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12-29 23: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最新王中王 于 2011-12-29 23:36 编辑 1 f# M5 k5 R7 T) L, ~) B$ Q+ ?
5 A1 T+ T5 F$ J* k 1# 唯我独尊 5 C4 a2 j2 q5 `0 w% _$ \
" o6 O$ V; g2 a, `
# Y7 f8 m; V: f# Y4 u
超早期蜂群繁殖技术的研究
, }; \2 x* o7 B V 春季蜂群早繁殖,要在出现辅助蜜源前20天左右进行,这期间,正常繁殖的蜂群哺育出第一代蜂: M0 S% @/ j5 e; V* a
儿,幼蜂正在不断出房,越冬蜂开始更新。那么,既然能在早春环境中哺育出第一代蜂儿,能否模拟这种环境再提前育出一代蜂儿,在蜜源出现前后能有第2代蜂儿出房,加快蜂群早复壮,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途径。为了提前蜜蜂育王场春季育王的时间,较早地向养蜂生产提供优良蜂种,我们根据蜜蜂生物学特性和蜂群与气候、蜜源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超早期蜂群繁殖技术的研究,经过5年的试验,不仅为超早期培育蜂王探索了基础数据,而且在超早蜂群繁殖技术的研究试验中取得了进展。
, e+ s) D9 V C2 I4 R/ N. N, t q 1蜂群超早繁殖期人工小气候和自然气候利用试验超早繁殖的首要问题是气候,蜂群超早繁殖气9 d0 g$ J# d5 A6 W
候由塑料大棚、小棚等人工小气候和可利用自然气候构成,三者相互补充,相互接续,形成一个蜂群超0 O: d7 X* C4 Y- i7 R
早繁殖的气候体系,主要利用程序为:大棚定期放飞蜜蜂_+小棚控温蜂群繁殖_+可利用自然气候的有效利用_+构建蜂群超早繁殖气候环境。
# A6 x1 w$ c% x E& Q' r 1.1塑料大棚小气候的营造和利用
# B7 `& y* H6 \6 v$ h% ~) ] 塑料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具有可调性,不仅能为蜂群创造繁殖的条件,而且还能提供飞翔条件,但直射阳光和过高温度促使大量蜜蜂飞出捕光撞棚聚团,死亡率较高。为解决这一问题,从减少蜜蜂活动
" j2 A5 {/ y @9 S) U6 j. e4 X人手,进行了1~7天棚内飞翔一次的对比试验,试验显示,蜂群在大棚内每天连续飞翔,死蜂多,群势
! ?5 P' r) `( _下降快;每3~5天在大棚内放飞1天,死蜂率较低,群势下降缓慢,见表1。蜂群在大棚内放飞,随着蜜蜂对环境的适应和新蜂出房,后期死亡率低于前期。蜂群在大棚内放飞时,要及时调整群势、补充饲料,巩固蜂群的繁殖条件。经过反复试验将大棚改进为“双层薄膜调光式大棚”,降低了死蜂率。在200m2的大棚内放4~5群蜂,死蜂率低,可以提高繁殖效率。表1 蜜蜂在塑料大栅内活动情况 单位(框); F; E( k* ?6 @. f
1.2小型保温棚小气候的营造和利用小型保温棚用双层塑料薄膜贴在弓型或长方型架上,两层塑料薄膜之间加保温层',J、棚留有进出气孑L,每个小棚放4群蜂,小棚内保持4~10℃,气温较低时缩小进出气孑L,并以温控仪自动控制小棚内电热系统,根据温度变化补热或断热保持蜂群繁殖的
& K( h( [8 u5 U2 @临界温度闭;气温较高时打开气孔或垫起小棚下角通风,维持所需温度。当外界气温达到7℃以上时搬下小棚,放蜂飞出活动。以2ram厚纸板作保温层的小棚,保温隔热性能及成本均优于聚苯板、次毛毡、草等保温材料,在后来的试验中均采用纸板小棚;小棚内的蜂群繁殖临界温度7~8~C,效果较好,见表2。
2 k5 C b( O' z% v 1.3蜂群超早繁殖可利用自然气候的有效利用外界气温达到7℃以上,风力3级以下时,早繁
* `: X p% @7 Z+ J) ]# M* u蜂群不进大棚放飞,可以打开小棚,利用这种可利用的自然气候,就地放蜂飞翔,如果这种可利用自然气候天数较多,在外界未出现蜜源之前,每3~5天飞一次为宜,不放飞时采取遮荫等方法将温度降到试4 c3 E6 A3 T! E' O: z* r
