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白垩病(又叫石灰质病)是由蜂球囊菌寄生引起蜜蜂幼虫死亡的一种真菌性传染病。6 m1 }6 t, \; t. \0 V
% S9 [' ]. Q9 H, l6 ]- x" D( R% f) L1 病原学0 g3 z6 z7 A$ w
蜂球囊菌为一种真菌,只侵袭蜜蜂幼虫。蜂球囊菌是单性菌丝体,为白色棉絮状,有隔膜,雌雄菌丝仅在交配时形态才有不同,为雌雄异株性真菌,单性菌丝不形成厚膜孢子或无性分生孢子,两性菌丝交配后产生黑色子实体,孢子在暗褐绿色的孢子囊里形成,球状聚集,孢子囊的直径为47~140微米,单个孢子球形,大小为3.O~4.0微米×1.4~2.O微米,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自然界中保存15年以上仍然有感染力。( s1 B! u8 d1 z. N( o2 l
9 a/ l$ v3 i# K7 I$ E) h
2 流行病学3 n% L9 d+ c M
病死幼虫和被污染的饲料、巢脾等是本病传染源。主要通过孢子囊孢子和子囊孢子传播。蜜蜂幼虫食入污染的饲料,孢子在肠内萌发,长出菌丝并可穿透肠壁。大量菌丝使幼虫后肠破裂而死,并在死亡虫体表形成孢子囊。& s6 F4 f+ m( ^1 g6 F
感染动物为蜜蜂幼虫,尤以雄蜂幼虫最易感。成蜂不感染。
5 p! r; C2 `, }7 |1 a# _' Z* V* Y0 I 孢子囊增殖和形成的最适温度是30℃左右,蜂巢温度从35℃下降至30℃时,幼虫最易感染。因此在蜂群大量繁殖时,由于保温不良或哺乳蜂不足,造成巢内幼虫受冷时最易发生。每年4~10月发生,4~6月为高峰期。潮湿、过度的分蜂、饲喂陈旧发霉的花粉、应用过多的抗生素以至改变蜜蜂肠道内微生物区系、蜂群较弱等,都可诱发本病。
+ W2 t% \' n0 c; S' k8 _' o& x. b! k& M/ D5 W6 j& F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5 X! _) Y5 Q* w9 k+ i
白垩病主要使老熟幼虫或封盖幼虫死亡。幼虫死亡后,初呈苍白色,以后成灰色或黑色。幼虫尸体于枯后成为质地疏松的白垩状物,体表布满白色菌丝。
h* T1 z# o+ Z0 {) s5 M* T4 诊断
) Z _$ v0 t* w6 W 从病死僵化的幼虫体表面挑取少量幼虫尸体表层物进行镜检,发现有白色棉絮菌丝和充满孢子的子囊时,结合临床特征可确诊。
+ |* v! g# K( r6 h, G4 e
/ d7 D8 c: ?4 X- h5 防治3 b6 n- o1 R* a6 S% r
把蜂群放在高燥地方,保持巢内清洁、干燥。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不用陈旧发霉的老脾。在发生本病后,首先撤出病群内全部患病幼虫脾和发霉的粉蜜脾,并换清洁无病的巢脾供蜂王产卵。换下来的巢脾用二氧化硫密闭烟薰消毒4小时以上,硫磺用量按10框巢3~5克计算。
P I) r z. O" d8 W @ 经换脾、换箱的蜂群,要及时饲喂0.5%麝香草酚糖浆,以后每隔3天喂一次,连续喂3~4次,麝香草酚要先用适量的95%酒精溶解后加入糖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