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⑴形态特征
4 J, B2 f; A( {7 q4 Z卵 水白色,卵圆形,长0.39mm,宽0.28mm。卵外无保护物。卵块单层,常有数十粒至百余粒。. c( n7 f, a b3 Y4 q0 R
幼虫 体长随龄期的大小而不同。初龄幼虫水白色,长1~1.3mm;老龄幼虫蜡黄色,体长13~18mm。前胸背板为棕褐色,除前胸气门和第8腹节气门较大并呈椭圆形外,其余腹部的气门边沿均为黑褐色。
, J) j7 G- J3 `! \蛹 呈纺锤形,腹面褐色,背面深褐色,背中线隆起呈屋脊状,两侧布满角质状突起。腹部末端具有8~12个较大的角质化突起。雌蛹长8~12mm,宽2.3~3.1mm;雄蛹长7~10mm,宽2.2~2.8mm。1 l$ a9 }& R5 E5 S) q8 ~) `& r7 R
茧 茧长11~20mm,宽3.2~4.8mm,长椭圆形。丝茧白色,常见其表面有粪粒。' P8 ^/ N" B# i9 h
蛾 成虫雌蛾体呈银灰色,除头部外,体躯具有深灰色鳞片。体长10~13mm,触角褐色,丝状,长近蛾体一半。头部披满浅褐色的长鳞片。复眼近球形,呈浅蓝色至深蓝色。下唇须粗短前伸。雄蛾体长8~11mm。体色比雌蛾略浅,触角也长过蛾体1/2。下唇须细小上曲。
0 l7 q# M. j9 f) m `# M⑵生活史及习性
/ Y# j: x3 o) L小蜡螟在福建1年可发生4~5代,每代历时2~2.5个月。每年3月初越冬代幼虫开始羽化,11月底至12月初进入越冬休眠阶段。一般雌蛾蛹期7~9d,雄蛾蛹期略短1d左右。羽化后的雌蛾,一般经过2~3h即可交尾。交尾成功的雌蛾,往往都在当晚开始产卵。雌蛾一生可产卵3~5次,以第1次产卵量居多,通常为200~400粒,雌蛾一生产卵量在278~819粒。
2 E1 L' C5 |+ H* H1 k雌蛾寿命4~11d,平均6d;雄蛾6~31d,平均14.8d,约等于雌蛾2倍。未交尾的雌蛾寿命有延长的现象。相对大蜡螟,小蜡螟个小体轻,体重只有大蜡螟的1/6~1/10。在有新鲜花粉的黑色巢脾上饲养的小蜡螟,成雄蛾只有11.3mg,雌蛾20.3mg。蜂群内的小蜡螟,其性比接近1∶1,有时雄性会略多于雌性。初产的卵为水白色;2~3d后转成淡黄色。小蜡螟卵期4d。孵化后幼虫即在蜂箱底板的蜡屑中生活,以后爬上巢脾为害粉脾和子脾。幼虫的发育历期受外界气温与食料质量的影响,气温高,可缩短幼虫历期;深色巢脾,幼虫期短,新巢脾和蜂蜡,发育迟滞,世代数减少。小蜡螟越冬,以老熟幼虫躲在保温物与箱底间或隔板间以及箱内各角落越冬,极少以前蛹或其他虫期越冬。0 i9 l4 p+ Z! `4 W
⑶预防方法! D9 o+ O7 T, D
小蜡螟的防治主要是通过清理巢箱,利用新脾等方法,并及时扑打成虫,清除越冬幼虫以及蛹和卵。
3 w5 w" p. M$ u" R- c4 D* g( j⑷治疗方法(与防治大蜡螟的相同)
) k! T* D5 t; H; d" R* y物理防治 为防止药剂防治给蜂产品带来的污染,可将蜂具或蜂产品(如巢蜜)进行冷冻处理,在-6.7℃冷冻4.5h,-12.2℃下3h和-15℃下2h处理,可杀死各期小蜡螟。
. z/ [7 `1 T* g此外,采取水泡脾、水浸脾、水浸蜂箱、框耳阻隔器等方法,也可减轻巢虫的危害。$ f9 ]2 }8 R L5 G
化学防治 药剂治疗主要针对贮存的巢脾,蜂群内的药剂防治则相当困难。用36mg/L氧化乙烯对巢脾熏蒸1.5h,可杀灭各期小蜡螟。用0.02mg/L二溴乙烯熏蒸巢脾24h,也可杀灭各期小蜡螟。此外,熏杀蜡螟常用的药物还有二硫化碳、冰醋酸、硫磺(二氧化硫)、溴甲烷。1 o, ?" m) D3 b# H: U
生物防治 小蜡螟的生物防治最有希望的天敌可能是苏云金芽孢抱杆菌的使用。据研究,这种杆菌及其毒素对处理过的蜂群无任何不利影响。用苏云金杆菌喷洒蜂群或浸渍巢础可以防治小蜡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