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30|回复: 37
收起左侧

转发方文富的文章,如侵权请删贴

[复制链接]
积分
283
在线时间
637 小时

5089

金钱

449

回帖

283

威望

新人上路

Rank: 1

发表于 2009-8-10 20: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03650523 于 2009-8-10 22:02 编辑 - c/ O) e; g; b" i( q( I, D( e

$ p8 l! N# ?. s/ k; C9 d中 华 蜜 蜂 专 题
) x0 }. O8 R" H  G' E6 G9 |% X2 Z; G/ o编著  方文富      2003年8月 , K& g$ D0 I$ n3 n

+ G6 w" x. J! M) H第一节 蜜蜂的种类(Ⅰ) 一、蜜蜂分类地位  三、9 个蜂种的简况  
- e3 [: X  n% h+ b, t2 A二、蜜蜂的种类   
0 b3 l' w" [3 M' h" U0 d  + q! k" h# o* w2 W/ @+ g
第一节 蜜蜂的种类(Ⅱ) 四、东方蜜蜂的亚种
* @  D# X* X) h8 w( d 六、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的主要区别  
2 B5 r2 y' ]& X! w3 W6 [5 d五、我国的东方蜜蜂亚种     . Y! A# {7 l- ~
  ( I& f( V) V2 r9 B
第二节 中蜂的特性(Ⅰ)
8 S9 e; n6 q% }1 z8 H" Z- |5 \ 一、中蜂群势小 六、中蜂工蜂扇风头朝外 ( I: `+ _$ a) p+ F3 B( U
二、中蜂3型蜂个体小  七、中蜂不采胶
  B6 k$ C+ x0 [0 @三、中蜂3型蜂的发育期较短 八、中蜂怕震动易离脾
: }& K) q( n9 L" r6 _7 O四、中蜂巢房较小  九、中蜂易逃群
3 s7 z: p+ ]* w- ^% o; F五、中蜂尚于利用零星蜜源   . F8 n* R" T7 L" j8 E6 Z9 V
  / P# o5 I' i$ n2 z; d
第二节 中蜂的特性 (Ⅱ)  十、中蜂分蜂性强 十六、中蜂抗病虫害特性 " X" n9 y  ?$ A  F$ }* x2 {
十一、中蜂白天性情躁,夜间温驯 十七、中蜂抗寒
0 B. b; i! ^7 z6 d* r7 s/ q十二、中蜂盗性强 十八、中蜂蜂蜜日产量低 - r# [7 F; M" {8 N$ f3 K0 a
十三、蜂群失蜂王后易出现工蜂产卵 十九、中蜂蜜房封盖干白型 - V  h2 E' Y# z" e8 u9 z+ h
十四、中蜂造脾迅速 二十、中蜂认巢能力差,易错投 * L, v- D3 H* o- f
十五、中蜂好咬旧脾,喜新脾 二十一、中蜂蜂王易母女同巢交替 3 l' M2 C. ]( x" m- }1 g* A
  * t1 U8 C3 z/ t; U
第三节 养蜂用具 一、中蜂蜂箱 三、分蜂群收捕器
6 c3 T: k1 V0 x. ^( T二、人工育王器具   + v. E! x2 x7 s! q1 T
  & |  o7 O1 {2 x" u6 t
第四节 中蜂一般管理技术 一、中蜂放蜂场地的选择 七、分蜂团的收捕
  j8 H0 i) l0 S7 k$ n# P二、中蜂蜂群的排列 八、中蜂蜂群合并 9 T- P/ Y1 L3 W  d  I
三、中蜂的饲喂 九、维持适当蜂脾关系  
7 k( R9 m6 i, G. L# |$ K四、中蜂巢脾的修造 十、转地的管理
- ]1 O+ w4 O+ z五、中蜂盗蜂的防止 十一、中蜂工蜂产卵的处理 4 R$ }; r8 a' t2 A8 e2 ]
六、中蜂逃群防止   / q" y8 Q! h& y4 X
  
( Y) F. M7 P! E) b. i- p" v+ a% |( @第五节 中蜂流蜜期管理 一、中蜂采蜜群的组织 四、流蜜后期的管理 4 }+ e2 u6 E0 g/ r
二、控制和消除分蜂热 五、秋末冬初流蜜期的管理
' P& M4 W' w5 ?, ^4 b) z三、解决育虫与贮蜜的矛盾   + ?  P+ a: g% h0 Z% g5 h
  
4 g* h+ B7 k; B; U4 z! l3 T% e+ r第六节 中蜂越冬期管理要点  一、南亚热带气候区 三、北亚热带气候区 7 N$ ^) |! {* B8 h  M8 P1 r  r
二、亚热带气候区 四、温带气候区 ! I2 [* a5 J, w/ w( ?' w
  8 ]1 {/ j2 N# e% C  ?' O& f
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一、采用优质蜂王 四、保持蜂群旺盛的繁殖力 : w; _; S% ~" `
二、采取双王群或继箱饲养  五、综合防治病虫害  0 d4 h2 ^5 E' `9 l9 v# o
三、保持群内饲料充足    ) p! P" u0 }0 x# j
  
& U  i- @$ i- N6 `0 z( z第八节 中蜂人工育王与换王  一、中蜂人工台基  三、中蜂换王
) k7 s6 ?: R+ _" m8 z8 D二、中蜂人工育王   : }' O6 w; L( l! @# z& q
  
- k6 T& s) J( d! C第九节 中蜂过箱技术 一、过箱时期的选择 四、过箱的方法 ; W  G" u# l( p5 i+ F
二、过箱的群势标准 五、过箱时应注意的问题
4 {% S. A# A( B+ N& ?, y三、过箱的准备 六、过箱后的管理 % U5 w8 G0 ?- q
  7 b& N( q+ l! S2 W
第十节 中蜂病虫害的防治 一、中蜂囊状幼虫病的防治 四、胡蜂的防治
* M, x; ?* R8 k二、欧洲幼虫腐臭病的防治 五、蚂蚁的防治 ) U2 Q" @, X& q
三、蜡螟的防治   + Q+ ], E- S) }% r& N2 o" M# a/ Y+ X
  - R5 P1 C. H9 p1 q0 Z
第十一节 福建蜜粉源植物  一、主要蜜源植物 三、有毒蜜粉源植物
0 g" C* g2 d' d  S. c 二、辅助蜜源植物   " ~( ]1 y' x5 @: k0 @
  
7 P8 }" k9 ]2 N6 P; \第十二节 野生中蜂诱引和收捕  一、诱引和收捕中蜂的生物学依据 三、野生中蜂的猎捕
  W' n$ x0 |4 G  p/ e二、野生中蜂的诱引技术   
, G8 x3 E! l: ~0 X! t8 U4 W+ H  
3 U( w+ D! }0 r( n# [中蜂专题多媒体(下载)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5 收起 理由
月清风高 + 5

查看全部评分

积分
283
在线时间
637 小时

5089

金钱

449

回帖

283

威望

新人上路

Rank: 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21: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目录   下一节    ; x1 h5 d: E. W  V( S" K
; f" z7 D, w! B7 ?, Z6 N2 c
第一节 蜜蜂的种类(Ⅱ)
8 \) _  u- I; }# c  m: y( Y4 @: h- ~1 x
. a  p2 q! G9 s; j7 W
--------------------------------------------------------------------------------1 W8 m* R( v; v  l4 Z

9 B9 I, X8 M: g4 F! s8 y四、东方蜜蜂的亚种           五、我国的东方蜜蜂亚种     六、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的主要区别
# l4 {5 A+ X, ~3 J/ d6 z$ N6 G  _0 u& K2 [, `) t, H
: I; f" _, q3 W8 T/ N! _+ j( D: O
--------------------------------------------------------------------------------
/ Y6 }4 {$ c5 V% j: d, T' y6 P- _! l' \7 }) J
    四、东方蜜蜂的亚种% {/ s9 x# W4 P+ M2 Y8 ^
0 @0 _& e3 ^5 L
    ⒈蜜蜂品种的概念8 |% G$ a9 j. v" ^5 p

" `6 a/ [  l4 }8 t, R  \! q8 h* p  通常所说的蜜蜂品种,实际上是指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区域的同一种蜜蜂,由于地理上的隔离,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亚种,因此也称为地理品种(geographycal race)或自然品种(natural race )或原始品种(original race)。譬如, 通常所称的中华蜜蜂和印度蜜蜂即是东方蜜蜂种下的不同亚种或地理品种。
# u3 U( N+ A: P& K0 d2 S# K8 C$ S2 `( D# d2 o3 N1 M* O6 y" r' _
  可见,“品种”一词,在蜜蜂上的含义,并不同于其他家养的动物。在猪、羊、牛或鸡、鸭、鹅等家畜、家禽上,品种是人类有目标、有计划的选育种的产物;而蜜蜂的地理品种,则是原产地自然选择的结果。蜜蜂的物种进化,由中新蜜蜂(Apis miocenica Hong)到现代的蜜蜂至少已有2,300万年的历史;而智人,仅在数十万年前,才由生活在非洲大脑较小的直立人进化而来的。由于,在物种的进化上,蜜蜂远比人类更古老,再加上它是以再生营养─王浆哺育其幼虫,其差异甚微;而且,蜜蜂必须在广阔的空中进行交配,人类难以控制其交配行为,因此,其现存的各种类型,在发展上受到人类的影响甚少。这是蜜蜂和其他家养动物之间的基本差别。蜜蜂的地理品种,虽能适应原产地的环境条件,但却往往不符合养蜂业的经济要求。所以,还必须加以人工改造,在某种意义上说,现有的地理品种,仍然是育种上的原始材料。
  N8 I9 w2 q  V! O
4 ]: Q+ `/ O; v" \' o- ?  我们必须充分注意到,蜜蜂的不同地理品种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代表着不同的遗传型,适应于不同的环境。甚至在一个地理品种内,尚存在着适应于特殊环境条件(气候、蜜源和病敌害等)的不同生态类型(ecotype)。譬如,中华蜜蜂亚种下尚可分为华南生态型、华北生态型等。因此,无论采用何种引种或育种方案,都必须充分重视遗传上的变异,以保证取得最佳的效果。为了保存这些宝贵的育种资料,许多国家采取了种种措施,建立了蜜蜂的基因库。深入了解关于蜜蜂地理品种和生态型的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i9 B/ h/ G! {
+ w8 H% j+ T! k* {$ x( u/ ~$ H8 S
  蜜蜂的形态特征,是区别品种的依据。早期,养蜂业上几乎只用体色特征来辨别蜂种。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某些不同的品种,却具有很相近的体色;而同一品种的体色,其变化幅度也很大。因此,单靠这种特征来识别品种,是很不完善的。现在,鉴别蜜蜂品种所采用的形态特征,有体形大小、体色、翅脉、绒毛、吻长等方面,并采用生物统计的方法,加以明确区分。
7 n3 x0 J- {2 i( X" {* @8 Z- I, N2 A0 N8 T' r$ Q6 h" G1 B# ]. X) [
    ⒉东方蜜蜂的亚种: P7 a! v" p2 M3 K. U
1 f2 [3 M' H$ X: M
    东方蜜蜂分为6个亚种,即中华蜜蜂(A. c. ceranaFabricius)、印度蜜蜂( A. c. indica Fabricius)、日本蜜蜂(A. c. japonica)及喜马拉雅亚种( A. c. himalaya Maa), 阿坝亚种(A. c. abansis Yun et Kuang)、海南亚种(A. c. hainana Yun et Kuang),其分布见图1-9。
# o9 u1 f) t2 G% U5 d
+ u$ K  p' ~# @6 { 9 e) h& Y1 L! V# G9 d9 w! g4 ^: J

4 y2 d! C: z" m0 s$ N图 1-9  东方蜜蜂亚种的分布
0 r- f  S0 P5 _2 Z. S7 x% YA 中华蜜蜂   B 印度蜜蜂 C 日本蜜蜂   D 喜马拉雅蜜蜂   E 阿坝亚种   F 海南亚种
% y% ^* V* Q" }4 R& u
# w% O  Q( M! K" q* y  ⑴中华亚种 Apis cerana cerana Fabricius
, i- W& v9 a0 A8 G# M( ^* Q) }2 t, A+ c1 R6 d6 ~) e* n
   为指名亚种,简称中蜂(图1-10)。原产于中国。除新疆、内蒙古、甘肃和青海西部之外的广大地区均有分布,以西南、华中、华南的山区最多。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越南北部的东方蜜蜂也属本亚种,鲁特涅将伊朗东部、阿富汗、巴基斯坦的东方蜜蜂也属于本亚种。3 F0 O: u/ p0 D/ S. @
; g: S9 c" Y: q  Y# v
    工蜂体长10~13 mm,前翅长7.5~9.0 mm,喙长4.5~5.6 mm。体色变化较大:工蜂触角的柄节均黄色,但小盾片有黄、棕、黑3种颜色。处于高山区中蜂腹部的背、腹板偏黑,低纬度和低山、平原区偏黄,全身披灰黄色短绒毛。蜂王体长14~19 mm,前翅长9.5 mm。体色有黑色和棕色两种,全身覆盖黑色和深黄色混合短绒毛。雄蜂体长11~14 mm,前翅长10~12 mm,喙长2.31 mm,体色黑色或黑棕色,全身披灰色短绒毛。1 a4 l" x# C! v  R' ]$ e
; G9 @8 c9 n& Y/ ]% r$ Z/ J1 _
  L) i# p, a& s* F" u

+ Q# I: V( b. _8 t; f& z$ R& @7 @图 1-10  中华蜜蜂2 s7 W0 Z5 u8 }/ P  [" O' f

& w& s7 D2 b. a1 x5 G& Z    由于生活环境不同,本亚种产生了许多地理变异,大致可以分为5个生态类型:. T( b2 U: F8 x* o" t5 z+ Y
7 l: q4 y  U2 s% y0 `+ @* c
    华南型 分布于广东、浙江、福建及广西沿海地区。其特征是工蜂个体小,体色以黄色为主。分蜂性强,维持群势较弱,生产性能稍差。
$ P, |% V/ x/ u/ b+ |$ Y1 R8 @% ~8 I
    华中型 分布于浙江西部、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广东北部、贵州东部、四川东部和广西北部。工蜂个体比华南型大,体色黑黄相间,冬季偏黑色。分蜂性较华南型弱,维持群势较强。
- {8 O. a. [' K9 m8 o6 Z$ Q, ]+ j# {. O7 [4 ~
    云贵高原型 分布于云贵高原及四川西南部。工蜂体型较大,体长13mm左右,吻总长在5.00 mm 以上,体色以黑色为主,第3、4背板的黑色带达60%~70%左右,分蜂性弱,能维持2 kg 以上蜂量的群势,生产性能好。) |# t- g1 F/ S/ P5 S# r. m
7 W6 \8 a+ @; n$ d7 S
    华北型 分布于山东、山西、河北,陕西及甘肃东部。工蜂个体较大,但吻短,耐寒性强,防盗蜂能力强,一般群势也可达2 kg 的蜂量。
7 I9 @* |* ~- @  f- f
& @4 P% ^5 [7 \) j" j6 k    东北型 分布于吉林省的长白山区、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南部。工蜂个体大,主要为黑色,前翅外横脉中段常有小突起,耐寒性强,强群能抗-30℃以下的严寒,分蜂性弱,能维持强群,每群蜂量超过2 kg。4 k# j1 y" y! F1 |
5 f0 m4 K: ?3 ?2 f
    ⑵印度蜜蜂Apis cerana indica Fabricius; H$ R- T" {# [( ?2 k$ R1 r
. j* I* ~/ j- R1 L& ]
    印度蜜蜂是东方蜜蜂的主要蜂种之一(图1-11)。4 F; ^9 T3 p+ m( Q4 o' R4 z- c

: d# l/ N0 r. m/ ]& }1 \( J    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诸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东帝汶,以及中国云南省南端和海南省。
, M1 {" @" y7 K; z. K# T1 a  l# y/ H3 t% I# p! Y+ r. ]$ |
  工蜂体长9~12mm,前翅长7.5~8.5mm、宽约2.85 mm, 后翅钩数平均约18.5个,喙长4.46~5.30mm,第6腹板长约2.35mm、宽约 2.607 mm。第3背板黄色(色度 3.638±0.79),第4背板偏黑(色度 2.041±0.14),第3和第4 腹板的后幅宽小于4.00 mm 和3.10 mm。蜂王体长约 14~16 mm,前翅长 9mm,喙长3.0mm,触角基部、额区、足及腹部腹板红黄色。雄蜂体长11 mm,前翅长9 mm,喙长1.85 mm,体色黑色。
2 f- n  J5 B8 _' o& r) [+ D' C. V, {' i, C! C

  O# u3 s; @5 P) L! k) Q5 [
) _9 W/ W: V  O/ _+ u. r图 1-11    印度蜜蜂
7 f# \' C; a- a. |( W6 l5 `4 f) M) ?( A; I5 B, b; W  A
  印度蜂在主产区印度及其毗邻地区可分为3种类型:克什米尔型、山地型和平原型。克什米尔型分布在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北部,工蜂腹部细长,体色以黑色为主,前翅长约 8.561mm,喙长约5.303mm,第4背板偏黑(色度1.985±0.24),是最大的一种类型。平原型分布在印度大吉岭以南的平原、高原以及斯里兰卡。工蜂体长8~10mm,喙长4.4~4.6mm,工蜂腹部以黄色为主, 是个体最小的一种类型。山地型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山区,包括印度大吉岭以北、缅甸北部山区,延伸到中国云南南端,工蜂体长9~11mm,前翅长7.9~8.3mm,喙长4.7~5.0mm,体色黑黄相兼。5 a0 w# w) m, |' O: {
, E, C8 t2 F7 B
  山地型和克什米尔型能维持1.5kg以上群势,分蜂性弱,每群年平均产蜜15 kg以上。而平原型群势小,易分蜂,每群年平均产蜜约5 kg。 印度蜂适应南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饲养,在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等国,除了采用传统的老法饲养外,业已开始使用活框蜂箱饲养。对于印度蜂的生物学特性亦已开展一些研究,如已测出工蜂采集范围半径约为 900 m,山地型工蜂采回的花粉混杂率只有 0.2%~0.3%;蜂王(平原型)产卵维持两年,每日产卵数可达900粒;当外界气温高达37~42℃时蜂王仍能正常产卵等等。1 W  X, ~  t- N1 [! z$ j

1 {2 _# m! V* V$ f    此外,属于印度亚种不同生态型的,还有爪哇蜜蜂(Apis cerana javana Enderl 1906)和菲律宾蜜蜂(Apis cerana philippina Skor.1929)。7 A* L/ k" A) B0 g; h

7 a- X- k; r7 x  a& {    爪哇蜜蜂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以及马来西亚半岛和帝汶岛。工蜂体长10.0~11.5 mm,平均喙长3.42mm,前翅长7.5~8.0 mm,体色黑黄,与印度蜜蜂相似。后足基跗节具8条花粉刷的刚毛带。第5腹板的镜区比后腺区短。蜂群维持1~2kg群势。一般每群能生产10~20 kg蜂蜜。5 m$ G  ?) Z% P

, I- O( l( m6 x    菲律宾蜜蜂分布在菲律宾群岛,以吕宋岛为主。工蜂体长9.5~11.0 mm,前翅长7.0~7.5 mm,喙长3.15 mm,上唇基红色,第5腹板的镜区与相似的后腺区等长。体色黑黄,与印度蜜蜂相似。蜂群一般维持 1~1.5 kg的群势,分蜂性强。4 Z' D+ T7 K  u, @

& F" \: ^+ f1 L, e) U    ⑶喜马拉雅亚种 Apis cerana himalaya Maa
# H; Q# j0 y+ N3 ~* `+ ]! l  r9 c. _' G
    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察隅河、西洛木河、苏斑里河、卡门河等的河谷地带,生存于海拔2~4 km之间的山区,以墨脱、察隅、错那等县较多;云南西北部的迪庆州、怒江州北部。尼泊尔的东方蜜蜂也属于此亚种。
% r' G8 w* P, ]1 i' T; P$ u0 ^1 y0 b) }6 S
    工蜂体长11.0~12.0 mm,吻总长5.11±0.05 mm,右前翅长8.63±0.12 mm、宽3.07±0.07mm。体色灰黄色或灰黑色,第3腹节背板后缘有明显的黄色区。第5腹节背板狭长,第3 腹节腹板宽度超过4.00mm,但小于4.38 mm;腹部细长,维持群势中等。1 m  a' ^' E. s# J* Z
- k' N3 k1 V* M; f2 R5 S! K
    ⑷阿坝亚种 Apis cerana abansis Yun et Kuang  X* C3 B8 ?+ V- J1 B) Y$ I

- O6 x% c1 j# Z   分布:四川西北部的阿坝地区、青海东部和甘肃东南部。- n+ x  h6 m- d; G9 w

; y# Q5 t+ Q9 f- \% r/ @    工蜂体长12.00~13.50 mm,吻总长5.45±0.08 mm;前翅长9.04±0.13 mm,宽 3.15±0.05 mm;第3+4背板长 4.21±0.110 mm,第4背板突间距4.46±0.14 mm;肘脉指数4.06±0.57;第3、4腹节背板黄色区很狭,黑色带超过2/3;足及腹部呈黄色,小盾片棕黄色或黑色。分蜂性弱,能维持每群2kg以上的大群,能充分利用大宗蜜源,生产性能高,是进行地方良种选育的好素材。
5 N! P( C$ I0 }8 Z5 R  D( N, ?" s& x, B' B! d0 h. u
  ⑸海南亚种 Apis cerana hainana Yun et Kuang
! b( }) X7 o; z/ {" Y& h+ z0 k2 i. J
   分布:中国的海南省。& `/ K5 b7 N0 P6 D: k

0 r# V! W4 ^, ^, c" j& l$ o    工蜂体长10.50~11.50 mm;吻总长4.69±0.13 mm;前翅长 7.79±0.80 mm,宽2.95±0.06 mm;第3+4背板长3.84±0.07 mm;第4背板突间距4.04±0.06 mm;肘脉指数4.53±0.96。第3、4 腹节背板呈黄色,小盾片黄色。分蜂性强,不能维持大群。2 X3 K0 P% d. u( j# X

- g; f) c& N* m, p: Z9 `  海南亚种因生活环境不同,可分为山地型和椰林型2个生态型。' H" P5 n" ]- Q; Y7 x4 {2 ]
8 S7 w- |  x+ l$ {& [
    ⑹日本亚种Apis cerana japonica Ra. Dosz. 1887( g2 {: J4 k; d& h
9 ~# H% _( w- `0 ~1 }
    分布:日本列岛。
; _  o# W' n1 _3 ]3 w1 U% R
" _7 D) Y! ^6 H4 m    形态特征:工蜂体长11.30~1.30 mm,前翅长8.5~8.7 mm,平均吻长5.25 mm,工蜂体色以黑色为主,分蜂性弱,能维持1.5~2.5 kg的蜂量群势(图1-12)。) M! m% @5 F- R

* R1 Z, f! R% g& z. e2 r    1997年笔者参观了玉川大学蜜蜂研究所试验蜂场,采用高箱(箱高约0.5 m)饲养,于脾保留在巢脾下方,成熟蜂蜜在巢脾上部,中间用木条隔开,取蜜时取出上部贮蜜区,不伤及幼虫,所取之蜜为纯净的成熟蜜,每群可取优质蜂蜜约20~25 kg。
9 x/ S* M" p! U! B1 p0 A$ E# R: {6 H% E' C! Q- S( a' H: S: R
    由于东方蜜蜂适应亚洲东南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生态条件,能抵御蜂螨、美洲幼虫腐臭病和胡蜂等3大主要敌害,较好地利用分散零星的蜜粉源, 因此在中国的南部山区和印度的北部山区,采用活框饲养方法已显示出显著的经济效益。
2 x+ T/ J' ~, F1 C( P
: x4 C4 H* {8 U5 E  }; U8 Z# C% P" p   . h! [8 ^) D5 R

7 Y3 y% }1 h, W: u图 1-12    日本蜜蜂
积分
283
在线时间
637 小时

5089

金钱

449

回帖

283

威望

新人上路

Rank: 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21: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活框饲养方法已显示出显著的经济效益。
7 ]$ B3 R' C4 n! [6 }2 E  Y0 r& H0 m9 B/ N
   活框饲养方法已显示出显著的经济效益。. k6 P; r9 T  @" n2 h: G
2 m7 g7 |' C+ Z; Z: H
   ' P$ T& N0 `: b: S! K9 d5 q. g

! Q! k4 o4 b2 p4 K4 p图 1-12    日本蜜蜂$ d( e- L, K8 N1 X- {, \
# t9 y0 L) m  F& V( C2 T" z1 u# k0 D
    五、我国的东方蜜蜂亚种( H8 Q3 g$ G+ x  Z$ ]

1 i; E. C. a9 e; u- V    我国境内的东方蜜蜂主要有中华蜜蜂、海南蜜蜂、印度蜜蜂、阿坝蜜蜂和喜马拉雅蜜蜂5个亚种,它们在我国的分布、数量和工蜂的形态特征见表1-1。
- f3 O; @' a; F0 b
/ ]& N6 g$ P( u% X! g8 U9 _表 1-1 我国境内东方蜜蜂各亚种工蜂特征比较表X±S 单位:mm
7 `0 g- K$ C' J. f5 R3 t
8 {. u' C$ h: I% J( {8 n* q项 目 海南蜜蜂 中华蜜蜂 印度蜜蜂 阿坝蜜蜂喜 马拉雅蜜蜂
6 G/ H% H5 M9 W& H( mA.c.hainana A.c.cerana A. c.indica A.c.abansis A.c.himalaya ( T) |. m/ `, O6 l' b! q
体长 10.50~11.50 11.00~13.00 10.50~11.00 12.50~13.50 11.00~12.50
* ~# M! D5 L) v& ^" L% u吻总长 4.69±0.13 5.16±0.09 4.51±0.18 5.45±0.08 5.11±0.05 ' k* U* c0 z. X- @
3+4 背板长 4.04±0.13 4.01±0.12 4.11±0.12 4.21±0.10 4.22±0.76
: o1 e& s% H; l0 g右前翅长 7.79±0.80 8.50±0.14 8.05±0.28 9.04±0.13 8.63±0.12 % E* u8 J5 O8 e6 |7 K9 L" Q
右前翅宽 2.95±0.06 3.04±0.07 2.86±0.21 3.15±0.05 3.07±0.07 5 Z. }/ W/ H5 {# A2 a6 a
右前翅面积 11.49 12.90 11.51 14.23 13.24
* x. p3 H- B% I0 s第4背板突间距 4.04±0.13 4.37±0.10 3.89±0.13 4.46±0.14 4.22±0.76 - Z' ?, ?1 m9 c6 ~
第3腹板后缘宽 >4.38 >4.38 >4.38 >4.38 <4.38 >4.00 ( {* [/ t& }9 K9 e9 H
肘脉指数 4.53±0.96 3.99±0.49 4.06±0.57 4.06±0.57 4.61±0.71 ! \8 W; k  L* ]% p0 `
小盾片 黄色 黄色 黄色 棕黄或黑色 黄色 3 s# }: R0 z& V
3、4背板颜色 黄色至棕黄色 黄色 棕黄色 黑色 黄黑相间 9 z; ]/ y/ q  e/ m4 Q
巢房内径 4.60±0.10 4.75±0.10 4.40±0.50 5.06±0.11  
( z+ Y7 c, e3 m6 j地理分布 广东省海南岛 长江流域、华南、黄河中、下游、云贵高原
$ D: B: H6 u& ]# p& R3 ~; \: [# S 云南南部边境地带 四川西北部、青海东部、甘肃东南部 西藏南部、云南西北部
- D& B# P1 u9 C2 z: R$ N$ }生态型 榔林型、山地型 华南型、华中型、华北型 山地型、河谷型 东北型、云贵高原型   4 G0 w# S2 H5 h5 j! q! P2 t6 n
数量(万群) 10 250 25 15 17
. V2 L! c$ f- Y3 V
4 J! J9 ?, }- e) U' _    东方蜜蜂生存在我国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其分布范围,北限由黑龙江省的小兴安岭向南顺燕山山脉至张家口一带,再沿黄河向西至宁夏的盐池、海原,终于甘肃省的屈吴山;西限从甘肃省的乌鞘岭,跨过祁连山至西宁,向南沿阿尼玛卿山北麓,接大渡河上游至雅砻江、金沙江、怒江及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东线为东南沿海及台湾省;南线为海南岛及广西,云南南部。新疆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从未发现东方蜜蜂,这是由于戈壁沙漠的隔离作用和恶劣的环境条件使东方蜜蜂无法生存的缘故。中国境内,东方蜜蜂分布在除新疆以外的各省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各省山区,分布范围及密度示于图1-13。% H( h2 s/ F; O& a4 E3 w# a
, [5 z1 W0 M8 K! k4 l
4 R7 T5 K' E- U, b$ V! q/ @

