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不小心,在网上碰到了《远缘杂交育种 》一书,看后很惊奇,特推荐给蜂友们看看。# ~7 C0 q' K9 e. V# H
不过本书主要针对植物远缘杂交育种 ,据我查阅相关书籍,植物和动物的DNA序列大小基本一样,但植物可以很容易的实现嫁接与远缘杂交育种 ,可能和植物的某项调节功能有关,使得植物远缘杂交育种 得以容易实现。动物的远缘杂交育种 ,现在还没有先列,原因是动物远缘杂交后代易夭折,能够长大的多为不育系。
! a0 f3 R( ]+ d这就是动物远缘杂交育种 的关键点,也许在未来能够解决这个关键问题,到时动物远缘杂交育种 就容易实现,到那一天再来谈中意杂交种,相信更为可行。) x) f& d' Y; ~' `7 S
c4 U9 ^( r1 n$ x
; a! r: G. Y% A( r0 Y8 j& O5 ]+ O, ^现代作物育种学http://202.116.160.98:8000/course/zwyzx/jiaoch/x1.htm(请大家点击链接查看本书,我正在学习)7 M3 t* K; V. w
3 E& [' Q$ C l( P& r5 P
V' y4 f0 C* R7 V 节选: 一 远缘杂交及其作用
" x) E1 Q+ j8 @1. 定 义 3 s* M' V- R) d: w* J8 M5 x5 u
远缘杂交( wide cross ): 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间杂交。产生的后代为远缘杂种。种间杂交(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属间杂交( intergeneric hybridization ) : 亚远缘杂交( sub-wide cross ) % a* j( O; x. b6 }7 i
% A' N) f% e, {
2. 特 点
1 ?7 T/ S: V1 ?9 k7 k% v- y ① . 杂交不亲和,即交配不易成功。例:粳稻品种农垦 58 ×高粱(四个品种混合 花粉),共做 357 朵花,只得 1 粒 F 1 种子,杂 交成功率 0.28%
; E' ^; H) S1 ]: Z7 w2 A# X ② . 杂种易夭亡: 幼苗发育不良,易中途死亡。 : n( I+ L/ h F' |0 h8 w, ~
③ . 杂种结实率低,甚至完全不育:水稻×稗草, F 1 结实率 <5% 。 2 W* q% X! {% L# W' X. U6 c( ~( W0 O
④ . 杂种后代强烈分离: 分离范围广,时间长,中间类型不易稳定。 ! A" _- F& w, ^; p8 m9 D- Q+ G
3. 远缘杂交的作用
G/ V( G. R/ |) x- A9 Q 1 )作物形成、生物进化 6 R( j$ Z: P5 k8 M" ]& K- O. S/ g
远缘杂交是物种形成的重要途径,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远缘杂交可打破种(或科、属) 之间的界限,使不同物种间的遗传物质进行交流或结合,将两个或多个物种经过长期进化积累起来的有益特性结合起来,再经过染色体组天然加倍和自然选择,形成生命力更强的新物种。 / _; u; \$ B6 n0 h% E
2 )研究物种演化
! j" h* D' j T8 x; y* p# t% \# T 人类在研究各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和生物进化时,可通过远缘杂交的手段,使物种间在自然进化中出现的一系列中间类型得以再现,从而确定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和提供建立进化理论的依据。
% Z) l3 p, G1 g+ J) [ 3 )作物育种手段之一 2 A/ s# g% c8 p8 u0 @, e
① . 人工合成新品种、新种质
8 c0 g4 r+ M5 O0 ~ {; e, K& i7 { 根据新合成的物种是否完全含有双亲的染色体组,可将远缘杂交创造的新物种分为二类: a. 完全双二倍体新物种: 由 2 个亲本,两套来源和性质不同的染色体组结合形成杂种。如小黑麦。 b. 不完全双二倍体新物种:由双亲的一部分染色体组结合而成,如八倍体小偃麦。$ x/ _ L( W: `2 j1 W* s
完全二倍体物种与不完全二倍体物种比较:完全二倍体物种: 合成程序简单,但由于是毫无选择 地将一个物种的染色体组全部引入到另一个物种中,因此,在生产上利用的局限性很大。不完全双二倍体物种: 合成程序虽然复杂,但能有选择地引入一个物种(或两个)染色体组,在生产上利用的局限性相对较小,二者存在共同缺陷: 新物种合成后均不能再生产上直接利用,必须经过加工、改良、选择后才有利用价值。5 j6 l1 W# p0 |8 j/ b/ p
②引入异缘染色体: a. 异附加系: 在一个物种正常染色体组的基础上添加另一物种的一对染色体 而形成的新类型。选育的基本方法是:杂交、回交、分离、 选择,并辅以细胞学鉴定。 7 K+ S8 W5 D* D7 F2 [
a. 异附加系: 如上述小偃麦,西北植物所选出了 “ 小偃 759 ” 系 在普通小麦染色体组基础上附加了一对长穗偃 麦草的染色体,其外部形态,除旗叶扭曲外, 与普通小麦无明显差异,但有一个突出特点: 利用它与普通小麦杂交的 F1 植株进行花粉培养很容易成功,不仅形成的愈伤组织多,分化为绿苗的单倍体植株的比例也大。中科院遗传所 利用它与其他小麦杂交,通过花培育成了 “ 花培 1 号 ” 小麦品种 4 V! O; R& q. N T1 m5 [) t7 G/ r- F
b. 异代换系和易位系: 异代换系是某物种的一对或几对染色体被另一物种的一对或几对染色体所代换形成的新系统。 易位系是某物种的一段染色体被另一物种的一段染色体所代换后形成的新系统。 选育方法: 自发的染色体代换和易位、人工的染色体代换和易位
1 d# _2 ^ \- m1 A U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在黑麦、中间偃麦草、长穗偃麦草和几种山羊草中的有些染色体,可自发地代换小麦中的某些染色体。如黑麦中的 1R 与小麦中的 1B ,长穗偃麦草,中间偃麦草和山羊草中的某携带抗叶锈和秆锈基因的染色体,容易代换普通小麦 6A 、 6D 、 3D 和 7D 染色体,从而得到抗叶锈和秆锈的普通小麦异代换系。 / m: n Q) g( a- H1 E# T) a
与利用远缘杂交合成新物种相比,有目的地向一个物种引入(或代换)一条和一部分节段染色体,育种程序更复杂,但选择性更强, 使用价值较大,故育种成效也大。 " q; I( R7 {& t$ ?' m8 ^& L3 ~
③引入异源染色体节段或基因: 通过远缘杂交将带有一个或几个基因的异种染色体片断导入现有品种,以改良现有品种的某个或某些性状。方法: a. 杂交、回交 :对目标性状选择,通过性状的分离与重组达到目的; b. 远缘杂交和辐射相结合 :人为地打断染色体使带有目标性状的基因的异源染色体片断 嵌入改良品种的某个染色体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