惊人。如果食料与温度条件适宜,幼虫在孵化后第1个10 d 内,体重每天就会有成倍增长,这样快的生长速率说明,一旦蜂群由于中毒或其他原因造成群势严重削弱,蜂群内的所有巢脾即可在10~15 d 内被幼虫毁坏。
/ s. N: |5 C5 b$ ?% h; n" o" i9 ]9 U( f; N$ W- ]4 [
发育中的幼虫实际上取食蜂群里的所有蜂产品,特别嗜好黑色巢脾。如果大蜡螟幼虫缺少食料,蜜蜂幼虫也将受其危害。在温暖季节,许多幼虫常在蜂箱底板的花粉和蜡屑中生长,但在经加工的蜂蜡,如巢础或巢蜜上的新蜡上,幼虫无法完成生活史。
" r) |' B0 d/ u
$ @- C2 J, L6 Q- E 最后1 d 幼虫结茧前会停止取食,找适宜的场所吐丝作茧,通常老熟幼虫会钻入巢框或箱底裂缝处聚集结茧化蛹。少则几十,多则成百,茧呈圆柱形。
- Z3 Y8 s; m% t% u* {; g5 P; `6 `5 G$ u' g' K
前蛹期的幼虫体显著缩小,体色加深,由浅黄色→浅褐色→褐色→深褐色。蛹多数在傍晚5时后羽化,30℃时蛹历期最短。越冬虫期通常为老熟幼虫或前蛹阶段。$ @2 t$ k( h- a3 j' Y
9 s* q# i, [) |
⑶发生与环境的关系5 k" L6 Q; q8 d' V) ~2 [
0 o2 W. n, ]) T! ^8 k 与温度的关系:大蜡螟的发生与外界温度有很大关系。卵和幼虫的发育需要较高的温度(30~35℃),过低或过高的温度都会使大蜡螟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W1 U2 v+ h' L' A; w7 s# ? k! R
8 |) e9 S6 m1 s; G+ b 与食料的关系:纯蜡和新脾对大蜡螟幼虫发育不适宜,会造成幼虫发育中断,成虫个体变小,产卵量下降。中蜂群常更换老脾,对抑制大蜡螟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