7 }7 K+ r8 U' s3 N; W: \0 O图 1-13  东方蜜蜂在中国的分布" S9 M9 U0 W/ ]* r, i; x% {
& R2 w  h. F9 Q: N, f
    六、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蜜蜂的主要区别' o2 `' Q3 a' p1 e
* [$ O% ~/ j% p9 f$ ~6 Z
    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蜜蜂在形态、蜂巢结构、群势、习性、行为、抗病性、抗逆性和生产性能方面的主要区别如表1-2所示。
3 a2 |5 t7 C# q3 j6 K) P! H$ i0 ?
' ?% i( q* \* O6 L& ~4 w! _7 g1 G: y表 1-2    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主要的区别 & a- l) Y. ?  d, p
特征和特性 中华蜜蜂 意大利蜂
2 C- _/ R0 Q4 Y6 [% U% t. v3 N上唇基 具三角斑 无三角斑
5 }" I. C& g7 R! z2 t后翅中脉 分叉 无分叉 / L% C9 O' N! M+ G# j4 z5 u- Y
大小 蜂王 13~16 mm 16~17 mm
+ C1 ~, Z' N! e. m5 E2 N工蜂 10~13 mm 12~13 mm  1 C% g$ P4 |' H& z9 o1 n$ O
雄蜂 11~13 mm 14~16 mm & T2 {1 u1 p' C1 i: v0 O
体色 蜂王 黑、枣红 桔黄至淡棕 " ?4 ]" `0 j0 b. b4 |) |
工蜂 灰黄 淡黄 / I" M$ [" Z* i4 V9 e9 T
雄蜂 黑 金黄有黑斑
, n% {/ i( j7 V吻长 4.5~5.6 mm 6.2~6.7 mm
5 j0 X/ l1 c# n+ O1 {$ e肘脉指数 4.0(3.1~4.6) 2.3(2.1~2.8)
+ c! }; s. P# k5 k巢房大小 蜂王 Φ6.00-9.00 mm Φ8.00-10.00 mm
  Y3 M+ B" E! U# T+ c$ T( n工蜂(对边距) 4.81-4.97 mm 5.20-5.40 mm
, k9 L' h# T  {- x: B/ X& T6 ]雄蜂(对边距) 5.25-5.75 mm 6.25-7.00 mm
! A, g4 Z$ a0 w* d. @2 K% R; c( o- x雄蜂房蜡盖 笠状,具孔凸出 盖平
6 F- K4 O5 L  h群势 1~2 kg 1~3.5 kg + _4 e3 x" ^, W0 f# N' ?7 J: N
蜂王产卵力 400~1000粒/日 800~1500粒/日
+ U) f0 `6 k4 f7 a/ ]. H繁殖情况 能据蜜源调节育虫  春季育虫早,蜂群发展平稳,夏季群势强0 P) {- n* Y5 x" r  S8 q+ I

: J8 Q* ]8 ]; }( m  M- U扇风行为 鼓风型(头朝外) 抽气型(头朝内) ) K  m- S' m  @! E
采集情况 善于利用零星蜜源和南方的冬季蜜源,能采集浅花冠的蜜源 善于采集持续时间长的大蜜源 / W3 g$ ]$ t2 N' q1 A& ^
分蜂性 强 弱,易维持大群
0 o$ ?; m$ y3 H2 N' ?9 Q+ `耐寒性 群体一般,个体强 一般
2 [! t6 T+ h/ l, G: [饲料消耗 少 较多 % E! C: J+ v& y% i; U$ P: x
泌蜡造脾力 善咬毁旧脾,爱造新脾 泌蜡力强,造脾快
2 I6 Y  ^& P' F7 d6 [产浆性能 差 好 ! Y* s, k0 U2 ?2 t
采集利用蜂胶 不采 较多
! e' X! G* d# O) u蜜房封盖 干型,白色 中间型 " F3 f7 d* y7 D% g6 T7 {
温驯情况 易螫,怕光,提脾时蜜蜂易出现慌乱 温和,提出巢脾时蜜蜂安静   c7 k. P2 ]2 [$ w9 W  E; d
工蜂产卵情况 失王后工蜂易产卵 失王后工蜂较不易产卵 2 [" H" f" O/ l
盗性 强 强,卫巢力强 3 R3 H) l2 _# w- Q* s
清巢性 弱 强 & Q  r# f7 v" `* V
抗螨性 强 弱 + \; p# w% k2 I' Q% s0 ]! C
抗巢虫能力 弱 较强
! p7 g3 j! [. x. ?
; K+ d  n! z! E  d1 q" B
; ]$ e+ E6 M6 @; d* n; i# D  W
& W) a# u# Q  }; u4 ~  o回目录   下一节  i/ X% Z) p4 V9 B
9 D: ?  j% Z! }% Q( a1 _- t# g; d+ W; |
5 {% s& T* i  q& s( g9 ]
, @2 d- g* s1 j5 d
; R$ G8 S% t# c2 ?' l( ]

6 A6 y" v0 E, S( w8 `
+ F8 E- ]- x& O2 y' E
2 X/ f( u- _6 c. N% Q7 e. Y, E
: R8 {% @$ j/ w- h/ F1 L. a! }! y, m$ c2 h7 t. r4 y

7 o( B8 b: z) p! k/ e5 L% |图 1-12    日本蜜蜂
- o) B6 ^( p8 ?9 i  b: y8 \. T" J+ a6 r3 ]. U& \/ g1 j0 f
    五、我国的东方蜜蜂亚种
* _6 I8 J: D$ F# e3 i7 p( x9 V# G1 r" l4 n) C7 ]: C( s& S' x. o
    我国境内的东方蜜蜂主要有中华蜜蜂、海南蜜蜂、印度蜜蜂、阿坝蜜蜂和喜马拉雅蜜蜂5个亚种,它们在我国的分布、数量和工蜂的形态特征见表1-1。
( _+ f$ Y3 S1 @$ ^% E- e& ~' j" x. R$ g/ d7 Q: z; o
表 1-1 我国境内东方蜜蜂各亚种工蜂特征比较表X±S 单位:mm
& T- `$ O8 G; v* W3 l* O8 E% F( `" Y
项 目 海南蜜蜂 中华蜜蜂 印度蜜蜂 阿坝蜜蜂喜 马拉雅蜜蜂 ( A* f5 W; v- T
A.c.hainana A.c.cerana A. c.indica A.c.abansis A.c.himalaya + o2 _6 G; b9 x
体长 10.50~11.50 11.00~13.00 10.50~11.00 12.50~13.50 11.00~12.50
' j7 r; i2 h1 A吻总长 4.69±0.13 5.16±0.09 4.51±0.18 5.45±0.08 5.11±0.05 3 x6 \1 f( ]" U/ q6 c
3+4 背板长 4.04±0.13 4.01±0.12 4.11±0.12 4.21±0.10 4.22±0.76 # j* p: m1 W( c. L7 ?# }5 O, F8 {
右前翅长 7.79±0.80 8.50±0.14 8.05±0.28 9.04±0.13 8.63±0.12
- W8 p- q- q$ W. t. n& g9 F3 K右前翅宽 2.95±0.06 3.04±0.07 2.86±0.21 3.15±0.05 3.07±0.07
* a% L* U: m7 _3 m' A7 W, G右前翅面积 11.49 12.90 11.51 14.23 13.24 . `+ ~: [- r& c5 n- m4 h
第4背板突间距 4.04±0.13 4.37±0.10 3.89±0.13 4.46±0.14 4.22±0.76
+ s' F# z: i1 B5 B# R第3腹板后缘宽 >4.38 >4.38 >4.38 >4.38 <4.38 >4.00 : L% M+ A. Q0 L* S* Y& v" x
肘脉指数 4.53±0.96 3.99±0.49 4.06±0.57 4.06±0.57 4.61±0.71 " {) I/ l. j  ~/ ~5 O  \& [
小盾片 黄色 黄色 黄色 棕黄或黑色 黄色 % z) c7 N# X$ |9 G/ s6 _% X
3、4背板颜色 黄色至棕黄色 黄色 棕黄色 黑色 黄黑相间
7 r/ D$ R5 W% k6 U巢房内径 4.60±0.10 4.75±0.10 4.40±0.50 5.06±0.11  
: c- W$ ?+ W5 Q9 e3 a7 ^地理分布 广东省海南岛 长江流域、华南、黄河中、下游、云贵高原
9 F" S( u2 @' ? 云南南部边境地带 四川西北部、青海东部、甘肃东南部 西藏南部、云南西北部
& ]7 W+ G. f! l$ x9 ~3 l; `生态型 榔林型、山地型 华南型、华中型、华北型 山地型、河谷型 东北型、云贵高原型   
8 W* h# K6 d0 j% ?1 Q, P数量(万群) 10 250 25 15 17 2 ~8 z3 U0 e* C2 D% V' T

! E0 D; v0 B) `& d/ k- J2 {( E0 ~    东方蜜蜂生存在我国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其分布范围,北限由黑龙江省的小兴安岭向南顺燕山山脉至张家口一带,再沿黄河向西至宁夏的盐池、海原,终于甘肃省的屈吴山;西限从甘肃省的乌鞘岭,跨过祁连山至西宁,向南沿阿尼玛卿山北麓,接大渡河上游至雅砻江、金沙江、怒江及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东线为东南沿海及台湾省;南线为海南岛及广西,云南南部。新疆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从未发现东方蜜蜂,这是由于戈壁沙漠的隔离作用和恶劣的环境条件使东方蜜蜂无法生存的缘故。中国境内,东方蜜蜂分布在除新疆以外的各省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各省山区,分布范围及密度示于图1-13。/ L0 b; V+ J. N3 Y/ }+ g  t
) H% K. C1 ?# q/ E* p# V

7 H) i& Q! S$ i2 m) e& x* i5 H& S# P$ K! C9 f
图 1-13  东方蜜蜂在中国的分布+ Y7 R8 L$ {# R8 L  _
% T* e6 Q4 T& F
    六、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蜜蜂的主要区别
: _4 K  G7 L$ X- t! p: S/ Y7 y. Z  t
    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蜜蜂在形态、蜂巢结构、群势、习性、行为、抗病性、抗逆性和生产性能方面的主要区别如表1-2所示。
, I" U3 L7 W7 J: R. r* H8 U% J- R( E  e) j5 A/ l4 d
表 1-2    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主要的区别
( s4 {  A/ m. O8 |3 q特征和特性 中华蜜蜂 意大利蜂
, [% _$ _& r4 t' N' v$ ~上唇基 具三角斑 无三角斑
9 V  B! N, W: f/ T0 m1 x后翅中脉 分叉 无分叉
* C3 `0 @  x: T; I$ r  Y大小 蜂王 13~16 mm 16~17 mm
, m7 i0 z) n/ E% V- F+ k! ~. o工蜂 10~13 mm 12~13 mm  
2 W7 v4 s6 [3 I雄蜂 11~13 mm 14~16 mm
# y/ G9 X. q# N1 A体色 蜂王 黑、枣红 桔黄至淡棕
# p" @& _3 c  c& ?4 u工蜂 灰黄 淡黄
0 s$ X- T+ M5 l  P雄蜂 黑 金黄有黑斑
( ^9 m7 Y" @2 I2 D+ C3 M吻长 4.5~5.6 mm 6.2~6.7 mm ; V& T- F9 H: G* s; `
肘脉指数 4.0(3.1~4.6) 2.3(2.1~2.8)
/ u+ X( J$ z; [巢房大小 蜂王 Φ6.00-9.00 mm Φ8.00-10.00 mm
6 b7 c5 N8 O7 ~) z# x工蜂(对边距) 4.81-4.97 mm 5.20-5.40 mm 3 j6 p3 n$ K. U$ {+ b
雄蜂(对边距) 5.25-5.75 mm 6.25-7.00 mm / \* F8 x2 y5 o0 a5 b
雄蜂房蜡盖 笠状,具孔凸出 盖平
$ Q8 X  ^& P# _- G2 G群势 1~2 kg 1~3.5 kg
" K  o7 C5 g4 l. i! P$ ~) M蜂王产卵力 400~1000粒/日 800~1500粒/日
6 @) z0 {3 C4 M8 Y+ S+ U" G繁殖情况 能据蜜源调节育虫  春季育虫早,蜂群发展平稳,夏季群势强
1 g* o! o& Q" @/ S* i 1 w. @2 @# a1 Q) j& z+ E
扇风行为 鼓风型(头朝外) 抽气型(头朝内) , @9 m% H# i) ~, R6 C8 t! }
采集情况 善于利用零星蜜源和南方的冬季蜜源,能采集浅花冠的蜜源 善于采集持续时间长的大蜜源 9 t5 }; S& v: W: D6 v+ H
分蜂性 强 弱,易维持大群
7 B- j7 }# P! [, R+ x) Q% ~/ L耐寒性 群体一般,个体强 一般
( X; {0 N5 c: k) m+ z4 w饲料消耗 少 较多 . w8 k/ ^9 ?2 D, V2 n
泌蜡造脾力 善咬毁旧脾,爱造新脾 泌蜡力强,造脾快 % W' }& H& ?. K- h9 x
产浆性能 差 好
) Y# O) e/ m; r# Z. i) F1 w采集利用蜂胶 不采 较多
8 D# x' L8 |8 }蜜房封盖 干型,白色 中间型 % b/ D8 ]' u( `
温驯情况 易螫,怕光,提脾时蜜蜂易出现慌乱 温和,提出巢脾时蜜蜂安静
) S0 j' [1 x7 N7 D4 s+ [工蜂产卵情况 失王后工蜂易产卵 失王后工蜂较不易产卵 & w: d4 [5 I. K9 e- `9 V+ ~
盗性 强 强,卫巢力强 / m# y' g* F8 m! |! O
清巢性 弱 强
! j; V  B9 E8 D9 Y0 ^5 ^& z$ |. x抗螨性 强 弱 5 R, u* q3 i  h; O
抗巢虫能力 弱 较强 5 I/ h& Y2 w3 `
- d7 @: K) P5 z/ \

1 a, v: d% d+ Y! l; T4 d0 H8 i9 K# t0 t% k8 r4 P8 m: a8 t$ `0 y
回目录   下一节
积分
283
在线时间
637 小时

5089

金钱

449

回帖

283

威望

新人上路

Rank: 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21: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目录   上一节   下一节: I' r# ^9 H' X

: F# ^* N+ h' D0 P" F9 _" ~第二节 中蜂的特性(Ⅰ)6 h9 A  j7 @; b
7 Y  K$ {# m$ g, d

/ r# h8 X2 I+ U  x  C--------------------------------------------------------------------------------$ q" F0 H/ \3 p( o$ g' @
一、中蜂群势小 四、中蜂巢房较小 七、中蜂不采胶
+ F; Y3 @- I" w; \8 `二、3型蜂个体小 五、尚于利用零星蜜源 八、怕震动易离脾 2 A( ~  Y3 P3 k( B4 Y! b/ [/ y
三、3型蜂的发育期较短 六、工蜂扇风头朝外 九、易逃群 5 i9 x+ P, r4 r) V

. ]% e6 e" |8 U" R% u! c--------------------------------------------------------------------------------: H8 K* b4 I$ T. J

6 k/ S1 y# X, x. D2 g    中蜂的特性是对我国生态地理条件的一种极好的适应,也是我国特有的生态条件形成的。, b/ y# W$ b; F7 C. L

* p% i1 w, q0 a) m" k: V    一、中蜂群势小1 {; L2 d4 j* [
4 y2 [- p4 M+ f$ @+ r
    正常情况下,蜂群的群势取决于蜂王的产卵力和工蜂的寿命。蜂群的理论群势可通过蜂王的日平均产卵量和工蜂在繁殖期的平均寿命推算。由于中蜂蜂王的日平均产卵为750粒,中蜂工蜂的平均寿命为35天,所以中蜂的理论群势为:1 d5 b* ^  [& s  m

/ v  W: S- M" N( A3 V中蜂理论群势(只)=750×35=26250(只)8 w+ C& z7 T" _. d7 n! k0 p
. y; z, X/ f5 c0 A. D3 w
    而意大利蜜蜂,由于意蜂蜂王的日平均产卵为1500粒,意蜂工蜂的平均寿命为35天,所以意蜂的理论群势为:, V* \4 K1 y% v5 h* W, P6 O1 {
. b- X  u3 s- c
意蜂理群群势(只)=1500×35=52500(只)) W% `$ A, N# A& S- Q' C
$ N* s* m) p2 ~
    由此可见,中蜂的群势较小,只有意大利蜜蜂的1/2。
5 T) A; T' l: a4 r/ N" K( z( _5 P! M9 U( y2 K9 X
    二、中蜂3型蜂个体小
& {7 |" p* {6 [, O+ V& W9 h9 P$ c& G& p; Z+ J) }( B$ \
    中蜂的3型蜂其个体长度都比相应的意蜂小(表 1)。6 R1 N* [) Q1 \/ E+ N- w
! E$ ]/ S$ C% c; O4 V1 w
表 1   中蜂和意蜂3型蜂体长
. X% F+ ~$ g; L型别  E2 P1 V* f7 L1 Y& n" O
中蜂) y  G2 n- ?/ w! D0 @, t2 u
意蜂* @0 h- {% h9 d  ^9 T3 }

8 O) y0 F; Y  O, k' X* \1 `5 {蜂王
! O' u" e7 D# d  E6 c 13~16mm7 Q  y  L! Y* [9 K8 ~1 M1 m
16~17mm
7 Z' G( j1 c2 l! D! J 6 [2 q8 _- S& T' X2 V* `
工蜂1 M" i& |# w, T; [  _' H& V/ f3 }
10~13mm
* G9 v$ a5 W5 U 12~13mm/ L, C( x- @2 m

% t9 _* t; Q- I  F% m, z  ^+ w雄蜂+ z4 r+ c3 i. C
11~13mm
8 p- h" s$ P4 J. Q" n 14~16mm
0 Q7 X$ z0 }: e6 n 4 @& e; I9 Z, C$ y# k& y$ G) v
! k+ `8 P( A/ x, E4 U
    三、中蜂3型蜂的发育期较短& ]- l2 `: K8 p( h4 ?
5 P7 [1 `2 f+ I( U' R* v
    中蜂3型蜂从卵到成蜂羽化出房的各阶段发育历期,除了蜂王外,工蜂和雄蜂都比相应意蜂的短(表2、图 1)。" n% H8 z" w% X

0 t8 L1 Y2 S1 W9 [0 ]1 r6 }表 2   中蜂和意蜂3型蜂各发育阶段发育期(d) * C" |& M, a+ v" e9 N, Y
型别7 C3 ~9 d3 \: K7 I
蜂种0 \1 j+ x8 q2 N/ j
卵期: g5 f  V1 t# f; n5 x" }/ t# P$ P: h: ?
未封盖幼虫期2 P, q4 b7 |& |3 a- D
封盖期
# r1 f3 E) r- c. i% ]# c 出房日期: _2 I4 U2 y* Q1 Q

& n3 l  \# C0 U2 x蜂 王
+ i# ]3 s, d/ ?( p- [1 m& Z5 q% B 中 蜂/ G9 @+ R. d& r/ P
3
9 e% z. C2 o( S" F 5
2 c) ], ?# s; H# ~0 y9 H# B  D! z 89 q, K# p  N) u$ t: O; _  }4 ~6 G* z
16' G: V8 Q6 c4 o4 R  R6 v, D* V6 I+ I" p

3 M. z. ]4 d% i% U% ]+ o4 O, ?意 蜂 3 5 8 16 # I2 I; H: E4 L; I, Q, K
工 蜂9 x! w& f2 }: \& @4 @1 n+ r( p4 Z. y
中 蜂
, I: {& J. K* b6 k 3! d3 @2 m; I& |1 p* I, o" ~1 c
6
8 a7 K5 d. u0 L. T6 }% n 11
3 Z0 i5 L- Y, r" T+ Q7 x7 a 20( E. s( H; N, g8 C5 H& A( }( d' R1 R
9 w# |7 S8 B6 L, l* `% l; ]
意 蜂 3 6 12 21 4 W: p& h# r; b6 O8 F/ h
雄 蜂9 Z; }  [+ ]3 N2 d2 e  M9 w
中 蜂, k* b0 G- M% ~  m
39 D6 B: D2 R1 M
71 g/ S4 S$ K' e* M7 ]# s
13
- P+ D" v0 M3 d2 X* \$ \; N8 ` 23
# P. ~& k4 p  [" J
- t; @+ _5 G+ ]9 ]意 蜂 3 7 14 24 + W7 _& e! {9 ?  S# \* ^, ~9 R6 a
9 `3 u9 L: A9 T0 ^$ ]) i) g
' s4 _7 t. H- Z! M4 R0 c$ N& S

) |, E0 m6 C; C
. |) a: h8 u# _# J* u  e! D; D" D6 p
图 1   工蜂的发育阶段(数字表示日期)
, Q; e9 O- i+ U) f2 J; m: i1~3 卵   4~9 未封盖幼虫   10 封盖幼虫   11 蛹
/ d# {% _2 l3 a3 ~3 p/ s6 z( ?* N9 D! ~
    蜜蜂发育日程,特别是卵期,未封盖的幼虫期、封盖蛹期和幼蜂出房的日期,是推测群势发展,有效利用蜜源、预测分蜂、培育蜂王,推断失王日期,切割雄蜂蛹,准备适龄雄蜂等养蜂技术的理论依据。
- Z3 _- a% ], N! N+ G+ b% l, m: ^  s
    四、中蜂巢房较小1 a5 ]4 l. b! o& h
8 Z& s7 a# j8 }, a, L5 @( f% e/ v/ W: j
    中蜂3型蜂巢房比相应的意蜂巢房小(表 3)。中蜂雄蜂的封盖呈“笠”状,且尖顶有小孔(图 2)。
1 T( L" v+ x& _6 d1 E2 ?( H) F9 _& r- u6 y
表 3   中蜂和意蜂3型蜂巢房大小
: F7 ]6 P- ?4 o: g/ l9 q# U  o * [% u5 R, X2 c5 o4 L6 [2 Z
蜂型 中蜂
" _7 w. B, ?; I$ o+ ]! U 意蜂
4 |5 g: c$ A, U# M  r& t" v9 w# X
( [6 X5 s, C( l* l$ K( c; n对边距(mm) 深度(mm) 对边距(mm) 深度(mm) 9 _0 [0 |3 g/ ?* S5 e' k* I
工 蜂
; _8 ~2 N# {) _* m$ U2 w6 d 4.81-4.97& C7 M" X  C9 J# w5 i/ V: O* z, e2 W  d
10.80-11.75) e' f1 Q8 Z1 p' |  ?6 R
5.20-5.40
+ f! H" n- k6 f% Y 12.00(平均)
' }, ]- y- Y! [0 A " U5 ~1 X% p: `+ L: ]: _
雄 蜂( M( d/ M& @$ Y; ^6 V( H
5.25-5.75
; X2 `$ r7 u! R) l8 a! L 11.25-12.70
+ Z) K: ?$ Y% b3 s 6.25-7.00
- V, K4 A' ]* i8 I( i* ^ 15.00-16.00
8 R5 C* T. l  Z% D- w0 v# L: c
: x/ m" n! c3 l. \3 k1 J% I- _) ]蜂 王$ }: T0 @/ ?/ r& ?. S+ q
Φ6.00-9.00
) _3 k9 c, O- d; _& ], s# e, @1 } 15.00-20.00
! T$ L8 R1 K+ Q4 s1 I8 T" j- C% X Φ8.00-10.00
. _. Q' _  h6 f0 ]! }( J" G 20.00-25.00
% F4 V2 [0 H, O8 M % f. ?* [6 I& t. i: q  ~! P
% v# Y  V* D  X4 X' n
8 Y' s& T4 Y$ ]. j: {2 z3 h% ?6 c
" q( Z& ~; n% j' w) X
  
* H8 E5 k9 y  k/ d; V/ c8 Q& `, s3 b! g; c- _8 ]! u, ~
图 2   中蜂(左)和意蜂(右)雄蜂封盖子
7 N- g  A4 {9 ^; X' X3 c" `& @7 p; t; Y) g8 f/ `' Z- {' D  O# v
    五、尚于利用零星蜜源  f6 s7 Z) L% p* S' W+ U3 B
' j% s; w- a+ p3 V2 F
    中蜂具有嗅觉灵敏、飞行敏捷和可采低浓度花蜜的特点,有利发现和利用零星蜜源。$ ]4 K3 M' H- j
4 k8 X2 Q8 _. V. K3 w
    中蜂嗅觉灵敏,善于发现零星分散的蜜粉源。
! ]; g# h( ?: b% R$ A* [8 \
( a+ o9 _, U) |3 k7 B. G4 i" S$ r    中蜂飞行灵活敏捷,善于避过胡蜂和其他敌害的追捕,有利利用山区蜜粉源。/ Q% U& q' G5 D

  U+ w: P* @9 i3 ?1 t# R    中蜂与意蜂不同,可采集浓度较低的花蜜,有利利用花蜜浓度较低的蜜源和在花蜜浓度较低时就可抢先采集。# C( G$ Q$ W1 W1 ^# U

  Z6 T+ E% W$ w6 _    研究显示,当花蜜含糖浓度30%~40%时,两者采蜜量差异不显著,50%~70%的,意大利蜂高于中蜂9.28%,低于20%时,中蜂采蜜量高于意大利蜂9%以上。
+ c0 O9 e: L( [- S
2 ?) f8 R1 {, B. m# p    中蜂尚于利用零星蜜源,可做到无大蜜源时饲料自给有余。
. W' x$ @$ [  F9 B7 i( b; j) S4 j& ?: m  W: w+ G. D
    中蜂尚于利用零星蜜源是中蜂能适应山区丘陵地区生存的重要因素,也是中蜂比较稳产的保证。2 ~# r+ w& }% U
2 `( o$ E" ]7 b) p* w, h! Z  W0 K7 x
    六、工蜂扇风头朝外
# E+ p2 D4 c+ U. f
% e% U! J7 N8 ?" u, e# e* _& }    在炎热季节,蜜蜂常常要通过扇风来增强蜂巢通风,从而降低巢内温度。西方蜜蜂扇风时,是采取头部朝向蜂箱巢门的姿势扇风,将风从蜂箱中抽出。而中蜂则相反,中蜂扇风时采取的姿势是头部朝向巢外,将风鼓进蜂箱(图 3)。中蜂的这种扇风方式,一方面将外界较冷的空气扇入巢内,使得箱内较湿热的空气冷却成水气,并凝结在箱壁形成水珠,另一方面致使巢内的湿气难以排除,而导致巢内相对湿度较高。
: |$ w+ Q7 z  J3 O! q# H( u5 r3 ?9 p$ z, x* {! {+ [
    广东昆虫研究所刘炽松、赖友胜等的测定显示,中蜂巢内常年可保持湿度在80%~95%之间,大流蜜期的雨天可高达100%。这样的湿度是对中蜂生产较高浓度的蜂蜜和对蜜蜂疾病的防治不利。
积分
283
在线时间
637 小时

5089

金钱

449

回帖

283

威望

新人上路

Rank: 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21: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图 3   中蜂鼓风朝向* f! U) T% K4 W# h' ^  Z& C

; I3 ]" _& o; g5 M- v  N    七、中蜂不采胶
# J2 L7 I/ r. g2 U
9 j% v( z, u; A1 v3 W* P1 S+ r    中蜂不具采集蜂树胶的习性。中蜂营造巢脾,粘固框耳,填补箱缝隙都完全用自身分泌的纯蜡,而不采集植物的芽苞、树皮或茎干伤口上的树胶来补充。因此,中蜂巢脾熔化提取的蜂蜡,不仅颜色洁白,而且熔点比较高,中蜂蜡的熔点66℃,意蜂蜡的熔点64℃。
0 S4 A  n- f: O' B, @! f- V* g+ [8 `2 Q6 {4 H
    在新法饲养的情况下,中蜂不采树胶在检查蜂群时容易提取巢框,管理方便,但蜂群在转地饲养时,受震动容易发生巢脾断裂的现象。1 i7 g! a. R6 J; m

9 d& y# i2 q, q7 d: S5 R9 B% b3 `    中蜂不采胶,所以不生产蜂胶。+ K/ N! D) F3 z, w
0 k" T5 \' ]; o' J& n+ q
    八、怕震动易离脾5 ?9 e1 k+ H" [. e
6 k! e3 w/ \5 `  C
    蜂群受到轻微震动后,工蜂即会离开子脾偏集于巢脾的上端及旁边(图2-4),若受到激烈震动就会离开巢脾住箱角集结,甚至涌出巢门。中蜂怕震动易离脾的特性,虽然在取蜜时很容易抖蜂取蜜脾,但对长途转地饲养是很不利的,会使幼虫长时间得不到哺育和保温,造成幼虫死亡,致使到达目的地后群势严重下跌的现象。. S, K7 b; W+ J' Y
; E  d7 H3 p) J& Z. L( ?
    针对中蜂怕震动易离脾的特点,在中蜂饲养管理中要注意,蜂群排放的场所要僻静,平常管理蜂群操作要轻稳,避免过大振动,扰乱蜂群生活。
2 E7 k3 `) n5 A. ], e: k% M+ C9 u1 x  Q1 d. o0 A0 q. R