验临界点。
; v* C; F% ]7 e5 Q6 ]) u 2蜂群超早繁殖期人工蜜源利用试验- T4 }! w! U8 v: G$ y6 W9 ^
2.1大棚内假花蜜粉源的营造和利用表2 蜜蜂在小棚内控温繁殖试验情况植物花朵对蜜蜂的吸引力是花蜜和花粉,蜜蜂将花蜜花粉采回蜂巢能招引更多的蜜蜂前去采集。根据蜜蜂利用蜜源的特点,利用人工制作的假花和点滴注射器配套,将注射器管一端插入蜜瓶,另一端
) P# K7 s; S8 N4 x针头从假花的下部反插入花房中,使针尖在花房中露出象蜜腺一样不断泌蜜,蜜蜂飞来吸吮花房中针
% P' Z1 m' X1 V$ \& J2 i采集;同时将干花粉放在假花房里作为粉源,供蜜蜂飞来采集。将这种“泌蜜”和“含粉”的假花固定在树枝上,插在大棚内诱导蜜蜂上花,形成采集习惯,像在植物花上一样采回蜜粉。这种假花蜜粉源在试验中利用效果较好,适合经常在大棚放飞的蜂群。4 N: B" _3 a, A3 {; y
2.2饲料蜜源利用在超早繁殖期,外界没有蜜源,调整饲料可以起到蜜源对蜂群繁殖影响的作用。在大棚内每次放飞的蜂群,都要检查调整蜜粉饲料,缺饲料的要及时补喂;不缺饲料的蜂群也要适当奖励饲喂(这种奖励饲喂以蜜为好,水份不宜过高);蜂巢内有封盖蜜脾,特吮、利用。蜂群在小棚内,有就地放飞的机会,也要根据需要补充饲料和奖励饲喂以及调整利用巢内封盖蜜。通过有效的饲喂、调整、利用蜜粉饲料,刺激蜂群哺育蜂儿的积极性,补充蜜源对蜂群繁殖情绪影响。7 c) J4 [, I) a1 t0 T
3蜂群超早繁殖期的特殊饲养技术+ o7 S! L0 c' }
超早繁殖的蜂群要紧脾繁殖,密集蜂巢,保持蜂多于脾,在越冬蜂更新,外界出现蜜源之后也要保持蜂略多于脾或蜂脾相称,使蜂儿在密集的蜂巢中发育生长。超早繁殖的蜂群要保持每张脾不低于0.5kg蜜,花粉饲料长备不断,要饲喂优质成熟蜜和无病群生产的花粉,花粉饲料配方:干花粉50%;冷冻鲜花粉50%,混合均匀后加优质成熟蜜和成面状,用花粉饲喂器饲喂或装入保鲜袋放蜂巢上部饲喂。要坚持巢门喂水。对饲喂给蜂群的蜜、糖、花粉等饲料及水,要保持清洁,无污染,有利于蜂群健康繁育。
! A4 O. }$ M# G' I; q! E6 [ 4蜂群超早繁殖效率对比试验4 k) l6 h% h7 `' h# v5 Q
超早繁殖的蜂群在人工小气候和可利用自然气候环境中,充分利用人工蜜源和饲料蜜源,进行蜂群" P" S4 w* v& V5 B) Z4 W
别是靠近子脾的封盖蜜脾,要分批割去蜜盖,供蜂吸 超早繁殖试验,主要进行了有效产卵量、群势增长情表3 蜂群超早繁殖效率试验情况况、封盖子脾密实度3个方面的测试,见表3。在试验中,超早繁殖蜂群的有效产卵量和期末蜂数分别提高33%~59.9%,30.4%~61.8%;子脾蜜实度略低于常规繁殖蜂群。超早繁殖的蜂群比常规早繁殖的蜂群提前25~28天开繁,在超早繁殖期基础上延续到6月10日,共100天左右,繁殖4~5代蜂,包括繁殖更换越冬蜂的蜂、繁殖哺育采集适龄蜂的蜂、繁殖采集适龄蜂。因此,提前25~28天繁殖(无论效果好坏)都要影响蜂群一个较长时期繁殖效率。% T3 x2 M5 V: s) q
5超早繁殖的蜂群生产效率
$ b. S, l8 u1 h$ e" n$ s 对比试验超早繁殖的蜂群,提前复壮,提前育王分蜂,可以增强蜂群的实力,提高生产效率。本试验只对超早繁殖的蜂群本身的蜂蜜产量和饲料消耗量进行测试不包括王浆等其它蜂产品产量和新分群的蜂产品产量),详见表4(表中基础群势等均与表3相同)。通过生产期测试,超早繁殖的蜂群群均产蜜量比常规早繁殖蜂群提高41.1%~74.7%,蜜糖饲料消耗量增加30.8%~90.6% , 花粉饲料消耗量增加63.6%-81.8% 。尽管本试验地蜜源不很丰富,产蜜量水平普遍
! i* M. E- n- `+ K不很高,但在4年的试验中扣去饲料成本支出,与常规早繁殖蜂群相比,超早繁殖蜂群仍然保持着较高
* Q$ F0 ~+ y" J# \6 X& }的增产优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表4 超早繁殖的蜂群生产效率试验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