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白垩病(又叫石灰质病)是由蜂球囊菌寄生引起蜜蜂幼虫死亡的一种真菌性传染病。
. p; w- E. A, h9 i2 ?
# {9 [* b8 J- |) p1 病原学+ C* j/ T$ Z* ~! R4 A: y
蜂球囊菌为一种真菌,只侵袭蜜蜂幼虫。蜂球囊菌是单性菌丝体,为白色棉絮状,有隔膜,雌雄菌丝仅在交配时形态才有不同,为雌雄异株性真菌,单性菌丝不形成厚膜孢子或无性分生孢子,两性菌丝交配后产生黑色子实体,孢子在暗褐绿色的孢子囊里形成,球状聚集,孢子囊的直径为47~140微米,单个孢子球形,大小为3.O~4.0微米×1.4~2.O微米,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自然界中保存15年以上仍然有感染力。
! T( W B E6 A/ O5 H1 z' ^' L X
% P4 x" J p K4 r/ M; T( c2 流行病学2 p S/ a) l: g
病死幼虫和被污染的饲料、巢脾等是本病传染源。主要通过孢子囊孢子和子囊孢子传播。蜜蜂幼虫食入污染的饲料,孢子在肠内萌发,长出菌丝并可穿透肠壁。大量菌丝使幼虫后肠破裂而死,并在死亡虫体表形成孢子囊。
, D0 Q" f) G | d4 P 感染动物为蜜蜂幼虫,尤以雄蜂幼虫最易感。成蜂不感染。
. g z: L/ W; \7 Z: V# `9 }1 e 孢子囊增殖和形成的最适温度是30℃左右,蜂巢温度从35℃下降至30℃时,幼虫最易感染。因此在蜂群大量繁殖时,由于保温不良或哺乳蜂不足,造成巢内幼虫受冷时最易发生。每年4~10月发生,4~6月为高峰期。潮湿、过度的分蜂、饲喂陈旧发霉的花粉、应用过多的抗生素以至改变蜜蜂肠道内微生物区系、蜂群较弱等,都可诱发本病。
0 _; f# f# j3 H Y5 j$ d0 ^' c, ?9 k* Q$ {0 u3 `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H8 x/ p9 g1 q% y. u0 T% H# U
白垩病主要使老熟幼虫或封盖幼虫死亡。幼虫死亡后,初呈苍白色,以后成灰色或黑色。幼虫尸体于枯后成为质地疏松的白垩状物,体表布满白色菌丝。
' S" V5 Y5 n/ }4 诊断, a* F( m; D: F8 d. ~
从病死僵化的幼虫体表面挑取少量幼虫尸体表层物进行镜检,发现有白色棉絮菌丝和充满孢子的子囊时,结合临床特征可确诊。
, Z* A% w/ U- t( n* A1 Q, I* l# W w Z
5 防治9 C$ C. W; u; @6 G# F2 e
把蜂群放在高燥地方,保持巢内清洁、干燥。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不用陈旧发霉的老脾。在发生本病后,首先撤出病群内全部患病幼虫脾和发霉的粉蜜脾,并换清洁无病的巢脾供蜂王产卵。换下来的巢脾用二氧化硫密闭烟薰消毒4小时以上,硫磺用量按10框巢3~5克计算。% S. n p _$ w# B) _/ x
经换脾、换箱的蜂群,要及时饲喂0.5%麝香草酚糖浆,以后每隔3天喂一次,连续喂3~4次,麝香草酚要先用适量的95%酒精溶解后加入糖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