6 Z1 i2 Q0 t$ n/ a0 N6 H6 {! Z0 J/ D2 J6 d5 v. K
图 2-4   中蜂受震后离脾3 H( P) L1 Z% Z

' F9 I6 F& H7 H" \7 |" J) j8 q* \    九、易逃群
5 @+ G# u- l( T4 c( [6 K3 K: i2 r
    中蜂对自然环境适应极为敏感,一旦原巢的环境不适应生存时就会发生迁栖,另寻适当巢穴营巢。这是中蜂抗逆性强的表现,它有利中蜂种族的生存及繁衍。但中蜂的这种习性,常常给养蜂生产造成损失。因此,称之为“逃群”。针对中蜂逃群的原因,为中蜂创造较好生存条件,采取防中蜂逃群饲养管理措施,是养好中蜂的重要环节。
9 s. @# X% A1 z. w, |9 b
3 @9 [! _8 t% p# _    1.单群逃群
! b( F( O+ v# g, X4 r% c9 k6 d0 v5 x4 X( [& \# z3 w# a. K
    ⑴中蜂逃群的原因
# b9 Y) c& h& N/ I, O2 m
4 ]5 ~' E" h2 d. ^2 S    巢内缺蜜当外界蜜源枯竭,或因盗蜂导致巢内缺蜜时,蜂群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易发生逃群。6 Y9 Y5 }3 e8 H1 o

0 Z9 g( B/ L; _' N6 k- @0 @# s0 N    病虫敌害侵袭中蜂由于幼虫病严重,或受到巢虫严重侵扰或胡蜂袭击,对蜂群的生存构成威胁时,便会弃巢迁逃。
! [$ i3 x$ V1 |  F4 u3 n4 q5 k1 O$ ?! `
    异味刺激新法饲养的中蜂,若使用有浓重木材或油漆气味的新箱,或蜂箱、巢脾和巢框等被汽油、农药、消毒剂等污染,具有异味均会引起迁逃。
: ?. |" ~, \0 v9 Q  L" S' u: W3 R; P
    震动惊扰蜂群在过箱、转地、防治病害、检查时受惊扰,或是蜂箱放在木楼板过道,行人经常走动震惊蜂群也会发生迁逃。0 K5 M+ q9 @; F% k

8 u# V2 K" h! t    盗蜂严重中蜂被盗,导致蜂群缺蜜或严重干扰蜂群生活时易逃群。
% |+ S9 `4 `, r* ~5 o5 z# ~& h# @+ q) j) T  |
    气候不宜由于气候因子,如严寒和酷热,威胁蜂群的生存,蜂群维持蜂群繁殖所需温度和湿度时易引起逃群。
1 `, `' q+ b3 {* O" }/ \
( ]0 E+ O; z: T4 A4 Q    ⑵逃群前兆
& `0 S9 y$ F; A2 `$ F
! s9 d; F3 A- L( n5 N    工蜂出勤减少,哺育幼虫次数减少;5 q5 [- L3 e7 @! \7 ~; F1 I
  m- W4 c. ?* @7 s
    工蜂叼食2d以上的幼虫,造成巢内无子状况;1 p0 ?& V( x& I* D6 S
  y: x4 u: ^) h- `: s9 J* q
    蜂王依然产卵,但接受到的饲料减少,产卵量减少;) x3 K) R8 B& w! K
' g* a* @4 U% ~$ Z
    工蜂没有像分蜂活动那样追逐蜂王,有一些工蜂(包括采集蜂)吸饱蜜汁后,停留在巢脾上部一动不动。
! Y1 s' t& L) V9 T0 _; a- L) ]( m% L( B* n& L
    ⑶逃群发生时间
/ N3 L8 [" W5 n9 _8 X5 ~) X8 n$ T5 D# W: T( D$ E6 I5 _
    一般当群内已没有幼虫及很少蛹时,在上午发生逃群。& o2 Q! K1 Y/ j- r' d; f
  [. t3 M  t* x+ m7 {' l
    ⑷逃群发生情景
2 _6 e. H& }# E# r. G' A9 n* \
9 C# Z+ d/ h  N9 i8 [. y    逃群时全群倾巢蜂涌而出,直飞空中。多数蜂群不在蜂场停留,直飞远处的新址,也有的蜂群在蜂场周围的树杈上停留,但停留时间很短。
9 E1 E' L5 E8 ?$ N2 B4 W3 ?  u; O) v( T) m' w, j/ |, k0 D- v- P
    蜂群逃群之后,旧巢脾上几乎没有蜜,也没有幼虫和残留的幼蜂。
1 P. D* S& }5 A+ u4 h% A* }; `8 j; L% ?
    ⒉集体飞逃% \9 f! T3 y4 u, k' I# r1 {1 v

* B, }$ p# j1 F% [6 h    当蜂场中有一群蜂发生飞逃时,常引起其他蜂群一起飞逃,各群的工蜂集合在一起,在蜂场附近的树杈上结成大型蜂团,所有飞逃蜂群的蜂王都聚集在大蜂团中。由于各群的气味不同,在这种大蜂团中发生围王现象,结果多数蜂王被围而死亡,工蜂之间也互相厮杀,造成蜂场的严重损失。9 X5 w% Z$ `9 Y1 D$ w# U0 w7 g
, @# s" m, k* Q' e! f$ P
    如1974年12月14日,福建省南靖县南坑乡南塘大队养蜂场,有116群中蜂运往厦门,采大叶桉繁殖,开箱后的次日下午9∶00,有6群蜂同时拥出巢门飞逃,飞逃群在蜂场上空盘旋,在嗡嗡声吸引下,又有28群蜂相继倾巢而出,以后不断又有蜂群投入,至第3d,除2群留下2框幼蜂外,全场114群、518框蜂全部集体飞逃在一棵核树上结团,把笔直碗粗的树干都压弯低垂下来,互相厮杀而死的工蜂无数。蜂王有的被咬死,有的在地面上被工蜂围住。到第6d,蜂场只剩十几框蜂。6 u5 t4 `6 w& X9 h( e! V

9 W# ?( [0 J' N/ Z  q+ S    王志忠(1981)认为:转场到新场地之后,由于工蜂对新环境不熟悉,开巢门后产生迷巢现象而引起集体逃亡。1 Y1 }4 K3 e4 }, {8 i
$ ]; X: Y8 u/ g1 m
    据认为,在集体飞逃的蜂群中,那些原先没有飞逃“情绪”,还处于正常生活状态的蜂群也出现逃群,可能是由于飞逃蜂发出高频率的呜叫声及强烈的招呼信息素(蜂臭)所诱发的。这也是中蜂对外界敏感性极高的一种特性。$ M, H  c& e' l) `
; h3 R2 F* k. W' O2 `! J) U
    迁栖(逃群)行为是蜂群对内外不利因素的一种群体反应,是一种反抗不良条件的生存方式,与自然分蜂不同,自然分蜂是蜂群在适宜条件下正常繁殖行为。
8 a2 Y$ o9 q5 y( L6 Q6 V. m
2 {$ r& X; D$ C/ j6 L # x# @% w7 W8 o# o6 f
" V; D1 M1 z4 E( [4 [+ |( I
* b% l8 {% r; b5 N/ Q( h8 \7 y
% z" Z) R: x8 L$ i6 j& k
回目录   上一节   下一节
积分
283
在线时间
637 小时

5089

金钱

449

回帖

283

威望

新人上路

Rank: 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21: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目录   上一节   下一节7 [0 a8 S" ]" x% A

/ }' y8 |$ C% d; }- P+ t第二节 中蜂的特性(Ⅱ)2 b4 L5 S# A8 O* d7 x4 X/ \1 F
* v; M" G5 X) G" l& r

( K# ~0 y& @$ H2 ]* _--------------------------------------------------------------------------------
+ X6 G: S5 Q& g' Z& O十、分蜂性强 十四、造脾迅速 十八、蜂蜜日产量低
3 t9 P4 |4 h3 _/ z+ H十一、白天性情躁,夜间温驯 十五、中蜂好咬旧脾,喜新脾 十九、蜜房封盖干白型 $ A5 h0 t% ?. A2 o
十二、盗性强 十六、抗病虫害特性 二十、认巢能力差,易错投 & j3 ~5 r/ m: I& P# k
十三、失王后易出现工蜂产卵 十七、中蜂抗寒 二十一、蜂王易母女同巢交替 ) i% I1 ?  B9 M
8 w" E# k) @' J6 r( F0 k
--------------------------------------------------------------------------------
0 A+ s) T+ R8 z* V$ C# v) k
, `  y' R6 D4 o% y- @7 P    十、分蜂性强2 p" I! {5 P2 B# }2 r* m
* o) O  W" r) a1 x% V5 ^
    自然分蜂指在蜜粉源丰富、气候适宜、蜂群强盛的条件下,原群蜂王与相当数量工蜂和部分雄蜂飞离蜂巢,另择新居营巢生活的群体活动。它是蜜蜂群体自然增殖的唯一方式。中蜂好分蜂,这是适应性强的表现,但由于好分蜂,难于维持强群,对提高单位蜂群产量不利。
) @! {7 K) g! F) M3 M) l5 S7 b# n) Z
# o& p$ J1 Z( |8 x" H    ㈠促使分蜂的因素7 ^$ [& H/ t# C5 t) t
8 P5 j" ^8 y1 }( B  J
    主要包括环境因素、蜂群因素和季节因素。3 u! E) o  e. A8 j- Q9 Z
% H1 s' T; U/ y; N7 N
    ⒈环境因素
4 Y. Z' I) |( R' G' p3 w; G; {, O
    包括外界环境因素和巢内环境因素。8 |# i1 r% V) f

$ [7 ~1 W/ w, k6 o    ⑴外界环境因素:主要是蜜粉源条件和气候条件。较丰富的蜜粉源为蜜蜂的群势发展和分蜂后的蜂群生存提供了物质条件,所以分蜂均发生在蜜粉源较充足,蜜蜂群势增长的季节。闷热的气候易促成分蜂的发生。
3 ?. X0 @4 l) y5 j! r: k" M
. M4 O/ {% M; H2 j    ⑵巢内环境方面:蜂巢拥挤、通风不良、巢温过高、粉蜜充塞、压缩子脾、供蜂王产卵的巢房不足、缺乏造脾余地等,都能加剧分蜂热程度。, w/ R/ J. S1 K  s( E
0 }) D$ r9 G9 z  W$ q# H. n. i
    ⒉蜂群因素) m" h" ]! [! M$ z8 C% \$ Z$ F) v

2 t2 y, z# O" Y% n3 G4 I    包括蜜蜂群势、蜂王状态、卵虫数量、哺育蜂数量等。强盛的群势是分蜂的前提,这是蜜蜂与环境适应的结果,因为弱群分蜂后的分出群和原群生活力减弱。蜂王状态、卵虫数量、哺育蜂数量是影响分蜂热相互关联的因素。新蜂王控制分蜂能力比老蜂王强,因为新蜂王产生并释放的蜂王物质较多,新蜂王产卵力强,使蜂群中有更多幼虫。由于幼虫少、哺育蜂多,产生蜂群哺育力过剩,是导致分蜂的重要因素。' \1 N1 R; Z/ D, W# u' }. q& H' o

; G) i0 l& |, _. w    ⒊季节因素" b/ j: n- H: {" t9 Q9 ~! }
+ e+ a) n& I0 N
    分蜂热程度与季节有关,分蜂季节蜂群普遍发生分蜂热,即使群势不是很强。在云南昆明,中蜂分蜂的季节仅限于2~4月和8~10月,其他季节即使达到8~10足框的强群也基本不分蜂。长白山中蜂自然分蜂多发生在5月中旬~6月中旬。
: g4 ]' u9 Q& D8 `
: R) D+ }- e2 K7 _  n3 U- [: n    ㈡分蜂机制
  V2 i& |* H8 d7 E7 [8 N# y
. I/ {2 r0 E+ p: z! ?: |. r" C    通过对分蜂行为的观察,发现从建造台基,迫使蜂王在台基中产卵,培育新王,减少对蜂王饲喂使其腹部收缩,驱赶和引导蜂王离巢分蜂等一系列分蜂行为均由工蜂主导。蜜蜂行为往往与自身的生理发育有关。
4 x( J7 _( T3 R" I) O% s3 T0 X0 |
7 E: X3 ~0 F* J$ I7 H, X    通过对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的大量解剖研究发现,与无分蜂热的蜂群相比,分蜂热蜂群中工蜂卵巢出现不同程度的发育。由此推断,工蜂卵巢发育与分蜂行为密切相关。但蜂王存在是分蜂的前提条件之一,若因失王导致的工蜂卵巢发育是不分蜂的。因此分蜂机制是,在蜂群中蜂王存在的前提下,卵巢发育的工蜂导致蜂群的分蜂行为。/ _/ u7 c$ Q- E3 @" S' B8 C; u9 T

/ i2 d2 d; L8 p0 n4 x0 i. ~4 f    进一步研究分析,能够促使分蜂的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导致工蜂卵巢发育。将能促使分蜂的内外因可综合归纳为蜂王物质不足、工蜂营养过剩和环境温度偏高等3个直接导致工蜂卵巢发育的因素。) z$ W3 k) K; J' Y+ R6 M- p( g
% _9 v5 h8 V* h6 m( E# e1 a$ A# [$ A1 @
    (1)蜂王物质不足蜂王物质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抑制工蜂卵巢发育。蜂王物质绝对不足是围蜂王老弱,蜂王物质释放不足造成的。所以,新蜂王的控制分蜂能力比老王强。在强群中虽然蜂王较好,但因工蜂数量多,使得每个工蜂得到的蜂王物质相对不足,同样引起工蜂卵巢发育。
# X; y* U# |5 I5 e/ ~8 B2 f! w5 v( ^- x4 Y, t
    (2)工蜂营养过剩蜜蜂卵巢发育以脂肪体的发育为前提,发育的脂肪体释放卵黄原蛋白,为卵巢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活动季节工蜂脂肪体与卵巢发育有正相关关系。工蜂营养过剩促使脂肪体发育,因而导致工蜂卵巢的发育。
6 J6 i( H2 A" W9 c
" T# s  L; S& w    工蜂营养过剩的直接原因是大量的蜜蜂出房,哺育蜂增多,在粉蜜充足的前提下,因分泌的王浆过剩而自耗。工蜂营养过剩的间接原因是工蜂因工作量不足,体内营养消耗少造成的。强群青壮工蜂多,外界蜜源泌蜜量不大,巢内粉蜜已贮满,又无造脾余地,工蜂不能投入采酿活动;或蜂王产卵锐减,巢内幼虫少,哺育工作减轻,导致工蜂无事可干。
  r1 E- r! n9 j' b& ?- J9 s
+ m6 w  F+ Y! q. ~) Q! e    (3)环境温度偏高通过对不同环境温度下纱笼中工蜂卵巢发育的观察,发现天气冷工蜂卵巢很少发育,而天气较热则大量工蜂出现卵巢发育现象。这种现象可能因温度偏高无需工蜂大量耗能产热以维持巢温而减少营养消耗造成的。环境温度偏高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群势强盛致使巢内拥挤和通风不良;二是由于气候闷热或蜂箱遮荫不足,阳光长时间直射导致巢内温度偏高。
$ O7 N6 o1 I4 d- e# B5 p" C3 }7 b: k' F' K9 E
    十一、白天性情躁,夜间温驯
5 H$ p7 q: e. `, V6 I! h9 y+ t  N9 A3 S1 [; {+ a" j' ]5 }
    中蜂性情比意蜂暴躁,特别是在蜜源缺乏的季节或是在阴冷的天气更为突出,对那些失王群、有病群或有盗蜂的情况下开箱检查,就难以避免挨整。中蜂容易骚动和发怒螫人,与其人工饲养驯化时间较短有关,也与它嗅觉灵敏有直接关系。中蜂长期处于自然界野生状态,很少受到外来的干扰,更由于在自然界生存,为了维护群体的安全,具有较高的警戒本能,加上嗅觉灵敏,容易发现异物和异味,尚保留很强的防卫能力,常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因此,在白天不如意蜂温驯,但在夜间中蜂的防卫能力很差,当夜间开箱检查时,工蜂容易离脾,但不会随便使用整针攻击敌害物,这点刚好与意蜂相反,意蜂在夜间只要稍微揭开箱盖,手碰巢脾时就立即被螫。" \  `0 n0 I! P5 U
5 o; }% F7 a5 f3 B0 X) Z, J
    十二、盗性强
' k- H! h# {3 T  a- f9 c5 @' j1 e# Q
    盗蜂是指工蜂进入它群蜂箱内窃取蜂蜜现象。中蜂嗅觉灵敏,容易察觉蜂箱(蜂群)散发出的蜜味,从而导致攻入它群箱内盗取食料。中蜂发生盗蜂常在蜜源缺乏的时候,特别是在久雨初晴或蜜源末期发生,这是由于工蜂有强烈的采集欲念,对蜜源十分敏感,于是蜂场上洒落的蜜汁,别群的贮蜜,以及仓库里的蜂蜜等,都成了它们窥探的对象。5 b& R6 B$ @6 m4 [. r
! P9 _* \( [" \: i1 L2 J/ g
    发生盗蜂,一般是强群盗弱群,有王群盗无王群,缺蜜群盗有蜜群,无病群盗有病群。发生盗蜂时,轻者受害群的贮蜜被盗空,引起饥饿;重者出现全场互盗,造成工蜂大量伤亡、蜂王遭受围杀和引起逃群。+ `. w) }) {5 ?  ^! y; L

  u+ o) @2 J8 e3 Z2 ^1 p/ ^    十三、蜂群失蜂王后易出现工蜂产卵- l+ p6 E; a. X( T' O9 _. r$ j+ X
* U; H- r$ }$ A; x
    当中蜂群失去蜂王,群内又无可供改育成蜂王的工蜂小幼虫或卵时,失王蜂群中少数工蜂2~3d后卵巢就会发育,并在工蜂巢房中产下未受精卵。工蜂产下的卵,培育出的成蜂均为雄蜂,且个体较正常雄蜂小。3 t3 X+ I8 a! }8 U( a

& R0 }% O8 W" a0 T, `    工蜂产卵初期,通常也是1个巢房1粒卵,甚至会在王台基内产卵。缺乏经验的养蜂人员,容易误认为是蜂王产的卵,但又找不到蜂王,只要认真对比即可辨别出来。工蜂产卵不是成片有秩序地进行,常有漏产的巢房,或卵产不到巢房底的中央。后期出现1个巢房中产数个卵,且产下的卵东倒西斜,十分混乱。0 V% q& h; ?7 c$ O. y
9 D) ]7 ?) q8 c5 R* x5 r( j1 h
    出现工蜂产卵的蜂群出现涣散不安,出勤大减等现象,群内工蜂体色开始变成黑亮色,容易激动,主动攻击靠近蜂群的人和畜,飞行时发出嘶哑声音。9 k7 t3 x2 Q$ p7 N2 [& W

5 K+ i# M; r$ w6 D2 k    西方蜜蜂的欧洲几个亚种如欧洲黑蜂、意大利蜂等,失王后开始出现工蜂产卵的日数比中蜂推迟10d左右。非洲的几个亚种如埃及蜂、东非蜂、海角蜂等则在与中蜂差不多的日数出现产卵工蜂。. f2 h8 N6 ^9 ~+ ^) w: w
1 g# h! [) ~0 u8 w  g
    已出现工蜂产卵的蜂群,一般不接受外来的王台,产卵工蜂发现王台后,像处女王一样把王台咬破,但能够接受刚出房的处女王。处女王交尾成功开始产卵后,蜂群可以逐渐恢复止常活动,但超过20d以上的工蜂产卵群对诱入的处女王也难以接受。4 x9 z* w3 D# x- S

5 y- Y4 S. H6 m$ }4 W* U6 g. m5 N    十四、造脾迅速
1 @- i' B2 ]- \% A
. i1 e0 L3 v& ~. K    中蜂造脾快又整齐是它一种本能,是长期遗传下来的一种特性。中蜂在自然界生存,为了防御巢虫危害,常常要咬掉旧脾再造新脾;为了避开不良环境常常要迁飞,另营新居。因此,造就了中蜂多泌蜡、快造脾的特性。
1 ?% j" V/ S. K; A! ~/ I
2 a: b* H) E& N: M' h) B% Y    营巢造脾一般由5~18d的工蜂担任,这个时期工蜂泌蜡细胞最发达,泌蜡能力最强。据观察,外界气温要在18℃以上,工蜂才泌蜡造脾,中蜂造脾的适宜巢温为33~35℃的范围内。; B  P) a( a- Z) ?* m2 H
4 K5 d) l8 m/ n& p' r  X
    营巢造牌的蜡,是工蜂腹部四对蜡腺的分泌物。工蜂在泌蜡之前,必须先大量吸蜜,蜜液在腹内经过一系列的转化就变成蜡质。液态蜡质分泌到蜡腺的镜膜上以后,遇到空气便凝结成透明、易碎、近于白色的蜡鳞。蜡鳞呈不规则的三角形,又小又薄,而且很轻,大约4万片才有1kg重,蜜蜂分泌1kg蜡鳞需要消耗3~4kg的蜂蜜。每只工蜂每次只能分泌8片蜡鳞,建造一个工蜂房需用50片以上,而建造1个雄蜂房要用120片的蜡鳞。* p9 {, ?5 j2 B) F( u
4 r" d# F* b2 C, H6 n
    蜜蜂造脾用蜡时,是用后足胫节和跗节之间的夹钳,将蜡鳞夹送到口里,经口器咀嚼,并加唾液,使之成为柔软富有弹性的蜡质。在天然蜂巢中,中蜂营巢时往往排成锁链般的连串,悬挂在准备筑造的巢脾的基部,挂在下面的工蜂不断往上部筑巢的蜜蜂输送已经柔合的蜡质,而且是不断轮班作业,经过日夜奋战而逐渐筑成垂直且互相平行的巢脾。4 H8 f$ ]5 w( d9 Z( ~) p  o- `
" w8 X& d/ G* U" S0 n
    采用新法饲养的蜂群,蜜蜂在人工巢础上上造脾,一方面提供的巢础加大了蜜蜂造脾的工作面,另一方面蜜蜂可利用巢础上的蜡造脾,使得造脾速度更快,造成的脾也更整齐。一般情况下,中蜂只要1~2d便可造成1个巢脾。
7 o2 D) n  S( B& x5 x% Z9 j, F, S) N) y+ k  }! b
    由于中蜂不采胶,所以中蜂所营造的巢脾洁白,但强度比意蜂巢脾差。
" ^) t3 T; h) i' Z" w- Z0 V
# I" [- S3 j* C/ R: V  C    十五、中蜂好咬旧脾,喜新脾/ D2 ]8 A. E0 T2 t0 S9 |8 J
1 f' `0 Q: f6 j# U. l
    通常中蜂会在冬季、初春和越夏度秋时期咬毁旧巢脾。冬季咬脾是为了保温,从咬脾的位置和状况来看,中心巢脾咬的圆洞大,向外两侧逐渐缩小。洞的整体也像个圆球形,冬季蜂团聚结在圆洞里,便于传温和保温,咬脾的程度视群势的大小,蜂龄的长幼、贮蜜的多小、巢脾的新旧、巢外条件的不同而异。初春咬脾是为了更新蜂巢供蜂王产卵,由于中蜂蜂王不喜欢在旧脾上产卵,工蜂将巢房内有原来幼蜂遗留的茧衣和粪便的旧脾咬除,重新修建新脾供蜂王产卵,有利幼虫的发育和生长。越夏度秋时期咬脾是为了驱逐巢虫,中蜂将有巢虫存在的巢脾上巢房壁甚至深达巢房底咬掉,追逼巢虫落到箱底后,才重新修补巢房。
4 P) A( Q3 M, l6 W& Z2 z& `$ e: t
/ Y; C- q- l: }" t/ V    中蜂好咬除旧脾是一种生存的适应性,但中蜂咬脾不仅要消耗许多蜂蜜,而且蜡屑堆积箱底,不利饲养管理。2 x: w, ^8 R( U2 A

0 }% I( P1 P# S/ _    中蜂喜爱新脾,一旦巢脾比较陈旧,就将其咬除,然后再在原位筑造新脾。另一方面,中蜂蜂王喜再新脾上产卵,常常脾上巢房筑造到1/2深度时蜂王就开始在中产卵。
! ?$ W7 D3 H9 M: \3 f4 ~6 j: D9 G+ |4 ^
    十六、抗病虫害特性
* R" V* I0 C7 C( U6 W0 s% @3 X! ~8 P# H8 V
    ⒈中蜂的抗螨性
5 m9 f, T0 Y4 ]: K) W. l5 z' _3 T9 A; U0 l6 ~' b6 D
    雅氏瓦螨,又叫大蜂螨,是当前养蜂业中严重危害西方蜜蜂,特别是意大利蜜蜂的寄生螨类(图 5)。其若螨寄生在封盖内,使蛹发育不良,无法发育成健康的成蜂。蜂螨是中华蜜蜂的原始寄主,经长期互相抗争,已对中华蜜蜂没有明显危害。工蜂的蛹不被寄生。只有少数若螨寄生在雄蜂的封盖幼虫及蛹内(占雄蜂房10%以下),不造成危害。
积分
283
在线时间
637 小时

5089

金钱

449

回帖

283

威望

新人上路

Rank: 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21:2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图 5   意大利蜜蜂寄生大蜂螨( ?% _# z, D5 ?* L4 L

! n$ G$ R9 [6 T1 |; ]& [0 H2 J7 x/ q+ S    关于中蜂如何抵抗大蜂螨的危害,不少学者做了许多工作,彭英新、方月珍(1987)认为:大蜂螨发出的特殊气味,被中蜂工蜂的触角接受,从而引起叼咬蜂螨行为。有的学者认为:东方蜂种的工蜂封盖蛹期发育日历比意大利蜂短,而使若螨在封盖房中无法完成发育成螨过程而死亡。杨冠煌等(1999)在群内采用同步摄像技术对中蜂对抗蜂螨行为和机理进行的研究显示:% [0 M" R. t/ ?* z' D8 O6 b  T& R
% L/ g# V! M( n/ q, Q8 H2 R  B
    (1) 工蜂的复眼是发现大蜂螨存在的主要感觉器官把大蜂螨放在封盖脾上,当大蜂螨不爬动时,距离在1cm之内的工蜂都无法发现当蜂螨爬动时,立刻引起周围2~3cm的工蜂的注意,并有个别工蜂爬向前叼起蜂螨,但有时叼起的部位不准确。在只放几只工蜂的小盒中把工蜂的复眼盖住后,不能发现蜂螨存在。
* d8 _+ Z# j3 }. z
  E% O6 x$ C9 k5 O4 ~" ]2 C# K) t! n    (2)工蜂被大蜂螨附着后通过摆动腹部发出信息招来同伴帮忙清除把蜂螨放在正在工作的工蜂身上,立刻引起该上蜂腹部急剧摆动,同时发出频率为275~500Hz、声强达85dB以上的声波,比正常状态高10 dB以上,引起附近工蜂的注意。如果蜂螨不清除,这种动作会一直延续下去。而意大利蜜蜂的工蜂被蜂螨附着后,不摆动腹部、也不发出比正常状态高的声波,周围工蜂也不注意。0 e0 H9 M% G- W: p6 `

9 y6 \5 H; z4 c' D$ ^    当被蜂螨寄生的工蜂发出信息之后,立刻会有1~2只工蜂前来梳理,寻找蜂螨。只有当蜂螨在胸背板或腹部前二节背板爬动时,清理的工峰才容易发现它并将其叼起飞出巢门。蜂螨爬到并胸节或腹板等较隐蔽部分时,不易被清除,但被寄生工蜂一直不能安宁,引起更多工蜂前来梳理,直到把蜂螨清除了,被寄生工蜂才恢复安静。, K% P! \2 o' V7 }

( o3 ?9 o/ N( w# U* H4 c    (3) 蜂蛹体内铜元素含量少影响蜂螨发育把中、意蜂工蜂的封盖蛹取出,匀浆后,经乙醚提取,进行微量元素测定。发现中蜂工蜂蛹体内铜元素含量不及意大利蜂的1/2。同时我们测量其中保幼激素Ⅲ的剂量。中蜂封盖前蛹期的量明显高于意蜂。因此认为:中蜂工蜂蛹期发育日历短于意蜂24h不是影响若螨发育的主要因素,而2个蜂种蛹期内的微量元素及其他物质差异才引起若螨发育的不同。; L: T* Z# V! Y/ F& C, k. V, k; L' |

6 q) n# E5 [6 z) X4 k3 O) j    此外,中蜂对小蜂螨(亮热厉螨)也具有抗性。福建农林大学龚一飞教授曾于1962年7月特地用意蜂受小蜂螨严重危害的2框烂子脾,脾上可见小蜂螨纵横爬行,分别插进2个中蜂群的中央,3d后检查蜂群,发现烂子全部被清除干净,并一直观察到第2年7月,试验群繁殖和采蜜正常不受危害。
  j" h* a- z) x1 o8 g, p* F4 {% r' H0 p+ T* g2 u  N6 ~4 G
    ⒉抗美洲幼虫腐臭病3 Z) ?2 u0 z2 c( \+ f
' O+ R4 r6 R$ R# ]4 {3 g
    美洲幼虫腐臭病是欧洲4大名种蜜蜂的一种顽固的传染性幼虫病害。蜂群得病后引起3~4d幼虫死亡。该病病原是幼虫芽胞杆菌,这种杆菌抗药性很强,一般很难根治,是一种严重危害西方蜜蜂蜂群的病害。中华蜜蜂幼虫不受此病感染,如果将已得美洲腐臭病的意大利蜂子脾插入中蜂群内,中蜂工蜂会清理其中有病的意蜂幼虫,从而不传染本群幼虫。中蜂抗美洲幼虫腐臭病的原因是幼虫体内的血淋巴蛋白酶不同于西方蜜蜂,具有抗美洲腐臭病基因。: y, E9 v7 p; d. V, O% g( S$ u
& I9 j0 e! n% x5 J; c  X& O) P. I' N  n" r
    ⒊中蜂抗胡蜂
7 O4 q# {  x8 @$ X6 I' o0 X2 s8 |
- Q6 |5 f* x" H3 o, a% j    南方山区危害蜜蜂的胡蜂达5种,都是十分凶恶的,尤以马蜂最凶猛。但中蜂飞行灵活敏捷,进出巢门直入直出,在巢门口停留的时间很短,善于巧避胡蜂危害。特别是胡蜂猖獗的炎夏期间,中蜂还有在清晨和黄昏突击进行采集的特殊习惯,可以大大减少胡蜂及其他敌害的捕杀(图 6)。若遇到小型胡蜂在巢门口侵袭时,中蜂守卫蜂数量增加至几十只,在巢门板边上排列成一行,一起摇摆腹部,突然紧缩翅膀发出一致发出“唰”、“唰”声,以恐吓胡蜂。当大型胡蜂侵犯时,守卫蜂龟缩到巢门内,让来犯者进入巢门。胡蜂进入巢门后,巢门内附近的青年蜂立刻与胡蜂厮杀,扭成一团,由于在巢内厮杀,胡蜂无法逃脱,众多工蜂把胡蜂杀死。
- q8 a7 G# w, h* T+ s2 P# B6 w, `. I! a- A7 y) L
    中蜂这种防御胡蜂的能力远远超过西方蜜蜂。
: z* c. Y& t) B- A7 V" k% E' P' b) Y0 W, \( t9 S# m
: N$ |2 a; w7 X+ `

% B2 t% P1 u) X图 6   胡蜂危害蜜蜂的情况7 g% I: \- T6 @$ [- \! f
0 I% F. E( R1 t$ l
    ⒋中蜂清巢力弱,抗巢虫力差3 g! |1 F3 i1 y# I
% u/ J7 x8 M% F8 K* G
    中蜂具有好咬旧脾的习性,常常将旧脾咬除。中蜂咬下的旧脾蜡屑掉于箱底,没法清理,成为蜡螟幼虫的食料,导致巢虫大量滋生,上脾蛀食巢脾,危害封盖子,造成封盖蛹脾死亡。尤其是小群,更容易产生蛹脾“白头翁”现象。, {; s, i6 @: M' }- b6 U
( @. S1 L( m  j
    中蜂无法清理藏匿在巢脾中肋的巢虫和藏匿在蜂箱缝隙的巢虫虫蛹。
* |3 p) d7 [' a2 }) z
& z7 c* s5 T: z9 U- V) I, j    十七、中蜂抗寒
# Q) |9 o  A: {, o
; p2 v; @5 i$ W6 m4 J    中蜂个体比较耐寒。中蜂个体的安全临界温度为10℃,意蜂的为13℃。中蜂在气温5~6℃时出现轻度冻僵,2~4℃时开始完全冻僵,0℃时完全冻僵;意蜂在气温7~9℃时轻度冻僵,4~5℃时开始完全冻僵,2~5℃时15~20min完全冻僵。
, H. i7 f# D! I& v$ f
- [! Y+ b+ p3 _* `. q% l    观察研究显示,中蜂在气温9℃就能安全采集鹅掌柴蜜源;在晴天,即使阴处气温只有7℃时,中蜂也能大量出勤采集柃树蜜源。而意蜂要在14℃以上才能正常出外采集。据观察,气温低于14℃时的鹅掌柴花期,中蜂蜂群出勤数明显高于意大利蜂群。中蜂耐寒的特性,有利于利用冬季的蜜源。
/ x- G0 A$ r* p* y: X! G# s7 O4 E6 H5 `5 \/ `+ U9 M
    另据观察,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的野外中蜂群,能在冬季零下30℃以下在树洞中安全过冬;春季平均气温l~2℃时群内蜂王便开始产卵繁殖后代,比意大利蜂群提早半个多月;对北京中蜂的越冬蜂团测定中发现:中蜂冬团内温度十分稳定。
' k6 }. _8 _" I2 n2 Y! ?5 h6 N) K. Y+ n4 O- y
    中蜂是一个抗寒性强的蜂种。由于中蜂群具有完善的抗寒特性,从而也说明它的起源是在温带地区,然后再向亚热带、热带地区扩散。- L0 `2 u& `# L, v
$ g( E) N7 d! {
    十八、蜂蜜日产量低
* S/ g$ e/ [! i" R$ z# Y* t1 O! v" N
4 m7 h: u! u6 \8 _" N8 h# }5 M    中蜂工蜂个体比意蜂小,每次采蜜量也比较少。根据蜜蜂所杨冠煌的测定:北京中蜂在荆条花蜜期,每次来回的花蜜为5.8~22.8mg,平均12.6mg;而意蜂为7.8~30.8mg,平均17.8 mg。中蜂为意蜂的71%。根据福州刘仰文测定:福建中蜂在荔枝花期个体平均采蜜量为37.18 mg,而意蜂个体平均采蜜量为53.17mg。在龙眼花期中蜂个体平均采蜜量为29.82mg,而意蜂为35.80mg。假设在荔枝花期以同样均有10000只外勤蜂群势的两种蜜蜂,每日每只外勤蜂都出外采集10次,每次个体采蜜量按上述测定的数量计算,这样的话,中蜂群日采荔枝蜜3718 g,而意蜂日采荔枝蜜达5317g,中蜂群的日采荔枝蜜量仅有意蜂群的71.6%。, R* [6 |$ m# z& o" s. E" g! g
9 F+ L6 s9 e# a. {7 r+ S* D
    上述可见,北京中蜂和福建中蜂与意蜂日采蜜量的比较基本符合,说明中蜂在大流蜜期的日采蜜量不如意蜂。但中蜂习性勤劳,早出晚归,善于充分利用零星空源,在同样零星蜜源情况下,意蜂入不敷出,而中蜂尚有贮存。1 D6 y) a. b. `. Y2 k
0 m0 v, f: E" x; n' P
    十九、蜜房封盖干白型
. f, l9 ]) n. t; v9 @3 C# ?+ C6 q
% A4 m0 }5 v( B4 Q    中蜂封盖蜜脾洁白整齐干爽。这一方面是由于中蜂的蜜房封盖是工蜂自身分泌的纯蜡,无树胶等其他杂质掺入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中蜂封盖蜜巢房的封盖属干型封盖,即巢房内蜂蜜与蜡盖之间留下微小的间隙,巢房内的蜂蜜不与蜡盖接触,使蜡盖保持原来洁白颜色所致。
) J* A+ B% s7 T/ u' a
" P+ A1 C* X$ u" A9 ~: x; L! a    中蜂蜜房于爽洁白的特性给生产巢蜜提供有利的条件。利用中蜂来生产巢蜜,可以生产出巢脾新鲜、蜂蜜纯正、封盖平整、颜色洁白、无破裂湿面高质量的巢蜜。  U+ b. z0 b) h( O. K
! Z" Y) z( K7 Y  P1 C
    二十、认巢能力差,易错投" |8 O% f( s3 i& G

" h) V. N$ z) O5 x( @9 ?    由于中蜂认巢能力差,易错投,所以排列蜂群时应利用地形地势,并且蜂群之间有适当间隔。
+ l) m' V& G" f7 h) U( C$ `$ ], j' n0 L1 [% d( g. G
    双群夹箱饲养时,巢门应互向开设。
6 K7 f6 \4 t9 f
: U5 m. a7 e: C( ]    为防止中蜂错投,也可在蜂箱或蜂箱前壁涂上不同颜色,在蜂箱前壁设计不同图案供蜜蜂辨认。
, L3 @1 r4 v% j
9 h% q" M  e; J    二十一、蜂王易母女同巢交替0 f1 |& W: R+ o! Q# N
! v& W3 P5 N* c+ x  c
    中蜂一旦蜂王衰老、残疾或因生理性产卵量下降,就会自行培育新蜂王替换原有蜂王,而且老蜂王在新蜂王出房,甚至产卵后还会与新蜂王同巢生活一段时间。  Q8 @9 L; `( v9 m

* R$ x4 J) e, R' D5 V$ J& M
9 A8 B4 l6 i1 L  E. }* |3 l  P" l
- h" W  {* f5 g' f& I3 a1 d, u回目录   上一节   下一节
积分
283
在线时间
637 小时

5089

金钱

449

回帖

283

威望

新人上路

Rank: 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21: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目录   上一节   下一节
2 @/ d; `5 g/ O8 t5 x
& L5 s5 g7 V- @  z第三节 养蜂用具2 D8 K( v7 s# [4 d" e( |
& `4 ?5 ?! t. e( L/ E, S

) r7 u/ ]5 l1 W* R7 L( _--------------------------------------------------------------------------------3 o+ k% r+ ?. n) j9 \4 v5 R' t; j
; q4 a; G' `7 z" ~& z7 O( ]8 Z, J
中蜂蜂箱的历史演变     几种典型的中蜂蜂箱     人工育王器具     分蜂群收捕器& F* g# y. z' C" B! K/ k' w% @- E
从化式中蜂箱   高仄式中蜂箱   中一式中蜂箱   中华蜜蜂十框箱   FWF型中蜂蜂箱   印度蜜蜂蜂箱
: c$ Y; `! n: F8 @$ B' i; R& R, t, u" F+ u8 F

& @- Z$ q6 S$ X--------------------------------------------------------------------------------
+ u: i/ s2 P3 S) }/ O( G/ n6 w6 u, w
* M, w6 O8 [$ P6 {! y& e1 \, M8 `     一、中蜂蜂箱
/ k/ o* A1 d9 i( a. @; m3 @5 i6 k1 [4 \# m: E
    ⒈中蜂蜂箱的历史演变, k$ b" f# e! |9 ^6 h1 {; C

7 ?. I7 Z6 c0 T8 I* {  与西方蜜蜂相似,野生状态的中蜂穴居于树洞、土穴、墙洞、岩洞,或在屋檐下、谷仓内,甚至在草丛中筑巢,繁衍生息,这种情况在我国的许多山区都能见到。' G! X0 l3 y' F8 \$ L2 \+ e

6 H) ]0 Y7 D, `0 D0 g  我国中蜂的饲养始于何时,在史料上尚未找到证据。但根据西北农学院周尧教授对甲骨文的研究结果可以推断,在殷商时代(约在公元前1324~1066年)已有养蜂活动,而公元30年前(战国~西汉之末)《山海经·中次六经》中记述有“平逢之山,有神人焉,……名曰骄虫,是为螫虫,实帷蜂蜜之庐”。这是我国最早的确指蜂蜜的文献,亦是最早的养蜂记载。在活框蜂箱传入我国之前,我国的养蜂者采用诸如木器、木桶、空心树段、竹笼、草窝、箱式蜂箱、甚至凿石作蜂窝饲养中蜂(图 3-1)。1 [1 X) z  R* o

/ `  ?% f; n4 t+ x  b" j0 |   
* q! V4 A+ O# d: B
( V, h! U0 @+ C( G& R2 ?树段蜂箱                          竹编涂泥蜂笼( ~; L! P4 q4 |- ]2 m: \6 `1 p

9 R! h% H( z  Q( b- O" A   
: p, e- N" I. Q! x0 ]8 _$ m; c% D: X9 @1 ~' }
箱式蜂箱                              蜂 桶% @% {: D1 W0 J+ Q) Y/ u, ^" p

6 g  ~4 r( W# D& v. Q" h- ^图 3-1   旧式养中蜂土窝0 M  M/ I1 Z& x* A

. y8 \& j8 s: l: b  公元 3世纪,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中有“远方诸山出蜜蜡处,其处人家有养蜂者。其法以木为器,或十斛五斛,开小孔容蜂出入,以蜜蜡涂器内外令遍,安檐前或庭下,春月此蜂将作巢生育”的记载,其中“木器”即为当时的蜂窝,而“小孔”即为巢门。/ }! A0 R# x2 R; Q8 h

% i7 f' e/ m9 h: U, ]* g8 N  公元 420~479 年,南朝郑辑之的《永嘉地记》中有“七八月常有蜜蜂群过,有一蜂先飞,觅止泊处,人知辄纳木桶中。以蜜涂桶。飞者闻蜜气或停。不过三四来,便举群悉至”的记载,其中“木桶”即是蜂窝,涂上蜂蜜后用于诱蜂养蜂。
. y$ l* n2 `  `& @9 n, t
) F9 ^9 Q, K/ e2 t7 U5 Q- @  公元779~843年,唐朝贾岛的《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第 302卷蜜部选中有凿石养蜂休买蜜,坐山秤药不争星”的记载,其中“凿石养蜂”说明了当时人们还采用石制蜂窝饲养蜜蜂。
) X& K. Z+ ]0 z* a# L# u: {$ E0 y. X, V1 t" W- H$ `
  公元1030~1100年,北宋苏轼的《收蜜蜂》诗曰:“空中蜂队如车轮,中有王子蜂中尊。分房减口未有处,野老能与蜂语言。前人传蜜延客住,后人秉艾催客奔。布囊包裹闹如市,坌入竹屋新具完。小窗出入旋知路,幽圃首夏花正繁……”。“艾”是一种艾草,点燃后其烟能驱蜂;“布囊包裹”为用于装收捕到的蜂群的袋子;“竹屋”为采用竹篾编成的蜂窝或竹竿制成的蜂窝;“小窗”为蜂窝的巢门。" L5 Z7 J" L1 m

! y+ m# O2 N. w7 u& Z, Q  公元1313年,元朝王桢的《农书》中描述了收捕分蜂群的情况:“以杆高悬,笠帽召之,三面撒水扬尘阻其出路蜂自避人笠中,收之,渐时歇定,将笠装于布袋悬空处,至晚移停桶内”。“笠帽”为当时的收蜂笼;“桶”为当时的蜂窝。
: S5 r4 C3 a" }/ b( C
* @. ~4 K8 M. S3 y( N/ T' I2 o  公元1350~1365年,刘基的《郁离子·灵邱丈人》对一个专业蜂场有这样的叙述:“园有庐,庐有守。刳木以为蜂之宫,其置也,疏密有行,新旧有次,坐有方,铺有向,视其生息,调其喧寒,以恐其架构,如其生发,蕃而折之,寡则哀之,去其蛛蟊蚍蝣,称其土蜂绳豹,夏无烈日,冬不凝澌,飘风吹而不摇,淋雨沃而不溃,其分蜜也,分其赢而已矣,不竭其力也,丈人于是足不出户,而坐收其利。”“刳木以为蜂之宫”说明当时采用树段挖空制成蜂窝养蜂。
/ e- ?1 _/ i4 B
5 c' E) Z; U# ^. @3 E  这些养蜂情况不但在史料中可以得到考证,而且至今在我国一些偏僻山区还偶尔也可见到。如在福建省的将乐县山区还常常会见到采用一种倒圆锥形木桶蜂窝饲养中蜂,在福建省闽侯县的山区也可见到采用箱式蜂箱饲养中蜂的情景。
. L2 t% {0 w: i0 d+ G% `
5 _, m7 L4 G6 F1 J, h& G3 {1 d$ g5 Y& P% U  直到19世纪末,我国仍采用这种简陋的土窝养蜂,毁巢取蜜。公元20世纪以后,1912年福建省闽侯县的张品南从日本带回 4群意大利蜜蜂,把活框蜂箱引入我国。从此我国中蜂蜂箱发生了重大变革,由采用土窝跨入采用活框蜂箱养蜂,许多养蜂者都直接采用朗氏蜂箱饲养中蜂。其后,许多养蜂者开始研制适合饲养中蜂的活框蜂箱,出现了一些地区性的中蜂蜂箱,推动了我国养蜂生产的发展。
' o) ]5 a, u3 }3 V4 x: }6 Y+ ^0 z5 a3 a( v  t
    1932年,河北省的王博亚试制了博亚式中蜂蜂箱,其箱体内围尺寸为 462×270×336(长×宽×高)mm;巢框15个,巢框内围尺寸为234×307(宽×高)mm;箱底板为活动底板。这种蜂箱流行于河北省南、北部平原,是高仄式中蜂蜂箱的前身。+ ?9 z/ c0 j6 q7 L/ p+ j) u
7 m' ?  ^. M2 d: `/ Q
    1932~1934年间,广东省的张进修研制了进修式中蜂蜂箱,其箱体略小于朗氏十框蜂箱,内围尺寸为 498×336×244(长×宽×高)mm;巢框10个,巢框内围尺寸为478×234(宽×高)mm;箱底板为活动底板。
0 E. @2 U( P$ R% Q: t+ c: u! W3 l, ?9 M. q; T( E! M8 Q; o
    1940年,安徽省的解景戎研制了景戎式中蜂蜂箱,其箱体结构与进修式中蜂蜂箱的相同,内围尺寸为 400×357×232(长×宽×高)mm;巢框10个,巢框内围尺寸为362×206(宽×高)mm。该蜂箱设计有继箱。为了缩短上、下箱体中巢脾的间距,蜂箱上不采用上蜂路。景戎式中蜂蜂箱虽没能推广应用,但他采用继箱饲养中蜂的思路符合现代养蜂要求,不容忽视。
1 [. l" [  x' W" q6 P( W7 l& U
% u, T0 w3 T$ D2 h) G  其后,出现了从化式中蜂箱、高仄式中蜂箱、中笼式中蜂箱、中一式中蜂箱和沅陵式中蜂箱等,这些地区性的中蜂蜂箱至今还被采用(图3-2)。4 t' D0 r1 d: E/ M" K) e% W% @- i
8 ]" ^" h. Q, J: V4 M, e$ O8 j
    ! A# L! ~4 u2 `' g& B& o

+ u9 |! }* L1 G" }7 |" Z& C1 a图 3-2   高仄式中蜂箱(左)、从化式中蜂箱(中)和中一式中蜂箱(右)9 `. Y4 U1 I8 M" }3 I. Q
9 V9 m$ ]5 n* X5 }9 d- A' O# }8 ^
  本世纪70年代,出现了套框式的中蜂箱,在巢框的上部设计1个小套框,原巢框供蜜蜂产子繁殖,套框供蜜蜂贮蜜,取蜜时,采收套框中的蜂蜜。8 \. L. d0 ^$ Z3 k  M! W4 g

: M8 @6 U' C# w5 F    $ ?. m6 m$ ?* \9 L0 H) p6 H$ x' h
" u( m( U7 J" m: M
图 3-3   中华蜜蜂十框蜂箱
* {: n* u% U& g3 C! L+ u
6 p2 I9 L, j5 T) a, B1 e8 j' k    80年代以后,中蜂箱的发展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几种叠加式中蜂箱,为挖掘中蜂生产潜能,生产高质量的蜂蜜和蜂王浆等产品,实现中蜂生产机械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中蜂箱是:198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的杨冠煌等人研制出一种中华蜜蜂十框蜂箱,并于 1983 年被中国标准局定为饲养中蜂的标准蜂箱(图3-3)。中华蜜蜂十框蜂箱可单箱双群同箱饲养、浅继箱采蜜。目前这种蜂箱正在推广应用之中。
; R7 v: U" I7 z2 J* d9 p1 T) |% A+ n2 s$ ~
4 Q6 B- P% u( k5 R6 W% X
9 r/ t4 V4 s- I* l! s
图 3-4   FWF型中蜂蜂箱/ J4 w1 w& K4 x% [% O1 b- N
( n( v5 H* }' O: C! S5 u& f( b) `. v
    1991年,福建农业大学蜂学系研制出一种 FWF型中蜂蜂箱(图 3-4)。 这种中蜂箱底箱内围尺寸为336×400×235(长×宽×高)mm,继箱内围尺寸为336×400×210(长×宽×高)mm;每个箱体可容巢框12个,巢框内围尺寸为300×175(宽×高)mm。采用这种蜂箱中蜂可双群同箱继箱饲养、采蜜和产浆。
& S% k7 ]' f: A# B; h8 q# X' O& Z2 K  W
    1992年,四川农业大学的龚凫羌制出一种GN式中蜂箱(图 3-5),其底箱内围尺寸为 330×400 ×182(长×宽×高)mm,继箱内围尺寸为 330×400×157(长×宽×高)mm;巢框10个,巢框内围尺寸为290×132(宽×高)mm。采用这种蜂箱中蜂可继箱饲养、采蜜和产浆。3 J- f% z* X6 g) l6 z7 X# s
# ^% }( S/ L( U* h0 }- I( m6 Y

2 \3 J' K5 p0 N% i
) x" @& D- ^6 p, m. z图 3-5   GN式中蜂箱
  [* L1 p- h4 ^0 Y' j; P/ f0 w% a: V. g. A7 q( H
    ⒉几种典型的中蜂蜂箱
) f+ B, I8 D0 g' q/ h! o1 K
! V7 B$ L1 q/ z; P8 {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养蜂工作者研制了多种型式的中蜂蜂箱,其中已初步定型、有代表性或使用较普遍的有从化式中蜂箱、高仄式中蜂箱、沅陵式中蜂箱、中一式中蜂箱、中笼式中蜂箱、中华蜜蜂十框蜂箱、 FWF 型中蜂箱和GN式中蜂箱等。 这些箱型的主要技术参数、特点和流行地区见表1。7 \  U! n1 s$ Y

8 j" q& L3 |2 T1 q  ⑴从化式中蜂箱6 F' ~5 D4 E( ?9 ^. T9 S8 B( p, ^

, V8 h9 U  L: q; a& d+ V0 Y7 H  从化式中蜂箱是广东省从化县的梁辑伯研制的,流行于广东省从化县,其构造和大小如图(图 3-6)所示。( ~' r* f2 G$ c( I* y4 a- J

0 p" [0 C0 }0 T6 Y& N9 A8 f5 }0 h4 i  这种蜂箱能容纳12个巢框。箱体前、后壁内竖向分别设计有 3条各宽 7mm、深 5mm的槽,供需要时插入1~3块闸板把箱内空间分隔成2~4个完全隔离的小区,以采用多群同箱饲养。箱体的前、后壁与箱内小室相应处开设有 4个巢门,供多群同箱饲养时使用。此外,箱体的1个侧壁开设有1个小侧门,育王时用作交尾群巢门。
  G; i; A4 a1 T9 `. l( a8 }$ n5 g; w1 T7 C

) I" q" R& r- i
6 z: o. ~1 o+ V! L5 m图 3-6   从化式中蜂箱, g, T1 q0 ~" v4 R, m
A 箱体  B 副盖  C 巢框  D 隔板  E 箱盖  F 巢门板  G 闸板: V! F4 B9 Y1 {

+ X5 m  {2 [! o9 G5 k8 o  巢框采用较薄的上梁(厚12mm)和下梁(厚 5mm),强度较差,容易变形影响使用,在抖蜂和转地运输受震时易断裂造成损失。; W+ i" K: x8 Z6 s6 J  {

1 l" V- L# X. M* X3 ]    此外,这种蜂箱还设计有蜂路条,其长 402mm、宽10mm、厚 7mm,使用时可根据需要,或是把蜂路间隔成10mm,或是把蜂路间隔成 7mm。采用蜂路条把框间蜂路的上部封住,冷天有利保温,夏天有利保湿。
0 V( ?$ S' p) U7 D
1 W: r6 a8 |4 q0 b# p0 s! b    采用这种蜂箱,弱小蜂群可以多群同箱饲养,越冬期和早春可互相取暖保温,有利弱小蜂群安全越冬和早春快速繁殖;采蜜期可集中群势采蜜,从而获得高产。
" X" O; w! ]+ x* Q7 E; t& g# C9 m
  ⑵高仄式中蜂箱
/ e7 \$ E/ L. B) w0 w1 D% U* J7 q3 {8 i
    高仄式中蜂箱是在博亚式中蜂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流行于黄河以北地区。其结构和大小如图(图 3-7)所示。
& D+ Z" E6 r) g. m
2 @7 `5 A: J/ e0 e* m* }% V0 V' g
/ b/ N# f7 J) E2 a9 @/ k3 F0 ^5 p+ F' R) r* u1 U2 o
  
1 I4 a& O; C8 q; r* ^3 d5 D
0 _1 b. G, w8 {3 e5 n图 3-7 高仄式中蜂箱9 y; y  e) d. m: o9 d
A 箱体   B 副盖   C 巢框   D 箱盖   E 隔板
  J9 \5 P5 _: o; _! n3 n, R) {# l0 m5 Y
    这种蜂箱容纳巢框14个。巢框呈高窄型,内宽 244mm、高为 309mm。其上、下梁均采用较薄的木条制成;侧条上部扩大至33mm,提供蜂路自动间隔装置。蜂箱的底板设计成活动底板,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抽板式,即底板通过箱体脚柱的小木块嵌装在箱体底部,需要时可以抽出清理脏物;另一种的结构与朗氏活底蜂箱底板相似,底板的两面分别可提供10或17mm的蜂路间隔,以供冬季和夏季翻转使用。
  v( H" R0 R1 `9 U( f, L% N8 a9 u. J; A/ x% w
  高仄式中蜂箱采用高窄型巢框,箱体呈高窄形,有利于蜂群结团保温,在养蜂生产上有利于蜂群春季繁殖,并表现出抗中蜂囊状幼虫病、越冬蜜蜂死亡率低、越冬饲料消耗少等优越性,在采蜜期还能缓和蜜压脾的矛盾。但巢框较高,提脾检查和取蜜操作不便。
) }/ {  d3 y9 Q5 j
- r7 I0 o9 [$ S% n8 q- q0 B8 k  试验显示,在单群产蜜量方面,高仄式中蜂箱比朗氏蜂箱和中一式中蜂箱差。在分蜂的群势方面,高仄式中蜂箱产生分蜂王台时的群势比朗氏蜂箱和中一式中蜂箱的弱。在抗逆性能方面,高仄式中蜂箱越夏期的蜂群群势比朗氏蜂箱、中一式中蜂箱、沅陵式中蜂箱、中笼式中蜂箱和从化式中蜂箱的下降得少;而越冬期的群势下降也较少但饲料消耗却比中一式中蜂箱的略高。在中蜂囊状幼虫病发生方面,高仄式中蜂箱比朗氏蜂箱、中一式中蜂箱蜂箱和从化式中蜂箱低。8 u* K5 w+ Q& w
0 J& o' i5 B! O& c8 e
  ⑶中一式中蜂箱; C+ f, d% c5 a: I" [# Y
+ o$ ~$ ]2 r- O- t5 Y# t
  中一式中蜂箱流行于四川省南部地区,其构造和大小如图 3-8 所示。这种蜂箱箱可容纳16个巢框,箱体内部采用闸板后可双群同箱饲养。箱体的后壁和箱盖都设计有通风装置,并采用纱副盖,适用于转地放蜂。) D* J7 E6 }8 Z6 \7 }5 V
7 I* K* D7 D% }. |2 l3 \1 P$ @, W
  试验显示,中一式中蜂箱在春季繁殖、维持群势和产蜜量方面均比朗氏蜂箱好。但在干热气候条件下,蜂箱在散热性能、维持群势和保持繁殖等方面比朗氏蜂箱差。
8 i, V7 s: O9 `0 A0 p
6 j# C% m5 s% q4 I" [" k3 O) ~3 e( ~* b7 [! k! N3 }- l
7 S5 t7 X5 V3 w2 y* |
图 3-8   中一式中蜂箱
  f' W% _- x  H" P* I$ LA 箱体  B 箱盖  C 纱副盖  D 巢框  E 隔板  F 闸板
4 V4 K' W8 v7 G. J  S7 ]
" E& w5 h0 @0 r' @" E2 S  ⑷中华蜜蜂十框蜂箱
! m3 b8 C+ H1 A( V9 _1 R4 J0 }) v9 ]" N. l
  中华蜜蜂十框蜂箱,简称“中标箱”,1983年被国家标准局批准为我国饲养中华蜜蜂的十框标准蜂箱(GB3607-83),并于1984年开始实施。
积分
283
在线时间
637 小时

5089

金钱

449

回帖

283

威望

新人上路

Rank: 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21: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 3-9  中华蜜蜂十框蜂箱' x+ @& j/ y8 ]7 e; x" c0 o
A 底箱  B 纱盖  C 继箱  D 箱盖  E 底箱巢框  F 继箱巢框  G 巢门板  H 隔板  I 闸板
# K( z& Z7 ?# ~+ R& \1 l
  y) u1 t2 L. @9 A! b  中华蜜蜂十框蜂箱由底箱、继箱、巢框、箱盖、纱副盖、木副盖、隔板、闸板和巢门板等部件构成(图 3-9)。采用这种蜂箱,早春可双群同箱饲养,加速蜂群繁殖和维持强大群势,至采蜜期可采用单王,集中力量采蜜;取蜜采用浅继箱,可利用蜜蜂向上贮蜜的习性,生产优质分离蜜和巢蜜。
3 {# i3 Q5 ^1 v! {' _* f+ S' J; g5 `. J2 A' R
  目前,这种蜂箱正在推广试用之中。据笔者于1990~1992年在福建闽北地区,进行这种蜂箱与朗氏十框蜂箱饲养中蜂的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在蜂群繁殖方面,早春,中标箱双群同箱饲养其蜂群繁殖的速度比朗氏蜂箱的快,但到春季繁殖中期以后,中标箱蜂群的繁殖受箱体空间过小的限制,其速度变慢,并且较早出现分蜂热,无法维持大群,其群势发展不如朗氏蜂箱的快。在产蜜量方面,中标箱采用浅继箱采蜜,生产的蜂蜜质量比朗氏箱的好,但仅取继箱上的蜂蜜时,其产蜜量不如朗氏蜂箱的;而当中标箱的底箱也一起取蜜时,其产蜜量与朗氏蜂箱的无大差异。在使用方面,中标箱采用继箱取蜜,可充分利用蜜蜂向上贮蜜的习性生产纯净的分离蜜和利用中蜂生产巢蜜,而且对实现现代化、机械化饲养中蜂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因采用了浅继箱的设计,其上、下箱内巢框规格不一,无法交换使用,造成了蜂群管理上的不便和继箱巢框造脾的困难。& P$ w! a- Z; S0 S5 k- N
4 g' h7 C* }& i+ r' D9 t
  ⑸ FWF型中蜂蜂箱7 m* A  t; [- U
9 u' `5 w. q& \" Y& M
FWF 型中蜂蜂箱是福建农业大学蜂学系于1991年研制的。它由巢框、底箱、继箱、箱盖、纱副盖、隔板、巢门板等部件,以及闸板、框式隔王板和平面隔王板等附件构成(图3-10)。
7 ^; k& @8 W! ]- x+ j( U2 G, \- C
  这种中蜂箱配备纱副盖、木副盖和闸板,其中纱副盖在蜜蜂转地运输途中使用,木副盖平时用以加强箱内保温,闸板在蜂群越冬期更换框式隔王板使用。% r, m( L% d! s! Q; y8 M
! U1 `3 l1 d/ k  ~1 b: v! f
FWF 型中蜂箱使用时采取双群同箱饲养,底箱采用框式隔王板将两群中蜂的蜂王隔开,但工蜂可以自由相通,以解决中蜂双群同箱饲养中的偏集问题。当底箱的蜜蜂满箱时,通过叠加继箱扩大蜂巢,并在继箱与底箱之间采用平面隔王板将蜂王限制在底箱产卵繁殖。, v2 z5 x$ J/ O6 f- `9 W+ A

8 v  U$ h" c/ B5 b1 o  n0 v  采用这种中蜂箱养蜂,有以下一些特点:
" X& ]% G* K# r) ]1 X+ L: h! d5 Q- j  F+ S- }- o& N
  第一,双群同箱饲养能维持强大群势,蜜蜂可充满上、下2个箱体(共24框,约相当于朗氏巢框12足框)。强大群势是高产的前提。
$ B" x% f" o3 f, Q  }# P* E: L
7 F3 o4 L5 i% n5 r% F- U6 p2 o  第二,双群同箱饲养后,箱内保温良好,1个脾上子圈可扩大至巢框上梁和下梁处,整个巢内子圈可以扩至大边脾,蜂群繁殖迅速。通过采用继箱扩大蜂巢,可有效地缓解因箱内拥挤而出现的分蜂热。
) N  o7 x/ r. @* A6 C; ]7 j6 P' d/ N' {( I
第三,巢框和箱体的形状与大小有利迫使中蜂上继箱,早春蜂群稍加繁殖便可上继箱。采用继箱饲养时,上、下箱体的蜜蜂无明显的偏集现象,且无论哪个日龄的卵、虫脾提上继箱后均可正常发育和羽化。
8 C- x; ^+ p3 ?) B4 T6 k4 X, s5 V' r1 r9 O. U3 H% N
  第四,流蜜期蜜蜂可方便地通过平面隔王板把蜜贮到继箱内,并且能获得满继箱的成熟蜜脾。% M5 ]6 R, _( A. g. o' Q

- N, x, `$ k  f& F5 U1 u3 ]  第五,采用这种蜂箱,不但可在继箱内育王和产浆,而且在平箱内单王具有6足框蜂(约为朗氏巢框 3足框蜂)时也能良好地育王和产浆。
4 z  s! j$ B5 V$ V. Q: {* Q* ?1 C6 l  k
  第六,蜂箱的巢框及箱体相对较小,越冬期蜂群充满底箱,有利于蜜蜂结团保温,且双群同箱饲养可相互取暖。所以,在南方越冬期间蜂箱内外无需加任何保温物,蜂群仍可安全越冬。
3 o* g' c" L* B' W# F9 q! u  c. ~" [, X0 y' r, T$ i
  第七,双群同箱继箱饲养,除了每次在提子脾到继箱的第3d和第6d需检查和毁除改造王台各1次外,其它饲养管理方法与意蜂的同类型饲养管理方法基本相同,无特别不便之处,因此,可为一般养蜂者接受。
6 `& Y5 I6 f9 \5 j2 Q5 n/ v. E2 ^
4 c* n( {& [$ o( l) r- D 9 `7 |+ L  g5 X  f: A* l: T2 e
5 q5 O; Z# |! }6 T
图 3-10   FWF 型中蜂蜂箱, P  C' R& V5 v$ f8 c& f$ F
A 底箱  B 继箱  C 箱盖  D 纱副盖  E 巢框  F 隔板  G 巢门板  H 闸板
8 B2 e1 N" o; I$ y% H! n+ G& ?
& z5 A/ C8 H" l  i    目前,我国虽有多种中蜂箱出现,但大多数中蜂仍采用朗氏十框蜂箱(构造详见“朗氏十框标准蜂箱”)饲养。由于朗氏蜂箱是西方蜜蜂蜂箱,饲养中蜂,其容积和脾面都过大,中蜂难以布满脾面保温,越冬和早春蜂群往往保温不良,导致越冬期间死亡率高,早春弱小蜂群发展缓慢。然而,实践证明,在群强及气候温和的条件下,根据中蜂的特点将朗氏十框蜂箱加以改良,或越冬期和早春繁殖期采用双群、甚至多群同箱饲养技术,朗氏蜂箱饲养中蜂的不足可以得到弥补。9 Z. E  H* \; F& Z
0 ~- ]; D2 V# L5 e$ U# w
    附:印度蜜蜂蜂箱
2 m- r) \, j* |
+ |% B- C! ?: `/ ]7 ~! U5 a    ⒈印度蜜蜂蜂箱尺寸(表3-1)
2 b$ c) v3 L2 [) |- @4 ~- p4 l% M% `7 v4 r
表 3-1  印度蜜蜂蜂箱尺寸(mm)
6 M8 M& K) ^* h部  件 箱 型 A  箱 型 B ! C4 s! Q( Z, o( j
长 宽 高 长 宽 高 ( i  O# I, ?' W0 B
底箱巢框  内径 210  145 280  175 $ I4 G6 }) ]8 _# X% G% r: Z
外径 230  165 300  195 $ Z% C9 O" A( \- c: ^& [
        % D' T* f. m  p8 M" I5 y1 v
继箱巢框 内径 210  65 280  85 0 g( M1 h: T- U/ W( ?) \
外径 230  85 300  105
- W; L$ `$ s6 j
9 C' o$ g# ^+ I* x+ c0 u: `底箱 内径 240 250 172 319 320 203
' }3 e- b; M; R' f外径 286 296 172 356 366 203 + ?# d7 ?( [8 {. V
' x0 W! H/ p2 D, w
继箱 内径 240 250 92 310 320 113
: N# m* t1 |: F" c外径 286 296 92 356 366 113 * B( o' F/ R* O, }; ?, F# r7 C
  
& z4 y3 j5 C* L8 b1 g; V底板 外径 361 296 50 431 366 50
  u1 w* X; A+ ]
* [% `* T8 ?# ?8 h: s1 R    ⒉印度蜜蜂蜂箱图片(图3-11、12、13)& O/ A. j# k0 c/ ^# y% t
4 x& ^  b2 b$ Q# }" j
/ d" U; q4 U& M
) L" h3 ?& |( b' G
图 3-11   印度蜜蜂A型蜂箱
* u4 w; {# p5 F% |
6 h4 G9 d, m+ @, p: |
, K9 @3 m! K' w6 A5 k; W/ C5 T3 ]7 }+ c
图 3-12   印度蜜蜂B型蜂箱
" s; n3 k) @9 a& F: x
6 h2 M& n/ ^& a1 l
1 W" p, m2 K( c, X6 H) Y( a: u7 V# ^% x4 w5 R
图 3-13   印度蜜蜂蜂箱结构
% p( ]6 l% F% p
- _5 V0 x3 I: N: [; V ! S' J) Q1 \' Y: F. `/ L/ h
7 n/ `& m7 B- b
    二、人工育王器具
% P  j& T" i, D& Y$ |% e; I/ i+ r! Q) d4 g) h$ C# `
  人工育王器具主要有移虫(卵)工具、蘸蜡棒、人工台基和育王框等。. D: B! a! D! N! Y) H# l. I
7 d4 d1 C) Q9 \  C, q; `
  ⒈移虫(卵)工具
: P+ \' g" ?2 e2 m# P: C9 C& s& E5 T7 u1 e: q# }5 B  t
    在人工育王或蜂王浆生产中,用于把工蜂巢房内的蜜蜂幼虫(或卵)移入人工台基育王或产浆。常见的有金属移虫针、鹅毛管移虫针、牛角片移虫针、弹性移虫针、移卵勺和移卵管等(图 3-14)。$ S' y- [9 Z" A$ C

" d  k0 A* S; j1 V9 |    ①金属移虫针 我国采用的金属移虫针采用Φ3 mm 、长 120 mm 的不锈钢线或铜线制成。其一端扁平,呈舌状,与针杆约成 150°角,用于调和点浆用的蜂王浆或用于点浆;另一端端部扁而稍尖,薄而光滑,尖端略翘起,距端部约12 mm 处略弯折使端部与针杆成120°角,用于移取蜜蜂幼虫。使用时, 移虫针的移虫端沿着巢房壁斜插入工蜂巢房内的幼虫下部,将幼虫提出,并移入人工台基底部中央。/ L) A8 b- t" `8 Z  C3 Y

9 V1 C2 t  k3 u$ C+ q  金属移虫针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但初学者较难掌握移虫技术,稍不小心易刺破巢房房底。$ [4 k! T0 Q3 `& ^5 z
; G2 h- ?, O$ L/ l# ?3 ?1 i

. h# T6 T8 Y+ {3 z; V0 |0 m# }2 F# z4 _7 I
图 3-14   移虫(卵)工具
7 l6 H" _) x5 a. Z) x# x1.金属移虫针  2.牛角片移虫针 3.鹅毛管移虫针4.弹性移虫针5.移卵勺6.移卵管
. k+ i0 k# s4 h
4 {# V, ^0 M8 D7 @    ②鹅毛管移虫针 采用鹅翅膀羽毛管杆的基部剪成舌状,舌部宽约 1 mm ,并磨薄制成。其使用方法同金属移虫针。+ \! L9 R. B2 a& Z

4 T- f* p4 w* a7 g    ③牛角片移虫针 采用长约 120 mm 、宽约 2 mm 、厚约 1 mm 的牛角片一端剪成 1 mm 宽,并磨薄制成,其使用方法同金属移虫针。
# Q! T% ]: Q" V- p* e# k8 {* \% U/ F9 v% ^* C% ]
    ④弹性移虫针  系20世纪60年代我国养蜂者研制成的一种较实用的移虫工具。传统上采用牛角舌片、塑料管、幼虫推杆、弹簧和塑料线制成。近年来,出现了多种形式全塑料弹性移虫针,其构造原理与弹性移虫针相同。
' t& t, ~, s( r6 e  r0 e5 }9 _2 b; \; W% B
    使用时,将移虫针的牛角舌片沿巢房壁插入房底,连浆带虫提起。将虫转入台基底部中央,再轻压幼虫推杆,把幼虫连浆推移入台基。采用弹性移虫针移虫,无需点浆,操作迅速,王台接受率高。( L- {) t  I/ n7 n4 [5 r
# K( O( O5 v# y; D& ?
    ⑤移卵勺 由削蜡铲、推蜡杆、塑料管、弹簧和塑料线制成。削蜡铲和推蜡杆均采用Φ1~1.2 mm 的不锈钢丝制作;削蜡铲前端宽1.5 m m,厚 0.2 mm ,铲口锋利。移卵时,在新脾上选择工蜂卵直立的巢房,将削蜡铲沿巢房壁插入房底,用铲锋利的前端从卵外0. 5~1 mm 处铲入卵下方房底的蜡层中,并徐徐向卵着落的方向推进,在超过卵着落点0.5~1 mm 处铲起卵和其下的少许蜡片,转入台基底部中央,使铲的背面紧贴台基底部,再轻轻推动推蜡杆,把卵连同蜡片移入台基。最后再用铲的光滑背面轻压蜡片,使其紧贴于台基底部正中。
* L4 I/ X4 w, ^; X* o$ S4 R$ Q& r+ p2 G4 U5 v- r
    ⑥移卵管 由冲蜡管、推蜡管和弹簧组成。冲蜡管和推蜡管均采用薄金属管制成。推蜡管外径约为 4 mm ,长约 100 mm ,推蜡端的管口平而光滑;冲蜡管的直径略大于推蜡管,套在推蜡管外,长约80mm,冲蜡端的管口锋利。移卵时,选择工蜂卵直立的巢房,将移卵管沿巢房壁插入房底,把卵套在管内。接着用手略向下旋动冲蜡管,就可把蜡片连同卵一起移入冲蜡管内。随即提起移蜡管,并把它插入台基底部中央,然后推动推蜡管,把带卵的蜡片粘在台基的底部。
5 j7 }. |$ Q7 m$ V( U- w3 w' \- s- ~) c
    ⒉蘸蜡棒
, B( W& X1 l+ W
5 u0 W1 b' e1 G* i- L. T    蘸蜡棒用于蘸制蜂蜡台基。采用纹理细致的木料制成,长约100 mm ,蘸蜡端通常呈半球形(图 3-15)。意蜂用的蘸蜡端半球形Φ9~10 mm ,距端部10mm处Φ10~12 mm ;中蜂用的蘸蜡端半球形Φ8~9mm,距端部10 mm 处Φ 9~10 mm 。
. Y7 M! M! M3 n! C( ?! q- {4 t1 e: q! O

# g( N7 l- A/ Y; ]5 N
( N8 K. f3 [( @图 3-15   蘸蜡棒& l& c% q9 |- `3 H+ ^
; G/ X6 R* G5 d2 S) F
  蘸制台基时,事先把蘸蜡棒置于清水中浸泡半天,然后提出甩去水滴,垂直插入温度为70℃的蜡液中,连蘸3~4次,首次插入深度为10mm,其后逐次减少0.5~1mm。蘸好后放入冷水中冷却片刻,即可脱下蘸制的台基。' C7 X! e2 G$ m  K/ T& I3 X4 c) h
6 g1 [* a( y$ j  Q8 e/ E0 ]' a
  蘸蜡棒通常单个使用。但也有的把多个蘸蜡棒装置在板条或矩形木板上,使用时多个蘸蜡棒同时蘸制台基,以提高工作效率。1 H. Y2 R( |* f9 L. X

- m8 P3 m: @5 |2 T8 b  E    ⒊人工台基7 P+ [! r5 ?- y0 K

! v0 P: ]1 W6 E+ n7 y5 s! G4 h    人造的蜂王巢房,用于承受工蜂幼虫培育蜂王或生产蜂王浆,主要有蜂蜡人工台基(简称“蜂蜡台基”)和塑料人工台基(简称“塑料台基”)2个类型(图 3-16)。
1 s! U5 p6 g; ]2 G: V7 X$ n
$ s3 }! b0 k2 u- T. m9 ?; O* T  e. D    ①蜂蜡台基 旧称蜡盏、蜡碗、蜡杯,用台基蘸制器具蘸蜡制成。它呈圆柱形,底部为半球形,大小依蜂种不同而异,意蜂用的其上口Φ10~12 mm ,底部半球形Φ9~10 mm ,中蜂用的其上口Φ9~10 mm ,底部半球形Φ8~9 mm 。使用时,多个成排粘在育王框或产浆框的台基条上,供移入工蜂幼虫。
3 }; O4 Q% t0 I( E- o: R; ]$ l2 y2 H  ~9 J0 N
    ②塑料台基 采用无毒塑料制成,有倒圆锥台形的、圆柱形的和坛形的,有白色的、淡绿色的和棕色的,有单个的和多个成条状的等多种型式。目前蜂王浆生产上采用较普遍的是具有25~30个台基的台基条。塑料台基具有王台接受率高、产浆量高、可重复利用、使用方便和有利于机械化产浆等特点,是一种较有发展前途的人工台基。5 H- E, C- `4 H: ^
  j2 E% U% y1 \: L# J" e: C! b
   
; t- d7 ]6 Y  G. C9 X% k
0 j& K# z, F  l. p      蜂蜡台基                       塑料台基
. w" o# C& i, w/ `9 p, n6 z2 R
2 _3 Q" n% Q5 G2 _4 J  E. |图 3-16   人工台基
& h/ I) D- O  E
2 G6 ?& t1 V+ _2 i% r6 l  在传统的育王生产中,通常采用蜂蜡台基育王。但近几年来,随着采用塑料台基取代蜂蜡台基生产蜂王浆的成功,许多蜂学工作者对采用塑料台基取代蜂蜡台基培育蜂王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研究结果显示,塑料台基育出蜂王的质量与采用蜂蜡台基育出蜂王的一样。此外,采用塑料台基育王具有王台干瘪少、移取王台方便、且速度快和可观察王台内部情况等优点。5 ~- Y& }. V. ~6 o* [) v0 R
4 P: O* x6 f( `/ \. P/ C) S
    ⒋育王框4 ~) q6 J9 u9 H& j+ ~

$ Z/ |$ `7 L6 o2 p, X    用于安装人工台基培育蜂王的框架,采用杉木制成。其宽和高与巢框相同,厚为15~18 mm ,框内有 3条台基条供安装人工台基(图 3-17)。台基条通常设计成可拆的,以便移虫或割取王台。使用时,把人工台基粘附或绑固在台基条上,供移虫育王。通常每条台基条安装 7~10个台基。, W: r5 l( w* R1 U
6 B) |, ~4 }: t  d: q% X
* i5 Y. P4 x/ L

4 M& J: {- Q$ }5 k% S& U! [
6 q, a$ y; {" A- a. R% L图 3-17  育王框
5 p6 w1 c( g5 Y# G  I6 V$ H* F9 E2 |. h8 T7 g, p5 H' G
/ s$ q, c" X4 Y- K

& I8 V. }4 S, D    三、分蜂群捕器: R6 l3 Y& q% c% d: s& H+ M; i

# X4 }" m; ?, K    分蜂群收捕器用于收捕分蜂团,有竹编收蜂笼和铁纱收捕器等多种。" i. o5 _$ f2 V2 H

: {# w5 ?: A6 x9 H8 f    ⒈竹编收蜂笼
/ I" F' v. h; R! N, F# m( n; C7 C! l
; u1 m" {/ a7 ?3 [4 v7 N    由2个钟形竹篓套叠在一起,中间衬以棕丝或竹叶构成,Φ200 mm,高约300 mm(图 3-18 )。收捕分蜂团时,在笼内喷点蜂蜜后将笼口紧靠在蜂团上方, 用蜂刷驱蜂进笼。所收捕的分蜂团过箱时,可在蜂箱上方直接把笼内的蜂团抖入蜂箱即成。8 i1 X/ k! @# R( R

/ T8 f' `7 |# X" M1 G$ t9 T# t+ `' g+ P& [  ?; F- k
1 U) v7 a8 G8 K9 |3 m5 j7 l# m
图 3-18   竹编收蜂笼
1 z' z) S7 \& C: f) Q" T! x: E$ N# r

. m4 j* _% C8 J8 c/ z3 T    ⒉铁纱收捕器
, U6 y! b# v! P7 Y, X
6 h$ |: v0 F3 q    采用金属框架和铁纱制成,形似倒棱形漏斗,上口有活盖,下部有插板盖,两侧提耳,收捕高处的分蜂团时可绑在竿上(图 3-19 )。收捕分蜂团时,打开上盖,从下方套住蜂团,再用力振动蜂团附着物,使分蜂团落入器内,随即扣盖。所收捕的分蜂团过箱时,抽去收捕器下部的抽板,把蜂抖入蜂箱即成。( n. V) z( D3 ~, S" K: N* ^
9 L" R& Y& I; s8 w3 w
% E! N8 q; e4 c$ }- B0 s7 d
1 D8 ~8 j$ U' P( M/ ^. _  m: u
图 3-19   铁纱收捕器
' M& K# ?! R. [! _9 V) k& g: L1. 器盖   2. 器体   3. 提耳   4. 竹竿   5. 蜜蜂出口   6. 抽板; G7 o1 m2 s, e9 \2 B, }9 ]
% B+ q$ T9 y$ d7 [

0 O6 V' b0 J0 z0 x3 z9 H
3 P: a% v9 |0 C, j0 m $ v& P2 k6 i5 \: b: _

  h0 h' V% t2 ?  h回目录   上一节   下一节
积分
283
在线时间
637 小时

5089

金钱

449

回帖

283

威望

新人上路

Rank: 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21: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目录   上一节   下一节  y- O. A+ j' v: Z2 _$ p: }2 y

1 J( \' }, p( E3 j9 W* a第四节  中蜂的一般管理技术3 r: k* R8 b1 O& E% K8 F% I

% {3 `: G: C# P% e
5 R4 V$ Z$ ^2 h, ~3 H8 t0 L! G' e--------------------------------------------------------------------------------
9 ~, N" @. L  \# v- E' o/ M+ g5 L2 @; t) H: h3 [
一、放蜂场地的选择   二、蜂群的排列   三、中蜂的饲喂   四、巢脾的修造   五、中蜂盗蜂的防止   六、中蜂逃群防止) |$ G) \; f3 t$ ~! A
七、分蜂团的收捕    八、中蜂蜂群合并   九、维持适当蜂脾关系   十、转地的管理   十一、工蜂产卵的处理8 w( n+ v& O3 J1 t0 Z5 K% a+ T
  q7 R0 h5 |/ H2 O
2 C# M+ P4 R; L
--------------------------------------------------------------------------------
: {8 q4 p/ a' v; v, J# R
6 x+ V2 g# S& P- I5 g7 \5 }. ?    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有悠久的饲养历史。近代,在中蜂的饲养上,已初步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管理技术,使中蜂的生产能力有较显著的提高。
' `" D0 S9 t/ Z
6 @' W1 b1 U5 W2 ?, {1 Z3 V    一、放蜂场地的选择
; c, K5 L: a" G. j' @$ k# W2 l, z' W
    ⒈蜜粉源丰富
6 a; }" W# I5 u2 p6 `1 g
, q4 i" o3 I7 a% |    在蜂场周围2~3km范围内,1年中要有2个以上的主要蜜源和较丰富的辅助蜜粉源。如南靖中蜂基点,主要蜜粉源春季有荔枝,夏季有山乌桕,冬季有鹅掌柴和柃,辅助蜜粉源有山苍子、漆树、千里光、红柯、枫树、水稻和多种藤本植物,蜜蜂可以定地在该基点饲养。8 z' y8 b5 _/ M  u% y5 Y

9 q3 p9 [! H; d! A$ p# u0 J    ⒉场地地点
: ]8 B' e1 l+ U2 ~0 b/ h9 A% H/ A! }9 z* ]7 J
    地势高燥、背风向阳、前面有开阔地、环境幽静、交通相对方便、具洁净水源和远离烟火、糖厂、蜜饯厂的地方。避免选择在其他蜂场蜜蜂过境地(其它蜂场蜜蜂飞经的地方。“过境地”易出现盗蜂)。7 {& [" e; \/ ]4 e
% F$ g+ S, W6 O# M0 X. g3 @# z
    二、蜂群的排列
" S) ^2 z9 h9 m! M8 O7 D8 j! g
: A+ Y% \5 K; u2 P( w1 i    中蜂的认巢能力差,但嗅觉灵敏,当采用紧挨、横列的方式布置蜂群时,工蜂常误入邻巢,并引起格斗。因此,中蜂蜂箱,应依据地形、地物尽可能分散排列;各群的巢门方向,应尽可能错开。在山区,利用斜坡布置蜂群,可使各箱的巢门方向、前后高低各不相同,甚为理想。( U/ X' ~! s" S8 T+ i( e
" ?! C3 ~1 H( N$ C" f8 T( }
    如果放蜂场地有限,蜂群排放密集,可在蜂箱前壁涂以黄、蓝、白、青等不同颜色和设置不同图案方便蜜蜂认巢。
0 M; R& m4 q- h3 j/ V. m
7 b, S( O7 _6 J# }; f' v    对于转地采蜜的中蜂群,由于场地比较小,可以3~4群为1组进行排列,组距1~1.5 m。但2箱相靠时,其巢门应错开45°~90°。当场地小、蜂群多,需要密排时,可采取分批进场的办法,把先迁来的蜂群在全场布开,2~3d后,再把后迁入的蜂群插入前批各箱的旁侧,这样可以减少迷巢现象。
  r5 d' N* V* v1 @5 F& y
1 o  D1 ~, u3 I/ U    饲养少量的蜂群,可选择在比较安静的屋檐下或篱笆边作单箱排列。
- ?+ y/ `- Y0 r1 W0 m3 S& y: `/ A4 G2 S/ M
    矮树丛多的场地,蜂箱可以安置在树丛一侧或周围,以矮树丛作为工蜂飞翔和处女王婚飞的自然标记,也可以减少迷巢现象。% y0 u! h/ `# L" t' t
3 `2 D+ o3 d: J; k) W+ W4 O
    蜂箱排列时,应采用箱架或竹桩将蜂箱支离地面300~400mm,以防蚂蚁、白蚁及蟾蜍为害。. q6 M! z2 @- z& D) L$ ?$ S' f' f8 j
$ L0 }6 H' |' N9 a/ c
    中蜂和意蜂一般不宜同场饲养,尤其时缺蜜季节,西方蜜蜂容易侵入中蜂群内盗蜜,致使中蜂缺蜜,严重时引起中蜂逃群。
5 |7 Z, ?( G6 W! M
% y: b: N9 S2 Y% t    三、中蜂的饲喂5 n# Z9 p7 _; z3 m! l4 ^  E* |
6 x# `/ S) x+ \# s: V2 M- t: s
    野生蜂群的饲料来源,只能依靠蜜蜂本身在自然界中进行采集,完全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而人工管理的蜂群,却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情况,当它们从自然界采集到较多的蜂蜜和花粉,有了充足的贮备时,人们便可以从中取其盈余。而当自然界提供的饲料来源不足,或气候条件不适宜蜜蜂飞出采集时,人们又必须供养它们。养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授粉、取蜜和获得其他一些产品,而饲喂蜂群,正是为了上述目的所要采取的一种手段。因此,“该取则取,该喂则喂”,是养蜂入员在管理蜂群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喂蜂的饲料,主要有糖浆、花粉、水等。
4 d4 D( b0 E8 o6 [, E& E7 D  u& r4 F6 H8 {! Z
    ⒈饲喂糖浆
! N: L5 ^8 X  |! {
8 f4 |8 ]$ T- j" s    蜜是蜂群的主要饲料,蜂群缺蜜就不能正常发展甚至难以生存。对蜂群喂糖浆有两种情况:一是补助饲喂,一是奖励饲喂。3 I$ S8 g) L* `3 E, ~2 @

" w. R! a3 P+ m: I5 C9 ]补助饲喂与奖励饲喂 : H7 c6 `: {( F" f  {
饲喂种类5 D0 q7 m9 O" O3 r
功用
5 B" G4 ]6 }( W+ F" }  O" H 糖浆浓度" M6 p. t" W5 Y
饲喂量
) `; R+ s3 e# L5 V" c" N. X. L 持续饲喂时间
; o0 U4 L* K& j6 @' A - F" C5 s+ v# m- C
补助饲喂
1 e) j8 a& {. `( c" g% ~" { 维持缺蜜蜂群的生活1 E; c4 h2 Y, R$ \; s
66%(2份糖1份水)5 g. l$ }% l" ~
; h- W) W2 r  h4 S% f( A
时间短(3~7d)
; x/ A& k1 V# s7 I" t/ Q( w
8 }4 J, F8 C& m9 M# |2 t奖励饲喂
+ y, \) |; g, K) [ 激励蜂群繁殖或生产积极性# q- y, K: ?# I: i
50%(1份糖1份水)
0 z2 \" _' N! {8 j
9 d1 d( R5 g6 ^* T/ t# p 时间长+ L! U: c. j/ C4 Y/ s2 F* |7 k

4 N: e" X0 q- x, x# ]+ S! n4 i8 w4 D, Y" n% \
    对蜂群进行饲喂,应注意:2 t1 b3 }2 e8 l2 D8 y
6 s. M! x8 u& H1 L# \0 S3 o, Y# y0 I0 i2 V
    ⑴不用来路不明的蜂蜜喂蜂,以防止蜂病的传染;
6 G0 H1 a) b6 M+ X9 F
7 I0 m' `6 E0 ?  ?3 l( _- w    ⑵缺蜜群和强群多喂,反之少喂;
1 H- n% l6 F5 J: W. Y( D# y. J& w% a. T9 F
    ⑶无粉期不奖励饲喂,以防蜜蜂空飞;
+ S( Z8 u$ y9 }# _% b5 u
/ W5 n7 _# {5 W. o    ⑷傍晚喂,白天不喂,饲喂期间要缩小巢门,以防盗蜂;. i2 @1 R& u! Z0 h3 h7 L( X4 }4 d

% o9 G7 s; Y4 T, c/ k% z    ⑸饲喂量以当晚食完为度;
9 C- X' [3 N' u' V8 \/ h' g6 [, Q! _( D5 L+ z. s* R! Z, ?2 I
    ⑹在蜜源中断期喂蜂,应该防盗蜂,以免造成管理上的麻烦;( C$ i% d. |) A" B; @

8 R' I- S- I( P$ N& V- e    ⑺红糖、散包土糖、饴糖、甘露蜜等,在北方均不可当作越冬调料,以保障蜂群安全越冬。' G* y  e) z* m" B6 o* `1 P6 w' e
) B: d0 j4 K% x; j  j8 |$ b
    ⒉饲喂花粉5 l% P/ M/ `0 g" C. m$ Q
, {" f' L" V# M9 \
    花粉是蜜蜂食物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蜂群采集花粉,主要是用来调制蜂粮养育幼虫。1 个强群在1年中,大约要采集25~35 kg花粉。1万只幼虫在发育过程中需消耗蜂粮1.2~1.5 kg。粉源不足,会造成蜂王产卵减少和幼虫发育不良,严重影响蜜蜂群势的发展。此外,还会引起蜜蜂早衰及分泌王浆和蜂蜡的能力降低。因此,当蜂群在繁殖期内如果外界缺乏粉源时,必须及时补喂花粉。$ m0 J: r; q8 X5 O! z$ w9 a" b

8 y# p! _  H1 m    中蜂饲喂花粉,通常是将花粉拌糖浆制成花粉团的方式饲喂。方法是:将花粉用适量50%浓度的糖浆拌匀后,放置12~24h,让糖浆渗入花粉团后,再酌情加入适量糖浆把花粉揉成团。尔后,将花粉搓成长圆形小团,放在群内巢框上梁供蜜蜂自行取食。7 n" ?1 B5 h5 A
: Y8 H' D$ |& d3 W) D- U
    长圆形花粉团大小,以蜜蜂能在3d内取食完为度。! o. N: [) H" Z) i9 X+ [
  S# z; Q# K. P) ]$ ]& P
    四、巢脾的修造
5 F% }7 ?, I- Q) F4 S
2 K- q' @, H  i3 k" L    中蜂喜爱新脾,厌恶旧脾,饲养中蜂要注意不失时机修造新脾,做到常年使用新脾。中蜂造脾,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 o2 D' p. {, E9 i; I
* p  q5 e" ^- H. |
    ⒈造脾最适时期
) d2 e  Z3 ?: B# f( Z# I, H  V( |. m! g
    ①当蜜蜂携带着大量粉蜜涌进蜂巢,巢脾上出现粉圈;' _) o6 Z' R$ Q

  H- p/ e+ C$ i6 S. R5 F( `    ②巢框上梁表面发白,即出现白色蜡点;
9 J7 m- D% I7 B% L# H
: m; ?  P' G% x* h    ③蜜蜂开始在巢脾下添造新巢房。4 _2 H4 f/ Y$ j, {; r
, \1 c6 Z* c8 Z
    ⒉造脾前的准备% ~4 h; E4 Z: Z! [5 P5 w0 T
$ T4 _4 O0 k2 ^% e$ `! J8 z: F
    在造脾前2~3d要做好造脾得准备工作:
: P6 m, ?0 W+ ?% u8 g$ D$ I
$ h- C( Q0 e7 b    ①把蜂群内无子或少子的旧脾抽出,使群内蜜蜂密集;4 S% o9 ^$ r  n) o0 `* K' H
. {4 d) \0 Q/ e8 ~6 J3 J
    ②对造脾蜂群实施奖励饲喂,促使蜜蜂泌蜡造脾。
' G  B( D% W$ Y0 t4 P% n& o3 O7 O  V4 m6 _* C( |
    ⒊造脾的方式方法3 V* o1 B8 R% F" @- ]
4 m1 f: \7 {# L! \3 [) B
    为了发挥蜜蜂的造脾积极性,诱导蜜蜂适时造脾,应根据蜂群的具体条件,分别采取以下方式方法:
) v8 [) r2 c& [/ W+ y
" b* [  I' h! `. x- y( j% `/ i    ⑴加础造脾在蜂群大量进粉、进蜜,巢内子脾正常、蜂脾相称,且巢脾基本满框时,可插入巢础框造脾。
& p; V. Q3 A9 x1 i& Q2 U/ J# i# o
    ⑵未满框脾续造当巢内有不满框的巢脾时,应使蜜蜂更加密集,必要时可把群内的满框巢脾暂时抽调到它群,以促成造脾优势,并提供充足的饲料,使群内未造满的巢脾筑造至满框。" H3 K  @+ S7 O+ U# H3 q0 [
: d) U; n) B( ^, W
    如场内各群巢脾大小不一,可逐渐将未满框巢脾与其它群满框的巢脾对调.促进蜜蜂将全场未满框巢脾全都修造成满框脾。
/ Z7 J, ], A! j  s/ A4 s( _1 b! r& @1 S! h& Q2 F6 R
    将群内未造满框的巢脾续造至满框,其一可以充分利用蜂箱空间,增加工蜂巢房面积,其二可防止以后蜂群出现分蜂热时,工蜂在原有巢脾的空处补造大量的雄蜂房,其三可避免因原有巢脾短小,加础后产生分隔蜂团的不良现象。
8 W, f/ B3 w& E* |; b+ z* Y* c6 E* Z6 H6 X
    ⑶ 接力造脾蜂场中,通常有一部分蜂群特别善于造脾,而另一部分却始终不积极造脾。宜让善于造脾的蜂群连续不断地造脾,待巢脾修造至3~4成时,即调给造脾不积极的蜂群续造完成。& G  R, }. z: T3 ~7 X3 ^
# f" n; C8 {: I$ ?' m& Z. r+ a
    ⑷割旧脾造脾在中蜂的巢脾上,育虫区通常在巢脾的中下方,巢脾的上方往往是贮蜜区,所以即使巢脾育虫区的巢房变黑了,上部巢房仍未变黑。因此,中蜂咬脾总是从中下方开始。由于中蜂在非分蜂期一般不造雄蜂房,因此可以利用原来的巢脾,把巢脾中下方黑旧部分切掉,让它们重新修造。这在早春或秋冬繁殖期的小群饲养上,有一定的价值。1 U/ u9 O2 m, q2 M# y: E

  W4 {; X# M' S# n9 v' I    ⑸巢础始工条造脾当巢础短缺时,可以采用宽度为30~50mm的巢础条嵌装的巢框上梁覆面让中蜂造脾,同样可以造出工整的满框巢脾。! T0 K5 k# f; M

0 `$ W& p5 b5 H1 W# @    ⒋插入巢础框的位置:1 j* Q3 x& L! W! J, v8 N
' m) d, Y4 |' {+ \- m5 o3 V
    ① 2 框群:插在2脾之间;
' S: v; @/ O  G0 F5 u: j3 A
5 T0 q( ~2 [, E" T# i$ I    ② 3 框群:插在隔板内第2、3框之间;9 W; B8 D' _8 n0 n: {
7 ~& Y: T: V- W5 i1 Z6 S! p# Q
    ③ 4 框群:插在隔板内第3、4框之间;  t* B/ a8 Z- i% y
9 I& d0 B; S, @
    ④ 5 框群:插在隔板内第2、3框,或第3、4框之间8 g  C, J  s1 F" C4 V  R* T
$ r1 F1 s' n8 F3 r& s5 {0 o( @( n
    ⒌注意事项
9 X5 D, R6 l) y( B" d+ Y( Y5 E2 x$ R- R/ y* @) e0 G
    ①一般情况每群每次加1个巢础框;
: f8 r- Q# b0 R6 W* _# i- b( [6 ?8 l; T! S: z" z+ d5 j
    ②加入巢础时巢础框两侧蜂路要缩小(5 mm),脾基本造好后恢复原蜂路;, P; n0 X% _2 H! w8 m7 ^1 R! N% N

& K+ \, X8 W. O; t    ③加入的巢础未造好时,不要急着加第2个巢础;
3 d+ _% `( H- f5 [4 [- V
5 ~) `$ Z* h  D! r% L! n    ④寒流来时,若群暂不加础造脾;) |! _+ ~/ I& {

$ c9 L4 w1 _: H2 L    ⑤非流蜜期每晚要对造脾蜂群进行奖励饲喂;7 V8 `' g$ ]- d
- F0 |0 O0 |! o
    ⑥对造脾偏向的巢脾或巢础框要适当调转方向。6 `* t1 h8 q* |
) U% M6 o* W, ~( I  H4 a
    五、中蜂盗蜂的防止
$ z0 \& p% u3 p0 X6 G1 k1 o: L: A* W9 c
    中蜂嗅觉灵敏,搜索能力强。当蜜粉源缺乏时,比西方蜜蜂更容易发生盗蜂,使蜂群遭受严重损失,甚至导致集体逃群。
+ X4 j+ u! `3 a7 l+ F0 k  l% s
  F6 [, {  f4 s2 ^1 C3 f    ⒈预防盗蜂的发生+ ^9 s5 j- `" C: b! E; w% W* `
1 e: g6 m# [% B) _7 |; u: N
    ①平常检查蜂群时,动作要快,时间要短;: v9 H# ], J- P8 ^& {: C0 O: ?7 J
! W& A7 x9 t( h4 _! Q& @6 s" Y
    ②喂词蜂群时,勿使糖汁滴落箱外;0 p) p' P, ]6 @3 C# o$ R# k
7 ]7 x8 f  R& `$ Z) @5 H5 j
    ③抽出的巢脾,应放在密闭的空箱内严加保管,切勿暴露在外;/ C$ P, E& [6 L9 p* P1 N2 S
- ^! e. F6 l: |5 M. h4 U
    ④在繁殖期和蜜源缺乏的时期,应适当缩小巢门至1~2只蜜蜂能出入大小,也可使用圆孔巢门,或窑洞式巢门(图),并根据群势、蜜粉源及天气条件,决定圆孔的开放数目;
( S1 b6 E- K2 _- F9 n- r( @# K
) ^! ]1 M- u% c( X6 ]    ⑤流蜜后期,群内要留有足够的饲料;& i& R( o: h6 q* |7 E

5 V9 g/ f& z, f: W6 R, G+ ^: }+ p- B    ⑥平常全场蜂群要通过调整、合并等措施维持至相近群势,并保持蜜蜂密集;
* R% u& i+ C4 ^8 }) u- @# d
9 o$ V2 V# t) ~    ⑦夏季少开箱;& B: k7 R$ [7 c. D# y
7 ^) w4 {0 j7 n" c8 _' k, e
    ⑧封堵蜂箱缝隙,防止作盗蜂侵入;
( A' w& j( |- `
7 X7 s& K4 ^/ G6 D' C7 ]    ⑨转地放蜂时,由于常和西方蜜蜂放在一起,因此更要注意盗蜂;  x& Y9 _& X/ E) T! C! \

, G* y( R% o* ?% a4 R2 D. U& V$ |    ⑩当与意蜂同场地采蜜时,应提前离场。
* J) j6 p. @6 }$ [( a4 {9 N) ]5 Y4 k6 S5 T' A9 A. V! }
    ⒉盗蜂的识别4 R4 G3 L+ w" F
: j- j" @9 l* v! T: U8 k
    ⑴进入盗蜂发生期:8 J6 E* i& j! v7 ^1 n5 n. b9 A+ P

! ^+ o& P& @0 J* i! u8 ]1 |' Y3 d    ①老蜂在其他群蜂箱外打转,寻找入侵的孔隙;9 m6 H+ S& M" j3 s6 }# Y
7 b7 B$ [. T9 i4 w8 P, x3 p
    ②蜂箱前有蜜蜂咬杀现象;! ^5 T3 E5 k; f. w+ h- F1 H2 [$ A

8 M. O- i1 W1 m    ⑵作盗蜂已攻入被盗群! [5 ?! w" L( {9 `' I
$ R4 T3 g" L) L; s8 q; @( ~7 @3 [
    缺蜜时节,蜂箱巢门工蜂进出繁忙,且进去的蜜蜂腹部小而灵活,出来的蜜蜂腹部膨大。
! K) C3 ]. e7 `
4 v2 H. R  ~6 ^7 A8 B    ⑶作盗蜂、作盗群和被盗群识别
1 t7 y3 V# Y  I- ^' d0 X) J8 d2 `: v5 o) k4 Y" w
    ①作盗蜂:▲在其他群蜂箱外打转,寻找入侵的孔隙的工蜂。! P2 R# m7 X; X$ w8 n3 C

, L+ ?  T$ U3 S5 E& o1 X3 R              ▲缺蜜时节,蜂箱巢门工蜂进出繁忙的蜂群中,出来的蜜蜂腹部膨大的蜜蜂。
' h7 v; X5 h) D5 A+ V. ]) q9 D0 Z5 Q3 k7 i; c/ K# n: n' L+ B
    ②作盗群:▲用面粉洒在作盗蜂体上,带粉蜂回归的蜂群+ t$ ^9 u7 L9 T' L) Q' ]/ l
/ n- e& x4 r4 [/ f
    ③被盗群:▲缺蜜时节,蜂箱巢门工蜂进出繁忙,且进去的蜜蜂腹部小而灵活,出来的蜜蜂腹部膨大的蜂群。- _7 @" S- i3 e: a6 y! H
. W. o2 J$ A# Q: s$ I9 J# d
    ⒊盗蜂制止- c  x: \7 g# E- P
( r" M- ?, \  k0 [$ v
    ⑴刚发生少量的盗蜂
# a- Q8 E$ A3 T
* A7 Z+ H  }6 h! q. Y( y    ①立即缩小被盗群和作盗群的巢门,以加强被盗群的防御能力和造成作盗群蜜蜂进出巢的拥挤。
  H8 ^+ T+ l6 n7 R
9 {6 U: N6 V+ k! v    ②用乱草虚掩被盗群巢门,或者在巢门附近涂石炭酸、煤油等驱避剂,迷惑盗蜂,使盗蜂找不到巢门。+ u/ k& j% |: O; v  |

6 M" y5 I) L" z; I    ⑵多群互盗的止盗方法: I/ a) Z* K  M3 V2 W6 ]2 \& F
+ m2 o, ~# G3 O1 Q
    蜂场发生盗蜂处理不及时,已开始出现多群互盗,甚至全场普遍盗蜂时,将全场蜂群全部迁到直线距离5km以外的地方,这是止盗最有效的方法,但是迁场要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会增加养蜂成本。
/ _4 S( c: q; K# e: Z' y# i' x, ?+ c' d2 L+ E
    六、中蜂逃群防止; G3 g6 j6 I( K6 @& `* U  U
% _" r! ^3 l4 s6 I8 Q1 Z9 t' _
    1.防止逃群的方法
( z: B7 f% i& W0 A0 i' c8 ~7 F0 d% h8 e: s. x
    针对中蜂逃群的可能原因进行预防。( h3 d! y. T' c: n  S8 O

1 }+ P, a% ]% A1 O5 k( p6 k3 V+ e    ①平常要保持蜂群内有充足的饲料,缺蜜时应及时调蜜脾补充或饲喂补充;+ t/ Z+ m/ N& ?+ _' c& A7 V
3 d$ T- @  Q, x/ a9 U) a
    ②当蜂群内出现异常断子时,应及时调幼虫脾补充;
: d+ G6 l* h% {  S; @5 L) K* l3 `/ A5 i+ @3 C0 @
    ③平常保持群内蜂脾比例为1∶1,使蜜蜂密集;; y# t5 C0 t5 T
+ x: o' [1 I! l8 \( r' D% `# w
    ④注意防治蜜蜂病虫害;
积分
283
在线时间
637 小时

5089

金钱

449

回帖

283

威望

新人上路

Rank: 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21: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④注意防治蜜蜂病虫害;! o) l0 A: q- O7 |# g- Z1 B1 E

4 m" D5 c: m2 M2 s! j    ⑤采用无异味的木材制作蜂箱,新蜂箱采用淘米水洗刷后使用;
/ m" ]$ `4 L+ G* @* i2 G
( Q  y; `$ O6 ]# l9 _" c    ⑥蜂群排放的场所应僻静、向阳遮阳,蟾蜍、蚂蚁无法侵扰处;
. i! F( U- q0 C* v2 |% i9 w
% G  N4 f+ ^! ?" |5 b  R    ⑦尽量减少人为惊扰蜂群;2 @  ^# J7 U& Z1 @
4 v( U: q5 ?* C
    ⑧蜂王剪翅或巢门加装隔王栅片。
3 T0 J7 u" n! _6 r* J% f- e; }+ M8 o/ y0 F
    ⒉中蜂逃群处理
/ g( N' X2 P% p, [7 V; @" x( @- @: u
    ①逃群刚发生,但蜂王未出巢时,立即关闭巢门,待晚上检查和处理(调入卵虫脾和蜜粉脾);
8 L6 I/ D: C# Q1 G  y( V* f1 ^5 m: W/ q' u7 D. D# U+ A9 N
    ②当蜂王已离巢时,按收捕分蜂团的方法收捕和过箱;8 e3 y) k: V: P9 D' S
! P0 U' G0 l% j' ~. N
    ③捕获的逃群另箱异位安置,并在7d内尽量不打扰蜂群;) m' d7 D* X2 y# G. M! f
( V* k. e2 B' @
    ④集体逃群形成“乱蜂团”处理
. ]2 N3 K! `  L& c. S+ ~# I6 i! {+ v/ P+ X! R# z
    当出现集体逃群的“乱蜂团”时,初期关闭参与迁飞的蜂群,向关在巢内的逃群和巢外蜂团喷水,促其安定。准备若干蜂箱,蜂箱中放入蜜脾和幼虫脾。将蜂团中的蜜蜂放入若干个蜂箱中,并在蜂箱中喷洒香水等来混合群味,以阻止蜜蜂继续斗杀。在收捕蜂团的过程中,在蜂团下方的地面寻找蜂王或围王的小蜂团,解救被围蜂王。用扣王笼将蜂王扣在群内蜜脾上,待蜂王被接受后再释放。1 v+ H6 l, J7 w& g0 e8 A& ]
' V1 N! r$ d* j/ V' ^2 ^
    收捕得逃群最好应移倒2~3km以外处安置。4 A* b/ D, M, _8 u. U* t

3 X5 K/ ^* E9 N7 g& c1 C6 h: O' ^: W    ⑤防止“冲蜂”
1 x' H( w7 y$ Q( P8 Y3 ^: Z' r- d7 z0 O' q. E
    蜂群迁飞起飞之后,因蜂王失落,投入场内其他蜂群而引起格斗的现象,称为“冲蜂”。冲蜂会使双方大量死亡。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应立即关闭被冲击蜂群的巢门,暂移到附近,同时在原地放1个有几个巢脾的巢箱。待蜂群收进后,再诱入蜂王,搬往他处,然后把被冲击群放回原位。% S# }, f7 z# e- B+ }' Z' P
. z8 a5 J9 }) j8 ^: e; O5 h% U
    七、分蜂团的收捕* z, m5 t  S, T0 B1 K9 g1 o0 A
) Y3 [8 Z4 e, ~5 x) i
    中蜂蜂性活跃,收捕蜂团的方法和用具,与意蜂有所不同。中蜂的收捕方法,可同样用于意蜂;而常用于意蜂的方法,却不适用于中蜂。
# C* o1 O. j$ j, D1 \
2 G+ c1 l; ]8 X    当自然分蜂群团集以后,将收蜂笼挑套在蜂团上方,笼的内缘接靠蜂团。然后,利用蜜蜂的向上性,以淡烟或软帚驱蜂上移,并以蜂刷或鹅羽顺势催蜂入笼。待蜂团入笼后,轻稳地将笼取下。
5 E9 j: |5 P# x5 _1 A( c* {7 Q: H2 k- b" X) t0 x+ |
    收蜂笼使用时,若在笼内绑上1个老脾,或涂上蜂王外激素的浸出液,就更具有吸引力。( Q: m+ J6 G! D8 f5 ]# l3 I; E
* X0 o5 g7 v( f; \' }1 d
    接着,取1个巢箱,排在选定的位置。再从原群抽取1~2个卵虫脾和1个蜜脾,放于箱内中央,并视分出群的强弱,适当补入空脾及巢础,依次排在卵虫脾的两侧,最外加隔板。然后,将笼内蜂团快速振落在巢箱内,覆好副盖及箱盖。次日,进行检查、调整。1 t' f) Q; N0 n5 K5 E
0 K! ^/ S: h! }5 n9 w9 L
    如分蜂群团集在高险地方,收捕不便,可设法震散蜂团,使之重行团集后再收捕;如系团集在小树枝上,可用枝剪轻稳剪下,直接抖落入箱。蜂王如已剪翅,则分蜂时,必跌落于巢前。这时应将蜂王捡起装入蜂王诱入器中。再按如上方法配置1个新巢箱,放在原位,而将原箱移到旁边或新址,将此诱入器放在新箱的底板上。分出来的蜜蜂,因无王,随即纷纷返回原位的新箱。待安定后,即放出蜂王。! e1 Y: W; e8 H  p; n$ ^

  [) U  p) a0 T. \# u" g6 R* L    原群经分蜂后,必须进行检查,选留1个端正、大型.成熟的王台,其余均予毁弃以免发生第2次分蜂。此外,由于分蜂热尚未解除的蜂群,还可能把工蜂房中的幼虫或卵改造成工台,重行分蜂。因此,如原群群势仍然较旺,应再拆为2群,各挑选1个王台,以闸板隔开,进行合箱饲养,分别巢门交尾。当群势转弱后,应将巢门缩小,以免发生盗蜂,同时应注意饲料问题。
% N: W% X( m, @: [) p0 h
% s. K. ^( ^( v1 [3 _$ r! i- U    在分蜂季节,蜂场上大批蜂群都会发生分蜂热。对于这些蜂群,必须及时进行人工分群;如果方便,也可让其自然分群,然后收捕。这样可以利用分出群的工作积极性,加础造脾。但是,这种办法,会使蜂场增加很大的工作量,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 }5 I: g6 M, d8 p3 X
8 J2 E& e- z3 Q) g3 z! _
    八、中蜂蜂群合并9 P% I) P/ D& L" j) g1 L2 o( L5 Y. H
; t; o: O/ W4 U/ P5 a
    蜂群的合并就是把2个或2个以上的蜂群合并为1群的养蜂操作技术。蜂群合并是养蜂生产中常用的管理措施。早春合并弱群,可加强巢内保温和哺育幼虫的能力,加快蜜蜂群势增长的速度;晚秋合并弱群,可保障蜂群安全越冬;主要流蜜期前合并弱群,组织强盛的生产群,以获蜂蜜高产;王浆生产可合并弱群,组织产浆群;在流蜜期后合并弱群,有助于预防盗蜂发生。在蜜蜂饲养管理中。蜂群丢失蜂王而又无法补充储备蜂王或成熟王台时,也需要将无王群并入其他有王群。
& a3 z5 n& }* L) a3 z! v% _% g& [* z. m: I8 ^6 U
    ⒈蜂群安全台并的障碍
; ]; I; f. d: {* e% Y
5 ^) H' N5 N/ O. i. P1 b  }7 K/ v    蜂群安全台并的障碍主要时蜜蜂的群味和警觉性。
: ~$ M/ N- B. H$ @! R" }; Y. P- E/ j" V) G
    蜜蜂的群味成分很复杂,其中包括蜂体气味、蜜粉气味,蜂箱气味,巢脾气味等。在主要蜜源花期,各蜂群的群味由同一种主要蜜源的气味占据了主导地位,此时各蜂群的群味差异不明显。
- U6 F& _0 v8 p2 F  @9 {3 ~8 [4 Z7 b0 h& H) C2 n6 y  h
    在大流蜜期,所有蜂群都积极投人到紧张的采集活动中、既不会出现盗蜂、也无须加强蜂巢的守卫,此时蜂群的警觉性弱。夜间蜂群不出巢活动,因此也不会出现盗蜂,这时蜂群警觉性也不强。
+ O2 G  h5 e  d! h- Q) x2 G2 |8 S
5 v4 |; X/ y, c9 v8 z+ @' U    蜂群的独特气味,只有在外界蜜粉源缺乏或有多种蜜粉源供蜜蜂采集的情况下才能突显。此时,各蜂群得警觉性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才大大增强。
- \" f! ~0 x* M) w" g8 E# k$ b* B" F& f2 E3 e8 d, w7 }
    通过群味分辨异群蜜蜂个体,是蜂群对种内竞争的适应。蜂群的安全合并就是采取措施消除蜂群安全合并的障碍,混同群味,削弱警觉性。
) Q' j) E. M2 E) D- ~% h; d. }8 \; z, ~/ A7 V  ]+ I
    ⒉蜂群合并原则
  u( U3 p+ p) `1 D0 A- l; p2 o' j. m  }7 |* P& X
    ①弱群并入强群;% y' m8 Q: }; ^; Y

4 D% l# q6 x7 N' u" l* x    ②无王群并入有王群;+ G9 N  |) Y/ V3 ~2 N

2 Z( w( J0 C( S# |" h    ③较大蜂群应拆散并入它群;
0 L( A# j. O+ _$ S8 H# o1 g, P7 e/ I9 [. Y
    ④病群不得并入健康群。
2 P; ?! w9 _+ n! H7 x
8 a0 @5 G: o! g4 ]    ⒊蜂群合并时间的选择
, d9 W; C% `8 ^# I# D! U' o! z9 ^* m; Y
    蜂群合并时间的选择应重点考虑避免盗蜂和胡蜂的骚扰,在蜂群警觉性较低时进行。蜂群合并宜选择在蜜蜂停止巢外活动的傍晚或夜间,此时的蜜蜂已经全部归巢,蜂群的警觉性很低。6 A$ w6 j" [& k* l

: c2 j; D$ n* o! {, p    ⒋蜂群合并的方法
  C1 S/ l/ Q" {! I: O5 L# {1 Z
7 w6 a9 ]1 e0 m  I, C; N4 p    ⑴直接合并' b' I. ~! ]) D) z/ n1 D

  q; G, k$ s' V# C    直接合并蜂群的方法适用外界蜜源泌蜜较丰富的季节。
* K; b; v* T) _8 F. l- L
& {, z7 f4 f5 N    合并时,打开蜂箱,把有王群的巢脾调整到蜂箱的一侧,再将无王群的巢脾带蜂放到有王群蜂箱内的另一侧。视蜂群的警觉性调整两群蜜蜂的巢脾间隔的距离,多为间隔1~3个巢脾,也可用隔板暂时隔开2群蜜蜂的巢脾。次日,2群蜜蜂约群味完全混同后,就可将两侧的巢脾靠拢。; g& i7 v2 H1 s) F  z4 L) c9 O

! U8 J2 [2 H5 {; v, A    为了合并的安全,直接合并蜂群时可同时采取混同群味的措施,混淆群味界限。直接合并所采取的措施有:向合并的蜂群喷洒稀薄的蜜水;合并前在箱底和框梁滴2~3滴香水,或滴数十滴白酒;向参与合并的蜂群喷烟;在合并之前1~2 h,将切碎的葱末分别放入需要合并的蜂群的蜂路中;将要合并的蜂群都放人同一箱后,中间用装满糖液或灌蜜的巢脾隔开。' U' l4 N4 c5 B$ f+ I+ o
$ O* I3 V0 {/ I) y1 F
    ⑵间接合并( F7 v" O; v' u' _2 v0 r

/ r% Y9 h' H' v    间接合并的方法适用于非流蜜期,以及失王过久、巢内老蜂多而子脾少的蜂群。间接合并主要有铁纱合并法和报纸合并法。1 f+ M( a" Y$ d2 q& V
& ?- K" Z8 f+ p4 @- A3 ^! n
    ①铁纱间隔合并法
' W* v& i3 J$ u4 G3 |. y0 F: r  g5 _
    在晚上,在有王群的巢箱上放1块铁纱副盖后叠加1个空继箱,然后将需要合并的无王群蜜蜂连脾带蜂提入继箱,盖上副盖合箱盖。经1个晚上,2个蜂群的群味通过铁纱互通混合,消除敌意,于次日早上将继箱中的蜜蜂提到底箱,撤除铁纱副盖和继箱即成。  f' w& g1 v1 x. ]+ ~6 W

+ H# f5 g- x$ q! _. n2 H* Q    ②报纸间隔合并法4 Y  x( T: D0 P

6 E% J; q7 `( y, ~" t% a7 }5 H    方法同铁纱间隔合并法相仿,但将用钻有许多小孔的报纸取代铁纱副盖。将巢箱和继箱中的2个需合并的蜂群,用有小孔的报纸隔开,待上下箱体中的蜜蜂将报纸咬开时,2群蜜蜂的群味也就混同了。
/ K& R& |& w+ B5 [/ w$ T8 n+ ~( {$ E
" e2 W& t' ?' V    ⒌中蜂蜂群合并应注意事项5 T& v. Q0 z6 N( {# J
3 p1 O* c' K  Q, ~6 K& f
    ①若2个相距较远的蜂群合并,则应在合并之前,采用渐移法使箱位靠近;
7 F/ b2 K: F$ j5 K4 \8 R0 R7 D8 I+ g* c8 l: j; s6 I" Z
    ②如果合并的2个蜂群均有蜂王存在,保留其中品质较好的蜂王,在合并前1~2d去除另1只蜂王;2 \. b4 l) ?7 g0 r

% [$ n/ b0 `6 a% m* X9 @& ~    ③在蜂群合并的前半天,还应彻底检查、毁弃无王群中的改造王台;
3 B0 q& K1 @- n: Q
% L  L( h$ s% w: V+ O  V    ④在缺蜜季节合并的蜂群都要有饲料;
$ v$ U7 j- m3 O- E: l% U3 @; J4 \
2 G) F! O2 y% B1 o( y6 c/ a+ {    ⑤中蜂合并常常会发生围王现象,为了保证蜂群合并时蜂王的安全,应先将留用蜂王暂时关入蜂王诱入器内保护起来,待蜂群合并成功后再释放;/ e7 A2 s: @. p4 g+ C- P
3 A: e4 D1 |9 r- D; W0 O
    ⑥合并蜂群时要防止盗蜂。
2 t8 n1 B/ {& P8 ^1 r  ^+ A$ Q: b) b$ c3 I6 {) e: _: y( C" }8 w0 e: `
    九、维持适当蜂脾关系
( Z! o4 U# R2 b" j) ~8 [3 p9 o$ {) H
% [- s6 C! B/ \- u& C% g    蜂脾关系是指蜂群中巢脾数量与蜜蜂数量得比例。意蜂1足框(朗氏巢框)蜜蜂约为2500只,中蜂1足框(朗氏巢框)蜜蜂约为2800只。当巢脾上单层布满蜜蜂时,其蜂脾比例为1∶1。
0 Y  C* U) c! d- T/ C/ f! A) j9 a/ w, _' X6 `# p
    在科学饲养中蜂中,常常要根据蜜蜂繁殖、采蜜阶段得要求和气候情况采用适当的蜂脾比例。$ @6 P  z3 j, r

+ q6 J+ w% F' `2 y* \4 h5 H" }4 P    繁殖期:早期蜂多于脾,中期蜂脾相称或蜂略多于脾。! C* ~4 S: J9 `) F

: C- s0 r# A5 @    流蜜期:流蜜前和流蜜初期脾略多于蜂, 流蜜期脾略多于蜂或蜂脾相称,流蜜后期蜂多于脾。4 g; g$ G5 T, h- D
/ G  a5 \% r9 K" N  f( C) W
    十、转地的管理
4 x9 I+ z- ]8 p# ?0 R/ R* }. l* d" F* L
    中蜂群受到震动时,容易出现离脾现象。因此,转地运输的时间宜短,并尽量减轻震动和做好遮光、通风工作,以维持蜂群的安定。到达目的地后,为避免逃群和迷巢,切勿立刻打开巢门,而应先向箱内喷水解渴、镇定后,再分批依次开放。: l& f; q( v* M" z0 @

! b& H+ R$ D+ ~2 j6 @    炎夏转地,最好在夜晚运行。到达场地后,先将蜂群安置好,然后从各群的纱窗向群内喷水降温,催促工蜂上脾,再逐群关闭纱窗,开启巢门。当工蜂涌出巢门飞翔时宜用水向飞翔蜂喷雾,以防止发生逃群。待全场蜂群都恢复正常出勤之后,才能开箱检查、调整。
. Y& i! J3 E' x! c: p( X! s
. B6 ^- P4 ~* G0 I0 T. _7 {    十一、工蜂产卵的处理
3 w) i# J# N( h" e9 \; q2 w! l! }( \' [- R- M" ~& V
    工蜂产卵蜂群的处理方法:
9 F: v& e0 a* x6 i' O2 c9 z0 i: y/ [% \7 u+ b! j  Z. E; `- e
    ①一旦发现工蜂产卵,即应及早诱入成熟王台或产卵王,加以控制;' a& a, a2 D6 e4 g) @

, L- }; U+ j! w1 e1 v# X3 l# ^7 q    ②将出现工蜂产卵的蜂群拆散,合并到有王群。合并时应将工蜂产卵群蜜蜂放在有王群箱内离隔板远一些。* c- a. a. i& w: H' m* a5 a
  m" C8 o9 r9 n# S* d0 }4 a; R
    经上述方法处理后,产卵工蜂会自然消失。但对于不正常的子脾必须进行处理,已封盖的,应用刀切除,幼虫可用分蜜机摇离,卵可用糖浆灌泡后让蜂群自行清理。
* P0 u) x0 f$ j0 k! s
' z0 ]7 i" N+ G" R1 o " l( c' N9 ?) r# S) |" w$ S% A

# M, O& X* [! V' {* w/ W, V- V
7 \9 j. h6 ~$ ?7 \$ `6 z$ z3 \. A+ J# N# W/ v: A. J
回目录   上一节   下一节
积分
283
在线时间
637 小时

5089

金钱

449

回帖

283

威望

新人上路

Rank: 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21: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目录   上一节   下一节
! C1 N* v; w, `$ m6 t) |3 x# c3 R/ w# o" b. D
第五节  中蜂的流蜜期管理. R# }: s, z$ |- F7 }% X$ _" B
4 u/ l, s* \" p9 J: y2 W
    中蜂的吻(平均5.10 mm)比意蜂(平均6.28 mm)短,它所采集的主要蜜源植物,除对个别长花管的蜜源利用较差外,基本与意蜂相同。同时,由于中蜂的个体耐寒性较强,在10℃条件下仍能外出采集,而且善于发现和利用分散的零星蜜源,因此,在低温下开花的早春、晚秋蜜源植物,以及南方的冬季蜜源植物,如鹅掌柴、柃、枇杷、茶、早油菜等,中蜂却能比意蜂利用得更好、更充分,并能获得高产。这也是中蜂利用蜜源的重要特性。* F) \; w# P, S, t: q0 ~' l
8 d# V+ Z- W! B5 X- n- S5 T
    在流蜜期,中蜂群势较弱,一般都在10框以下,较难使用继箱取蜜。中蜂容易在流蜜期前和流蜜期中产生分蜂热,特别是春季流蜜期,分蜂热更为严重。中蜂育虫区与贮蜜区不易分开。在蜜源后期,又容易发生盗蜂和逃群。由于上述原因,中蜂在流蜜期的管理上,应着重抓好维持强群、控制分蜂热,以及解决育虫与贮蜜的矛盾等问题,且在蜜源后期,还应防范盗蜂及迁飞。1 ?  \4 A/ G2 N4 j$ w3 t

, F% B+ ^* ]; a' `2 X5 J  G    一、采蜜群的组织
' l: @% U$ q0 V3 a9 B5 x+ a. C( V0 S8 i& X1 Y
    研究显示,中蜂采用强群取蜜具有优越性。但是,由于中蜂具有强烈的分蜂性,而强群更容易引起分蜂热,若得不到及时消除,采蜜量就会显著下降。所以,在组织强群采蜜时,必须及时控制和消除分蜂热。其采蜜群势,以不产生分蜂热为限度。由于各地蜂群所能维持的群势不同,因此采蜜的群势也不一样,常变动在5~15框之间。  [) W# o. E  P$ N/ W

. j  R* Q8 O0 S1 G    中蜂采蜜群组织的方法:' q7 {9 i- [$ {/ x

; P) s  g5 c+ r" i( Y    ⒈ 双王同箱饲养的蜂群采蜜群组织法5 @, Z0 }  W  e/ @, A9 T, w+ g
# X& V5 n% C: `% s) ]
    ①用12框以上的横卧箱饲养的双王群在初花期应改组成单王采蜜强群,把1个子脾、1个空脾、1个巢础框、1只蜂王,连同l~2足框工蜂隔在蜂箱一侧,作为繁殖群,而将其余的蜜蜂和巢脾合成9框以上的采蜜群。7 t: j5 S6 o" \) r! t2 `

3 j! U1 x5 ?& T* Z    ②用朗氏十框箱饲养的双王群在初花期应改组成单王采蜜强群,将1个蜂王连脾带蜂提出,外加1个空脾或巢础框,另置1个蜂箱中作为繁殖群,原群作为采蜜群。( h7 v; m& [( u8 j8 `: L2 N( O7 r
* a- A- R$ g/ y  i' ~9 c/ ~' A- k- Q1 x
    ③用中蜂十框箱饲养的双王群在初花期,将闸板移到箱内一侧,隔出1个2框区把1个蜂王连脾带蜂提出,外加1个空脾或巢础框放入该区作为繁殖群。另一群群势得到加强作为采蜜群。
0 d1 q# i( W6 a2 [2 l9 L( R" L$ A
    ④用FWF型中蜂箱饲养的双王群流蜜期,用继箱取蜜,或同时也可采用2块框式隔王板将2群的蜂王分别限制在底箱侧向1~2框范围内产卵,底箱内中央也供贮蜜,或用囚王笼将1只王扣起来,用1块框式隔王板将另1只蜂王限制在底箱一侧1~2框范围内产卵繁殖,底箱内其他部分供贮蜜。
! [1 L0 h  N0 y. ^, |8 G0 A# v0 n( m0 [4 T$ a$ ], c
    ⒉单群饲养的蜂群采蜜群组织法
9 M( f% n. `+ H! o$ h. O* M4 S. \/ g/ w! A3 g9 N" j7 {( n5 }
    ①采取补充老熟蛹脾或幼蜂的办法增大群势形成较强的采蜜群方法是:在流蜜期前20左右,从其他蜂群抽调老熟蛹脾补充;或在流蜜期前15d,从其他蜂群抽调幼蜂补充。1 u& j$ a+ O' j. h9 h% v! A; f& g( i
1 b# Q& S# K9 T5 M
    ②采取合并飞翔蜂的办法组成强大的采蜜群方法是:在大流蜜开始后,将相邻2箱蜜蜂中的1箱搬离数米另置,让该群得飞翔蜂投入原先相邻得另1群蜂中,使该群蜂采集蜂大量增加,形成强大得采蜜群。采取这种方法组成采蜜群,必须在大流蜜开始后进行,否则容易引起围王。
! h' }& p1 ]0 w( |7 Z0 r% V" u- v
    二、控制和消除分蜂热+ Q& Z- ~  Q2 B9 u- I1 F

/ D  a7 ]5 c& t: u  J    控制和消除分蜂热,是主要流蜜期管理上的重要技术环节。为此,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采取以下措施;
2 ]% l! j9 I3 q6 B* Z6 |
9 f7 m8 d8 @8 `9 v; ~1 M) G, e    1.提早取蜜/ R( F# l2 J' s3 p3 X

8 o6 p* P. `; }# L    在流蜜初期,提早采收封盖蜜,能够促进工蜂采蜜的积极性,使蜂群维持正常的工作状态。
5 x8 i0 ^1 \* ], t* g7 }  D* A, Q  `2 |# c" h2 P5 m* l
    2.适当增加工蜂的工作量0 ?. n2 T2 g' X- _, d# Y9 ?" B; h
0 m( ]' l' Q6 c. \, b& \; }
    当遇到连续的阴雨天,采集活动受到影响时,大量的工作蜂怠工在群内,极易产生分蜂热。在这种情况下,可采取奖饲,加础造脾,或把繁殖群中的卵虫脾和采蜜群中的封盖子脾对调等,人为增加工蜂的工作量,也能控制分蜂热的产生。- J& q4 ]% D$ T
% }# N  ^* c( C* Q! M: I! p9 Z
    3.用处女王替换老王
$ e# W( y. S) H4 j( ^+ L. y
. C0 v% a. U0 w    用处女王替换采蜜群中的老王,或者用新产卵王替换老王,都能控制或消除采蜜群的分蜂热。* ?: P+ @  y7 J6 ~6 }8 z2 E

0 |+ M' y$ ^6 X* M$ Y1 t    4.互换飞翔蜂
+ s3 z2 N% v2 I  j. ?
+ V! _) X( |1 f& ~+ w3 j' y: L    在流蜜期,当采蜜群产生分蜂热时,可与群势弱的繁殖群互换蜂箱位置,使两群的飞翔蜂互相交换。这样采蜜群的群势被削弱,分蜂热便消除了。双王同箱饲养的蜂群,可把采蜜群的蜂王,连同少数带蜂卵虫脾,隔到箱的另一侧作为繁殖群;而将原来的繁殖群,变作采蜜群,也可控制分蜂。
1 _' c, N9 g/ N5 M) w! Q$ ?/ @0 d7 b( \0 G( T5 B: u
    5.模拟分蜂法7 }7 c# {( }9 s, ]6 j' s

. C) ^" J! B( a    对具有异常顽固分蜂热的蜂群,用一般的方法无法控制时,可用模拟自然分蜂的办法,消除分蜂热。具体做法如下:把群内的王台全部破坏,巢门前放1块平板,板的四周铺几张报纸,然后把蜜蜂逐脾抽出,抖落在平板上,让工蜂自由飞翔。蜂群由于未进行分蜂的准备,因此抖蜂时不会飞逃。这种做法相当1次自然分蜂的刺激。经几次抖落,再结合调整群内的巢脾,就能消除分蜂热,恢复正常的采蜜活动。9 A0 i- a6 d" I! u0 B

3 Q' \* \, }4 g" S: O+ f" \1 ~    三、解决育虫与贮蜜的矛盾7 K; ?1 W% B2 y; U0 I
# p# r2 }6 a: e/ t$ d6 w
    中蜂群内育虫与贮蜜都在1个巢脾上,互相影响、互相限制,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可采取以下措施8 W/ T% Y5 L6 q8 |

8 Y. S) x- |- b. {8 h    1.采用处女王取蜜: \( |. y2 @: Q$ @& m) `

- ~3 F) ^" Z$ n2 I  N# u    把采蜜群小的蜂王提出,换入处女王或成熟王台,造成一段停卵期,以便集中采蜜。' y% ]- ~9 L' r8 J) f6 N) B+ a
/ W* O- \. K) G9 v% D5 n) [7 E
    2.添加意蜂老白脾. O4 N8 E& p# C* _! f- g- ^" o8 I
# A& n5 f! S& O3 E1 Y* C
    把意蜂老白脾与群内子脾相隔布置,供蜜蜂贮蜜。已贮蜜的意蜂脾应移到两侧,待封盖之后再取出。. g8 f2 F# o; Y& f" F+ H1 z  o1 s
& B% ]; b3 N! }0 g
    3.采用浅继箱取蜜, [, _4 U1 c5 r9 l' ~" R9 H5 e' _

* k0 n7 l% @) Z8 d/ D- D8 u    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地区,中蜂采蜜群的群势可达l0框以上。对于这类强群,可采用浅继箱取蜜,有利于解决育虫与贮蜜的矛盾。浅继箱的高度,是巢箱的1/2。每个标准巢框,上下可安2个浅继箱巢础框,叠放在巢箱内让蜜蜂造脾,待流蜜期到来时便取出放到浅继箱中。在浅继箱与巢箱之间,可以不必放隔王板。浅继箱的下框梁与巢箱的上框梁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7mm。因为只有在这个距离内,中蜂工蜂才能上到浅继箱贮蜜。浅继箱取蜜,可以减少摇蜜次数,以便于取成熟蜜及巢蜜。
9 E4 G0 O5 s3 r4 k: L# H- i* w0 o5 a
    四、流蜜后期的管理6 M, \4 f: p6 N# M& I

  I7 z& g5 e6 \    在流蜜后期,摇蜜时,必须给蜂群留下足够的饲料蜜,切勿取光。为了防止盗蜂,应缩小巢门,并抽出多余的巢脾,做到蜂脾相称。此外,蜂箱的缝隙要堵严,检查动作要快。
3 T4 `3 q4 r- i1 \3 m( m% V' ~# x9 R% W1 n: O9 O/ K
    五、秋末冬初流蜜期的管理
; d, }- Q" ^0 f* h
) C* W2 ?0 S: A6 D! m- @" A- z( R    鹅掌柴、柃、枇杷、野坝子、茶树等,是我国南方秋末冬初的蜜源。这时气温较低,经常降到10℃以下,有时连续阴雨天。因此,这个时期的采蜜群应注意保温,适当密集群势。取蜜应选择在晴暖的日子10∶00~14∶00时进行,每次取蜜的间歇时间宜稍长些。同时应采取抽脾取蜜的方法,以兼顾繁殖,并保证产品质量及群内饲料。
. O, P: L' K; n# [* u+ K9 h3 K: }3 g% x( t0 m9 W

# \& G: R, _5 M6 M3 G
3 @, v% i  z& b# S- J# h回目录   上一节   下一节
积分
283
在线时间
637 小时

5089

金钱

449

回帖

283

威望

新人上路

Rank: 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21: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目录   上一节   下一节6 N. l6 m9 s9 F0 o, |( S- y5 Z3 R
  \. P6 A( h* G* {' V
第六节  中蜂的越冬期管理要点- N# [6 u9 h8 p, g/ s
# A2 D4 B# ^) C( T* X: Y% k
    中蜂越冬状态,与意蜂基本相似。但黄河及秦岭以北地区,中蜂每年冬蛰的日期比意蜂推迟20d左右。翌年开始活动的日期,也比意蜂提早20d左右。! \& A6 h1 z) R8 s5 @$ w: M( J( `1 ]

- T; j% j* f5 Z# l我国各地冬季的气温差别很大,中蜂在不同地区越冬的状态各不一样,因此饲养管理的方法也不同。下面按我国的4类地区,分别介绍中蜂越冬管理要点。# H! M- L% t# Z! K6 X4 D

2 A' o+ ]( W% ^6 b2 r5 D& t$ U$ |    一、南亚热带气候区+ R7 D( ]$ X1 O. ]

( B; C, m2 w0 `; J/ @    在广东、福建、广西等省的南部沿海地区,冬季气温常在10℃以上,外界有零星蜜粉源。这个时期虽然是冬季,但中蜂并不停止采集活动,蜂王也不停卵,故蜂群要按繁殖期进行管理。2 ^2 G1 b/ w8 {9 w
! U1 k( p( V, N7 [
    二、亚热带气候区: j) S% n6 }: k7 ~  k, `

1 t, @4 \4 N5 N$ q4 e* s( m9 k6 B    在粤北、闽北,以及湖南、江西、贵州、云南、四川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冬季气温波动在0~10℃之间,平均气温在5℃以上。在这种气候下,蜂群依然处于繁殖状态,没有出现冬蛰现象。但由于气温较低,工蜂外出采集常被冻死。若让蜂群大量繁殖,便会促使大量工蜂出外采集,从而增加冻死的威胁,引起群势迅速削弱。因此,这类地区应缩小蜂王的产卵量,减少群内的哺育工作,以减少工蜂外出采集。在管理上,宜适当进行箱内保温。
. D3 x. y8 N  R8 v
# i1 i, v' |3 z) ~    三、北亚热带气候区- O9 i3 W. L4 s
" t( Y, ~0 |2 q$ ]0 N4 f
    在长江流域及秦岭以南的广大山区, 1~2月份的气温可降到零度以下,日平均气温在0~5℃范围内。这些地区的蜂群,应放置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过冬,使蜂王处于停卵状态,一般不包装,或仅作内包装。这样,有利蜂群结团冬蛰。到春季繁殖时,再加外包装保温。+ Q8 d: D. e% f& D) }
4 {' F$ a, v6 }$ Z; }# ~* \- ^
    四、温带气候区
/ X0 n' u1 `! t- U/ j4 x
# B2 q$ w+ w4 Q7 D2 B    在秦岭、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冬季平均气温长期在零度以下,蜂群处于冬蛰状态。在这类地区,越冬前应培育1批幼龄蜂,并保证群内有充足的封盖蜜脾,冬季要做好箱内外的包装保温工作,缩小巢门,防止老鼠进入箱内为害。气温在-20℃以下的地区,蜂群应放入地窖越冬。5 A0 r- O9 [3 w8 C. J& L
! H$ R0 X( ?9 @1 f/ _3 b

7 G; z4 X7 `3 B, v  ^" V* ?! [0 @7 n

0 Y' W, K% r9 R! V6 N
! `" G+ _9 v" q0 \回目录   上一节   下一节
积分
283
在线时间
637 小时

5089

金钱

449

回帖

283

威望

新人上路

Rank: 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21: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目录   上一节   下一节" s  B# H, b; `2 X/ @; `

" q: I# Q- A8 _; }  B3 q第七节  中蜂强群饲养技术
3 I# B# F  {  A
% Q2 d) l+ h! r6 |( Y$ S* w8 G. ?( E    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个蜂种,它具有耐寒抗热,饲料消耗省和能利用零星蜜粉源等特点,尤其适应我国广大山区饲养。但由于中蜂饲养分蜂性强,蜂王产卵力又较低,难以维持强群饲养,无法进一步发挥中蜂的生产潜能和大幅度提高饲养中蜂的经济效益。" c, g6 J; c8 ?! g  k2 L

  e4 Z! s* }3 Q5 v    强群是养蜂夺取高产的根本保证,我国许多养蜂工作者对中蜂强群饲养作了大量的有益探讨,为推动中蜂强群饲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
5 D9 I! a& l2 m, y. E# |/ F
* b" x0 N& t$ q' S7 U    一、采用优质蜂王4 K- E* F, \, P. b  Z4 B

% D% n, J! ~' C4 v: i    采用优质蜂王,主要应考虑选用具优良种性和生产性能的中蜂蜂种、采用新蜂王和防止所用中蜂种退化等3个方面。
4 c* i6 K7 H5 u. }0 F
6 G" o7 c# C4 |9 p! R- P    采用优良特性的蜂王是中蜂强群饲养的保证,在中蜂饲养中应选用具有蜂王产卵力强、群势强大、分蜂性弱、高产、抗病力强(尤其是抗中囊病)等特性的蜂种。优良的蜂王可以通过蜂种生产部门获得,但必须注意的是,引进的蜂王应在使用地养蜂生产中能表现出其优良特性。当蜂场自己培育蜂王时,应注意选择蜂王产卵力强、分蜂性弱、能维持较大群势、高产和抗病力强(尤其是抗中囊病)的蜂群作母群和父群培育新王。
2 ?+ C& o9 {/ X' w! a# V/ f- O/ b1 E& a! q  M* A) @
    在饲养中蜂的生产实践中,中蜂蜂王一般在使用1年后其产卵力明显下降,导致蜂群群势下降、分蜂性提高,抗病力降低,生产能力下降。因此,在中蜂生产中,一般应1年换1次王,即在春季分蜂季节换王,年年采用新王。有条件的专业性中蜂场,应结合春、冬2个分蜂季节各换1次王,1年换王2次,以为中蜂常年维持强群生产打下基础。
# Q: h( n/ G: A- c# o* \
' g* @  Q" x! a8 `' l1 D! {# P    中蜂蜂种退化是中蜂难以维持强群的重要原因之一。迄今,中蜂场大都长期自行培育蜂王,蜂王近亲交配,导致蜂群生活力下降,不能维持其在野生状态下所能达到的群势。在中蜂强群饲养中应重视蜂种退化问题,要定期适当引进良种,或用引进种作为母本,用本场所饲养中蜂中生产性能良好的蜂群作父本培育蜂王,以避免近亲繁殖带来的弊病,防止蜂种退化。+ R& ^1 e5 v' R: U' G5 D

5 Y& a/ d( w' Z* n, r    二、采取双王群或继箱饲养0 s2 U# ^5 Y, s2 _9 f
" s9 S4 v; z2 \5 H- F4 M# X, O
    中蜂群势相对较小,单王群难以维持大群,改变中蜂传统单箱单群饲养的方式,常年饲养双王群是中蜂强群饲养的基本保证之一。目前较易于采用的措施是采取双王群饲养或继箱饲养。
, _) @/ r3 ]6 L  g1 z5 ^
- `% V0 D1 {% w6 A/ P) P" Z' j    中蜂双王群饲养,可以采用朗氏蜂箱十框箱[1]或朗氏十二框箱(宽度比朗氏十框箱大约80mm)。方法是采用框式隔王板替换闸板将箱内空间纵隔成2个室,每室养1群,巢门可开设在箱前向。流蜜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2块框式隔王板将2群的蜂王分别限制在侧壁向1~2框范围内产卵,箱内中央供贮蜜,或用囚王笼将1只王扣起来,用1块框式隔王板将另1只蜂王限制在侧向1~2框范围内产卵繁殖,箱内其他部分供贮蜜。) R& t/ H3 ]# f  I5 h$ \
* N$ k% @4 [# b7 N
    中蜂双王继箱饲养,可以采用中蜂十框标准箱,或FWF型中蜂箱。采用中蜂十框标准箱继箱饲养,方法是采用框式隔王板替换闸板将箱内空间纵隔成2个室,每室养1群,巢门均开设在箱前向。平时平箱饲养双王群,流蜜期可叠加浅继箱取蜜。
% A0 o% K/ c3 s2 d- w9 J- c# L
! ^% O! Z: ^, H  t. V5 z+ a1 w9 o3 t    采用FWF型中蜂箱双王继箱饲养,方法是用框式隔王板将箱内空间纵隔成2个室,每室各养1群,巢门均开设在箱前向。这种蜂箱其巢框(内围尺寸宽为300 mm,高为175 mm)大小只有朗氏框的1/2,每个箱体容纳12个巢框,当底箱满箱时,就要像意蜂上继箱那样,用继箱扩大蜂巢,将子脾调上继箱,并根据需要上、下调整巢脾,进行继箱饲养。流蜜期,用继箱取蜜,或同时也可采用2块框式隔王板将2群的蜂王分别限制在底箱侧向1~2框范围内产卵,底箱内中央也供贮蜜,或用囚王笼将1只王扣起来,用1块框式隔王板将另1只蜂王限制在底箱一侧1~2框范围内产卵繁殖,底箱内其他部分供贮蜜。8 J9 y% f& L  T0 D* ~; B

/ ^# S9 M( m  d* c    三、保持群内饲料充足
7 d, Q, a! w$ H- R0 E) l
1 P( v9 r( |/ w    饲料,包括蜂蜜(或糖浆)和花粉,是蜜蜂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蜂群只有在蜜粉充足的条件下得以维持强大群势。中蜂对饲料的反应极为敏感,一旦外界蜜粉缺乏,群内又无贮存,蜂王的产卵量锐减,甚至停产。这一情况在缺粉时更为突出。“有蜜才有蜂”深刻揭示了蜜、粉对于蜂群的重要性。因此,在中蜂强群饲养中,不但应保持群内常年有充足的贮蜜,而且在蜜蜂繁殖期当群内花粉不足时,应特别注意补给足量的花粉。做法是,在蜂群缺粉时采用饲料粉(等次较低的蜂花粉或蜂花粉加工中筛出的花粉末)制成花粉饼,置于框梁上饲喂。每次饲喂的量一般以蜂群能在2~3 d 食完为度。4 \& F$ Y+ N" d3 ?, [1 g( {

) S0 y6 }/ U" X% ~6 W, W) |    四、保持蜂群旺盛的繁殖力& G( ~$ [4 X5 m4 {2 u" \
! K: u  @( t1 K* H; M
    除了上述采用优质蜂王、采取有利中蜂维持强群的饲养方式和保持充足的饲料外,保持蜂群旺盛的繁殖力也是维持中蜂强群的关键措施之一。为保持蜂群的繁殖力旺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I) c/ U- R6 I% I# D6 U! k" }: ]% v9 y5 x, R( D; {$ m& s
    ⒈奖励饲喂% i, p: b$ ?) Q4 H9 A/ \
1 T  m4 p; P; K# O+ i
    繁殖期采用浓度约为30%~50%的糖奖,于每日傍晚,连续不断的对蜂群施以持久的奖励饲喂,可以有效地激励蜂群培育蜂子。9 m- N( v/ e% a1 {2 l. R

* F( C4 T$ z; C/ y7 v7 e! }9 @; m    ⒉采用新巢脾. k( v$ {: i8 b7 l: h
) n$ K3 ?4 W$ H# O/ F
    中蜂喜爱新脾厌旧脾,采用新巢脾,一方面巢脾的巢房房眼大,培育出来的工蜂体大而健壮,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巢虫的危害。“要想中蜂兴,1年2换新”深刻反映了采用新巢脾才能养好中蜂的重要性。因此,在中蜂强群的饲养中,应及时造新脾和采用新巢脾,淘汰旧巢脾,为蜂群保持旺盛的繁殖状态提供良好的巢房这一蜂巢生态环境。
. ^) V2 k3 m6 D- S0 _/ s1 `8 I
    ⒊适时扩大蜂巢
5 F0 R) Z$ k) \' b
8 o5 m" p8 G; q  _0 R+ c    要根据蜂群、蜜粉源和天气情况,适时加入空脾或巢础扩大蜂巢。扩大蜂巢时,能造脾的蜂群,应尽可能采用础框让蜂群造脾扩巢。一般地,在新造的脾产满卵后即可再插入础框造脾扩巢。在扩巢时要注意保持蜂群密集,一般以插入空脾或础框后蜂脾比例1∶0.8~1为度,早春相对较密集更有利蜂群保温。3 L; E" z/ n6 G/ L& D. x
8 W: ~5 K: C/ F
    ⒋加强蜂群保温1 ^" n- N" k- j% ~
! t- K  J0 T& `
    采用双群夹箱饲养可以使蜂群互相取暖,但除此以外,在早春繁殖期天气较冷,气温尚不稳定,为防止蜂群因冷空气侵袭紧缩蜂团导致蜂子受冻伤亡,这个时期还应采取其他措施对蜂群进行保温。简单的做法是,在箱内隔板外填充成束稻草至箱内1/2高度。5 s5 [: H" {  ?% I8 u: Z& u

# |( }# o! |3 x/ V4 U5 k+ D* U3 V    ⒌防止与解除分蜂热
9 i2 [9 g% ]: l5 |) J) Y) ~8 N* Y7 e
    中蜂好分蜂,是中蜂难于强群饲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蜂强群饲养中,除了采用优质蜂王、适时扩大蜂巢增加育子外,还可以采取以下行之有效的常规措施:. {" ~; O& u1 p7 D  g& ?4 f
( P+ w  K% x- Y' ]$ N
    ⑴采用新王,结合换王,在分蜂期采用个王台或新王换掉老王。, r: C6 J( g1 K% s, t* p

" w& E9 y, J5 g* S' Q! J8 J    ⑵在蜂群繁殖中期以后,要注意缓解箱内拥挤状况,对于继箱饲养的蜂群要及时提脾上继箱,对于非继箱饲养的双王群,可采取在底箱上加平面隔王板和空继箱的办法增加蜂巢空间,让多余的工蜂能在增加了的空间结团散热。# O# @) ~6 S) P# [

8 N4 m9 [, P/ ?) [' ?    ⑶在蜂群繁殖中后期,要每隔3~5 d 彻底检查蜂群毁除王台1次。
& h: s* a. q& I- S  [
; p9 l# M& k- g7 r9 J    此外,当采用FWF型中蜂箱继箱饲养中蜂时,可以通过生产蜂王浆来解除分蜂热。4 N% m9 d2 l2 y  r/ S

4 z. |7 {5 j4 a  a    五、综合防治病虫害
* ~3 F8 ~! k; a$ `- F! Z' R$ T( P# Z1 `: Q  {8 }
    综合防治病虫害是中蜂强群饲养的保证。目前,主要威胁中蜂强群饲养的病虫害有囊状幼虫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和巢虫。对于这些病虫害,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采用抗病蜂种、在饲养管理中保持蜂群密集,注意蜂群保温和巢内防湿排湿,以及在蜂群的饲料中加入适当的药物防病等。% m, @, o2 G: n6 U
+ P) h9 a( |" U& f
    防治中蜂欧洲幼虫腐臭病的药物常用的有青霉素(针剂)、土霉素和四环素等。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药物常用的有病毒灵。另外,青霉素(针剂)、土霉素和四环素这些抗菌素对病毒病虽不能直接起治疗作用,但用于治疗囊状幼虫病能起到促进蜜蜂清理病虫的作用。采用药物治疗幼虫病,药量通常按1个成年人每次用药量相当于20足框蜂每次的用药量。施药一般通过饲喂的方式进行,但青霉素(针剂)也可采取喷雾的方式施药治疗。& U/ C5 O6 B5 m; N/ {& @9 E

* g$ U$ C& W" Z8 W    对于中蜂囊状幼虫病的治疗当病情较严重时应采取扣王断子的措施,结合药物治疗,这样效果较好。
5 b% B5 s& k  V! G! B. E, `: Q
! c! I8 ?7 O! V: r+ K8 v/ z8 }    对于巢虫,通过保持蜂群密集相当重要。密集后的蜂群护脾能力提高,巢虫难于侵扰。此外,应尽可能采用新脾和经常清理箱底可以有效减少巢虫危害。6 B* H* [- A4 X2 y
2 U, j; @* p( O& P& i' ]
5 A0 V+ K5 Z  P
5 F) i; I2 a  E* k( _/ Y
回目录   上一节   下一节
积分
283
在线时间
637 小时

5089

金钱

449

回帖

283

威望

新人上路

Rank: 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21: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目录   上一节   下一节
1 M+ |7 x5 `; t8 p( w
, ^7 H$ F/ S& h; H) I" L第八节  中蜂人工育王与换王技术
) F% ]9 M+ s) m5 B: A
* m  m* [3 r# j9 ^/ M9 r  s    中蜂采取人工育王,能严格选择种蜂,创造适宜的环境和丰富的营养条件,按照计划要求的数量和时间,培育出成批的优良蜂王,以达到增殖蜂群和推广良种的目的。8 ~; a) m$ N- n2 X$ H; Y5 O
" |  G; ?  x- D$ t: h
    一、中蜂人工育王
. ^2 b) ^! U4 M7 K! t8 U7 z. k. b; ]) p1 o+ R- f- o' W$ J0 l4 N
    ⒈育王的条件% P6 S- h. P# o( z

; o* K5 c5 F$ y/ ~! R* U% n    中蜂进行人工育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 a6 m/ p" }* |4 S8 ~$ r% }( }( z5 T2 q* V- A9 z
    ⑴丰富的蜜粉源0 C  l- n4 D' c! W8 x( ^
; H: W/ W# G& i+ M. F" |+ b( ]
    育王要有丰富的蜜粉源条件。蜂群建造优良的王台,是在蜜粉源丰富的阶段。自蜂群繁殖最高峰算起,经过移虫、羽化、交尾、产卵,以至提用,不少于1个月。因此,应有连续40d左右的蜜粉源。
/ y! x4 A+ u. i& x- I! ^6 h4 R3 `
- u: F  M9 P/ X- l% e    ⑵温暖而稳定的气候6 l/ T" i: y0 `3 T2 A! q

  v/ J7 V) i3 o3 M8 d6 n    蜂王和雄蜂的发育、交尾,要有20℃以上稳定的气温条件。8 s& |3 ?: V2 s3 I

8 u/ i5 i  Y2 w' N2 j    ⑶大量适龄健壮的雄蜂5 B5 D% o) G. w" }6 @6 f( v6 _

* e( L/ \$ ]2 U* W9 p    雄蜂性成熟期,在10 d 以后;蜂王性成熟期,在3 d 以后,如从移虫育王算起,则在移虫16 d 以后。因此,应在移虫育王前第17 d 开始培育雄蜂,这样就可使得所培育蜂王的性成熟期与雄蜂的青春期相吻合。但是,当要使蜂王性成熟时有大量的雄蜂,还要将上述培育雄蜂时间提前7 d ,即在移虫育王前第24 d 开始培育雄蜂,或约在雄蜂开始出房时移虫育王。
5 E/ q4 M' N0 n& d4 m; O
+ t! a3 \% ?6 `& R& Y5 Z% f    ⑷强大的群势/ Y" ^0 h* n2 \( O/ H% S

! I& q* {& K) U    只有强大的群势,才能育出优良的蜂王。而强群必须是健康、无病,具备各期的蜜蜂,特别是大量6~8 d 的适龄哺育蜂。. W1 E" s$ ~9 `, g; p

: `% i2 k$ V0 o. h$ P& b( X    ⒉种用蜂群的选择& }- V  U1 j2 N  X) q0 P
$ f% E+ f' w# D: N/ T  [
    选择种用蜂群,包括种用母群合种用父群得选择。育王时,应选择分蜂性弱,能维持大群,种性优良的蜂群作为种用群,分别用它们来培育新蜂王和雄蜂。0 x$ t3 a" u9 [$ p: m) i

: U) B' z# Z) X$ R' d2 a& m    由于我国各地的中蜂,在形态与生物学性能上有所差别,因此难以提出一种统一的育种目标,而只能提出一种大概的种群选择标准,以便尽快地克服中蜂的不良性状。综合中蜂的各方面情况以及生产上的要求,大致提出以下几条:# W. }- i+ J) r  G+ M/ E. y3 o
- ~: H  a5 T) C4 x; r: E
    ⑴采蜜力强、高产
4 h% d; N3 {6 ?. f
( p5 J' \3 z# h" D) f    生产蜂蜜是饲养中蜂的主要目的之一,选用采集力强的高产蜂种是中蜂高产的保证。因此,要选择采蜜力强和高产的蜂群作为种用蜂群。) Z+ I. r6 K1 z3 f$ B

1 E6 W  q, ?+ c, Y- P    ⑵分蜂性弱、群势强: B/ S6 w; D1 y7 T8 l; M2 ]

( _% r$ b5 Y# ^* a, p1 K    选择不爱分蜂,能维持强群的蜂群作为种群。一般认为,华南各省能够维持7~8框蜂、长江流域能维持10~12框蜂、黄河流域和黄河以北地区能维持12~14框蜂的蜂群,如果没有其他特别的缺陷,便可留作种群。
: C# j* w# {( _) Q. k* j, q. A
/ {  y. J5 m: J7 B- |' l! I, w% h: c    ⑶抗囊状幼虫病的能力强; u! S7 f# r1 ~3 ]. O# n2 Z

" H& ^! }% P. V$ Y7 r1 \' Q5 U    在发病季节进行鉴定,选择群内没有发现病虫,或者病虫低于5‰的蜂群作为种群。
( g  F5 Z! m: h  r9 c* X0 P
) D1 W1 k( M& e1 j, g5 y8 O- M    ⑷吻长、体大
+ H# k# d* [; {2 V0 t0 t
; L) l& Y! M5 N, `( @    中蜂工蜂的吻总长,在江南各省要求超过5.30 mm、长江以北各省应选超过5.45 mm,巢房内径要求达到或大于5.00 mm。; o4 b" r0 V" i

( g: r+ r6 |" k, h* `, M/ l) J    ⑸迁飞性弱、性情温驯、护脾能力强
4 q/ k; D2 F& @  M
' z4 j& e8 T; b0 z7 M' h/ A    对于选留种用群,除了考察以上4个方面外,还应考察其亲代及祖代的表现,也就是进行系谱考察,从而选出亲代性能优良的蜂群,使种用蜂群具有比较稳定得遗传性。# @( j/ N! k7 @4 Q: b% j$ W

( d4 t/ O0 ?* I5 }% O    ⒊育王群的组织与管理要点
4 G$ s) Q, ]- o" H
- T0 ]$ @5 X! p5 D    育王时,宜选择具有分蜂热或自然交替倾向的强群作为育王群,这样的蜂群移虫接受率高,蜂王质量好。中蜂育王通常应采用有王群,而且是具有1年以上的老王群,群势宜在8框以上,且群内必须有大量6~8 d 的适龄泌浆蜂。5 U& b9 R  N# E1 y
7 D# t3 Z0 Y! Z6 j; m* a% _
    ⑴育王群的组织
  t, o1 |' B9 P9 P. r6 s4 s* {3 }6 F! @1 x4 \
    育王群通常宜在移虫前 1 d 组成。组织时,用框式隔王板将蜂王(剪翅)限制在箱内一侧2~3框区内产卵繁殖,另一无王区作为育王区。在育王区内,放2个有粉蜜的成熟封盖子脾和2个幼虫脾,幼虫脾居中。育王时,育王框插在育王区的2个幼虫之间。. A) v/ P( U; u7 n

4 `. t( t6 X+ Z' T    育王群群势不足时,应提前6~7 d 补进老熟的封盖子脾,以增强群势。育王群的蜂脾比例应保持在1∶0.8,当群内巢脾过多时应适当抽出卵虫脾,以密集蜂群和减少蜂群哺育幼虫的负担。, A0 |" `1 z( L% J$ U" X3 L: S

3 ^2 b' p2 R4 n; U    当采用无王群培育蜂王时,要在组织育王群时就应将蜂王移去或用囚王笼囚禁后置于箱内后部底板上。# \: ]* |3 `  ]- }' L* k
* k8 ]# P( U$ j0 ~6 x) N
    ⑵育王群的管理! G0 @# B/ M2 ?" |4 K
) B* a' C0 k& Y1 m: I+ u5 }
    ①每3 d 要彻底检查和毁除育王区王台1次;' A( k/ V  \& l6 r2 C$ g/ b& B
3 E* X2 Q# T, Q6 ?, z9 T1 [! h
    ②每3 d 要调整蜂巢1次,将繁殖区的卵虫脾调到育王区,将育王区的空脾和正在出房的封盖子脾调到繁殖区供蜂王产卵;
- F' m0 C: D) c3 L
9 {5 s$ @4 }. N2 y! m    ③组织育王群的当天开始至王台封盖,每晚应对育王群进行奖励饲喂;
5 `4 e; N3 _3 l4 x( p; h! R$ w' @: g( z" G
    ④育王框两侧的蜂路应缩小成单蜂路(5 mm);% j/ _3 @; i  S3 e, Q/ |
. d" u0 ?' {: d6 m! A; J. \
    ⑤无王群育王只能哺育蜂王1次,不能连续多次进行。培育1次蜂王后,应及时诱入王台换王或释放所囚蜂王。
! C1 U# i4 m4 ^" e4 P4 q% o# y9 j+ j2 s4 a
    ⒋移虫育王
+ \+ R8 Q- W! G2 p' K8 `& z- s# G- x; K: G) m5 f
    ⑴移虫育王用具
4 H$ K2 [: R6 v3 R! u2 N  ^
9 ~- b) g* f- T: y( X    蜂蜡台基、育王框、弹性移虫针。 $ h5 I- H5 U5 L* N

0 \- R6 J8 w! ^( L4 g( z    ⑵台基安装与修整
; f1 \9 o2 B  O) ]# z; ]* R$ H' w7 W& U
    在移虫当日,将蜂蜡台基按30 mm的间距,粘固在育王框的台基条上(最好每个台基下方垫1块小铁片,以便介绍王台时从育王框上取下王台)。每个台基条安装7~10个台基。
- a3 S& p8 ]) z5 x' ?
- P% m; |% R( b0 O& l    在移虫前2 h ,将安装好台基的育王框插入育王群的2幼虫脾之间,让蜜蜂清理和修整台基2 h ,然后取出移虫。
3 l6 I4 S# V& O/ r7 V" Z, C, u, \, T2 U6 X$ x2 k+ O# m. ]
    ⑶移虫
6 d  g9 Y( b- B/ J' f  H: x3 u* u0 c; }/ R; `7 w
    移虫的方法与产浆移虫相同,但育王移用的幼虫为选择的种用幼虫,且日龄在18~24 h 。虫移好后,保持育王框上王台口向下,插入育王群哺育。
6 S8 q8 B1 X% r8 m! B$ G! ?
- n3 M: v8 e+ h    当采用单式移虫时,移用的幼虫为选择的种用幼虫。( q. h+ ?; {: n, @: |4 s+ Z

$ C& E& x2 ?; E3 [1 O    当采用复式移虫时,第1次移的虫可略大(1~1.5 d ),第2次移虫移用的幼虫为选择的种用幼虫。
) |/ p1 x! S8 s+ z9 P8 [4 a/ v2 d. Z$ M7 \; u
    复式移虫时,于第1次移虫的次日,从育王群中提出育王框,将王台中的幼虫镊除后,立即进行第2次移虫。+ n% z+ n# |8 K% x

0 `" C1 W  V4 C    移入的种用幼虫在移虫后第12d就可出房,为了安全起见通常要在移种用幼虫后第10 d ,就要将所培育的王台介绍到交尾群。
/ V$ v" j7 g& ]/ f. Y/ }. k, j/ u9 m% M. m2 V6 t
    ⒌交尾群的组织
* B! Q# W/ _1 ?( H- U/ `) h4 r& V. M2 q, |5 C. I) V1 r$ i1 o6 Q
    ⑴采用代用交尾箱组织交尾群
3 k% p: w+ d' D) a( S! c. g6 W- l- W. H  R) g" D) ~% @& q  J# {
    ①代用交尾箱
1 l$ `$ L4 U) Y) l9 ^7 m
  v$ {3 Q$ D7 p: B" {7 b    中蜂的交尾箱通常采用普通蜂箱改装而成,即采用闸板将普通蜂箱的底箱纵向隔成2~4个互不相通的室,各室容纳1个交尾群,且巢门互向开设。: Y$ |" h2 y8 _8 A

! x; J* z" E9 x. ]$ j: n4 S2 s    ②交尾群组织5 \' S/ k5 I# h* g5 I
" t# q# G. I/ [) b' j4 f
    为了安全起见通常要在移种用幼虫后第10d,就要将所培育的王台介绍到交尾群。因此,应在移种用幼虫后第9 d (诱入王台前1 d )傍晚组织。方法是:每个室从同1个强群中抽取1~2个带蜜和工蜂的成熟蛹脾组成。组成的交尾群置于幽暗通风的处,关闭1个晚上,给以18~20h的无王期。次日早晨,把交尾群排在场地宽敞,午后有日照的地方,打开巢门时又立即用纸团轻轻塞住,让蜜蜂咬穿纸团出巢,以促使蜜蜂重新认巢,减少蜜蜂返回原巢。待中午开箱检查,并毁除王台,然后诱入所培育的成熟王台。如发现蜜蜂返回原巢较多,可通过紧脾和补充幼年蜂解决。2 J9 w/ y; R& x! \) c% ~, T
9 Z! N' a; ]3 v  J
    ⑵利用原群组织交尾群; h0 g7 s6 M8 ]' z) H4 n! f
! B5 L! V) j- U
    ①原群直接组织交尾群! c& S1 J0 c$ Z* K- n

0 Q6 q. P0 x3 p, v, I" `1 i& f    在诱入王台的前1 d ,将原群蜂王杀死,或关在囚王笼中置于箱内后部底板上,待新王交尾成功产卵后处死。
0 @( U4 E3 ^( U4 a- F' i3 s, L3 @: _. v2 V& J
    ②原群隔小区组织交尾群/ ~/ ]& a( f1 Z; @6 |, B, |
! _; v7 Q1 ?5 @2 _
    在诱入王台的前10 d 左右,在原群蜂箱的侧壁开设1个小巢门,让蜜蜂自由出入。在诱入王台的前1d,用闸板具侧巢门的一侧隔出1~2框小区,作为“交尾箱”。小区内调入1~2个带蜜和工蜂的成熟蛹脾组成交尾群,于次日检查交尾群,毁除王台,并诱入所培育的王台。3 j) Y* Q* u/ o! p

; Q# v3 j! G& c$ L- R, O    ⒍王台诱入  \# q2 M  S8 l6 G0 E8 w

; K2 {6 u5 Z# `* u6 f4 e* I! q1 k    在移种用幼虫后第10d,就要将所培育的王台介绍到交尾群。方法是:提出交尾群巢脾,用食指在巢脾中上部空处轻轻压出1个凹坑,然后保持王台自然方位将王台基部轻按牢在凹坑处,让王台的前端凸出脾面即成。然后,将巢脾插回原位,并保持凸出的王台前端与相邻巢脾的脾面或箱壁保持1个单蜂路(5mm)距离。
" c3 e$ _. o0 m$ N! A5 a6 a1 Y8 J( w* H
    诱入王台时应注意:
- ^5 ~3 e4 O9 A# o! z6 p" L- ~) |
% f" |/ A8 s' _, T/ T    ①提取育王框时不得抖动,以免损伤王台中的蜂王;6 c: W( T1 \0 O: @- k' B- H

$ v; t0 p& P# l1 h    ②在提取王台、处理王台和诱入王台时应小心避免过大震动;
& x$ D# Y8 k: _2 S; @0 A6 \8 y; J/ O' Q. Z, G" W
    ③王台提取过程应尽可能保持王台自然方位;
; `$ c0 E& N, z; d. v7 t+ y/ S6 w/ j$ l' x5 `
    ④为保护王台部受蜜蜂破坏,可采用王台保护圈诱入王台,或用锡箔纸包住王台(王台前端露出)然后诱入。
4 a! K6 Q9 o8 B, m( Q1 T% m- E# K' h' A# ~% V8 a
    ⒎交尾群管理要点- S9 ]$ ~- O8 V( V) F
2 m5 _% ^: }$ a' O$ |7 [9 F. g1 T4 M
    ①排列分散,尽可能利用地形地势,以便处女王和工蜂认巢;
# V! o9 a8 z1 a: t0 ?/ y9 R# W% ^# P& _  ?6 A) r
    ②保持群内饲料充足;, B, r0 l% X( \8 s

, I8 a, g  R0 {    ③交尾群检查一般在蜜蜂出巢前或归巢后检查,避免在蜂王婚飞时间开箱;4 h- Y, B- H7 L; J/ G% b1 L* t2 h! b

' h. t  j$ `5 y5 h% g    ④检查内容包括蜂王是否存在、蜂王是否交尾、蜂王是否产卵、贮蜜情况、蜂数情况等,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9 @, Z+ s& z, \' f1 i7 R

9 Y- m9 a1 v3 d    ⑤检查交尾群时,要轻稳,避免惊扰处女王,防止处女王受惊起飞;
' e" V% L" C; X$ B
' G  U/ A& h7 t* X8 d5 s    ⑥尽可能缩小巢门,缩短检查时间,防止盗蜂;5 {1 V4 a: T8 r  v+ Q! f
. t: i! g! L, J( a9 y1 H
    ⑦检查多室交尾箱群时应用覆布盖住同箱其它交尾群,避免同箱处女王误入它群造成损失和避免惊扰同箱其它交尾群;1 O9 y" \( n  ~/ p" R; Z) [1 w7 J

! V3 f2 A- O8 `8 l9 V- K) i- w4 F    ⑧适当采取奖励饲喂,促进蜂王交尾。
. `, b, o8 t$ t3 {! @9 v5 ]5 f" k/ h1 z& K, h, a' z; ^$ v
    ⒏中蜂控制交尾
$ J8 X* `9 t: R1 ]% c9 \2 i5 a
5 R2 W, m7 J6 ]% s* r: T    在蜜蜂人工育王中,常常采用空间隔离、时间隔离和生殖隔离等措施来实现预定的良种组配目的。( o2 z* L2 z7 A; e2 B  v/ S0 I

: q, X) U, K$ g/ w, U! w    空间隔离根据处女王婚飞的范围设确定交尾场远离其它蜂场的距离,使得所培育处女王只能与所培育雄蜂交配。据观察,蜂王婚飞的半径平原可达18.5km,山区可达5km,所以设在平原的交尾场与其它蜂场的距离应在36km以上,而设在山区的交尾场与其它蜂场的距离应在10km以上。
- b) f2 Q8 ^# _  b& l
2 K8 X& L2 ?. a5 ]3 Q    时间隔离在其它蜂场的蜂群未出现雄蜂的季节,提前培育种用蜂王和雄蜂达到控制交配目的。通过合并蜂群组织育王群和雄蜂培育群,提前培育蜂王和种用雄蜂,并在其它蜂场雄蜂未出现前完成所培育蜂王的交配。- A2 d$ P& f7 O; F0 Q0 R

% E5 Z) a  P# k9 h    生殖隔离中蜂与西方蜜蜂时2个不同的蜂种,在自然界不发生杂交。因此,可将中蜂的交尾场设置在只饲养西方蜜蜂的地区。  W# {  R! C$ R6 N+ j

. a* ?- {" V' k    二、中蜂换王: y! C; j9 n3 n0 n
  t. ~$ G9 U+ k' l
    ⒈换王时期" p/ o1 r% Z0 @
$ E! m- J& e, {9 h: X6 q# x. _
    ⑴常规换王3 l* {1 y6 L6 Z+ _3 `) r' h
' s3 a. C( V7 u) D6 ]
    1年换1次王:春季3~4月份! y8 Y' P" F5 E* z( q5 |* o6 a
$ t" ?1 r9 R) q
    1年换2次王:春季3~4月份1次,秋季10~11月份1次2 w' o+ z- X) A" k" f

" L$ C. `7 x' }% l    ⑵结合蜂群断子治病换王! [; r3 ?: M1 T3 P

2 J6 Q* h0 u: J  d% L$ {    中蜂囊状幼虫病高峰期,用王台换王,使得蜂群有20d的断子期,阻断寄主,有利治病。+ b6 k1 N  G$ X6 ~0 g  C+ A

/ s& Z" L' ]6 I* f  s    ⑶结合采蜜期新王采蜜换王6 v* w- e! ^, }  w: I

( w* k$ @) Z. P( V    在流蜜期前15d,将原群蜂王除去或囚禁,诱入王台换王。采蜜期到来时,新王刚好产下一些子,从而激励蜂群采蜜,可活较高产蜜量。7 u! Q! y" G+ i6 V
$ y; X. ^. ?. N. z& e& }
    ⒉换王方法8 Y8 j6 m2 k7 s: j& k, G
8 F8 t$ j) I. [. y  ]- n' }& b" N
    ⑴利用蜂王换王:
0 j6 _- W5 m2 ~& ^
4 U; s/ v1 e% |  u    在给蜂群更换老劣蜂王,或给新分群和失王群补充蜂王时,都必须诱人蜂王。诱入蜂王时的气候、蜜源、群势以及蜂王的行为和生理状态等的因素,对诱入蜂王的成功与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蜂群若失王不久,尚未改造王台.或工蜂没有出现产卵之前,诱入蜂王较容易成功;外界蜜源丰富或没有发生盗蜂的情况下,诱人蜂王容易成功;给弱群或在夜间诱入蜂王容易成功;蜂王安静稳重或操作轻稳,诱入蜂王容易成功;外界气温较低或巢内饲料充足时,诱入蜂王容易成功。2 L/ W* R- D8 k0 Q

% |- k& x, V9 d3 g4 \    在诱入蜂王之前,应对蜂群进行详细检查,将王台全部毁掉,需要更换的老劣蜂王应在前1d提走。诱入蜂王时,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4 |1 _5 [: c% Q- I+ P4 B. H' B# B3 }, k: @0 [
    ①直接诱入法8 B3 s* [8 L1 A8 P; {) z

- I" H6 i5 ^1 D, T+ e0 \) q    方法一:大流蜜期间,于傍晚先向无王群喷些蜜水或糖水,然后手沾蜂蜜,轻轻捉住蜂王胸部或翅膀,从将蜂王直接放在框梁上,让蜂王自行爬入蜂团。
$ K: R8 [% g. q* B, z6 [; @' V# K
% S# s, a6 s' B4 M    方法二:在黄昏或夜间,将无王群的蜜蜂逐脾抖人蜂箱,并喷较多的蜜水,趁工蜂混乱时将蜂王从巢门口放入,随工蜂爬入蜂箱。
0 _0 D5 }. h* t! f8 d4 j* \5 a9 @  b* t; _: Q
    方法三:于傍晚将蜂王连同1个带蜂子脾,直接放在无王群的隔板外50~100 mm的处,并喷些糖水。次日将提到隔板内合为1群。6 p) N' [% q2 _$ P7 g
2 p4 M. I) p" E: u5 b' D
    ②间接诱入法
! Y& x" k) I6 s
% B2 g+ W. k) w% k7 b2 W    用铁纱扣王笼将蜂王扣在无王群的蜜脾上。 1~2 d 后检查接受情况,若发现纱笼外面工蜂不多,且通过纱笼饲喂蜂王,表明蜂群已接受蜂王,此时可以轻轻打开纱笼放出蜂王。
* k! D8 \9 q3 s
* l. h" P& D9 o- i- {) p    ⑵利用王台换王# r3 s& y: r( {- _. Z3 M

) q2 G9 O, V, i( S/ c    ①利用自然王台换王当蜂群出现分蜂王台时,注意选留1个较大王台,其余王台毁除,并将原群蜂王剪翅,防止自然分蜂。
. S5 Z' P, R4 I4 g6 L* g1 q+ k8 z
    ②利用中蜂母女交替的习性换王人为剪去蜂王的翅或上颚、中足的跗节,使蜂王致残,然后诱入1个成熟王台换王。2 k3 _# S# r! a% }

7 f" E" o0 N  X( U / _) Y7 s- J- {, J4 ?& ?4 M

5 N: U& T3 l9 V$ `9 P4 {/ r0 H回目录   上一节   下一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中蜂网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5-2-4 22:02 , Processed in 0.201525 second(s), 24 queries .

备案号:鲁ICP备2023002647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