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7033
在线时间3079 小时
居住地江西省 上饶市 信州区
嘉宾
 
积分7033
在线时间3079 小时
居住地江西省 上饶市 信州区
嘉宾
 
|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华蜜蜂活框饲养技术规范6 ] U: e" W, t g% ?( r: i* r' c6 @ f) f
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7 {4 ^8 K" y8 i3 n6 f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活框饲养管理。
4 D7 i3 [: S: s0 j# U! h 二、 名词术语
7 n% t' a7 q% @* z2 A 2.1 蜂群:由一只蜂王,1000只以上工蜂,少数雄蜂组成的能独立生活的群体。/ J2 i# b+ r+ |0 p. f, l1 k
2.2 蜂巢:蜂群繁衍生息,贮存饲料的场所。由一个或多个与地面垂直,并列的巢脾构成。2.3 群势:衡量蜂群强弱的名称,通常以框蜂和公斤蜂重计算。
- [9 ]* k1 x' X( E 2.4 巢脾:两面具六角形巢房的蜡板,是构成蜂巢的基本单位。- Z/ f/ K, E" J3 Y
2.5 子脾:巢房内以卵、幼虫、封盖蛹为主称子脾。以卵、幼虫为主叫卵虫脾。以封盖蛹为主叫封盖子脾。.蜜蜂.中蜂养
7 l9 z+ a. r0 K* ^! X" R ]& { 2.6 粉、蜜脾:巢房内以花粉、蜂蜜为主的巢脾。7 E1 C1 y! d" O
2.7 赘脾:在巢框的上梁、侧梁上营造的小块新巢脾。6 w7 m( E: X# M7 o, w0 J
2.8 土法饲养:巢脾一端固定在附作物上,全部是工蜂建造的自然巢脾,不能随意检查和管理的饲养方法。
, P6 b q- A& J; i% ?$ e 2.9 活框饲养:巢脾固定在活动巢框内,能在箱内随意移动,采用人工巢础造脾,可以随时检查和管理的饲养方法。
0 u2 U2 _& }' y M6 Z 2.10 繁殖期:蜂群以繁殖蜂儿为主, 群势不断扩大引起自然分蜂的时期。% B% H' @$ Y% o$ A3 s, N, b
2.11 流蜜期:外界有一种主要蜜源植物开花,蜂群能生产大量蜂蜜的时期。3 Z' g7 h M4 s0 F4 j
2.12 分蜂热:蜂群内部产生自然王台,工蜂出勤减少,蜂王产卵急剧下降时称发生分蜂热。.
+ l! [5 e7 U0 i7 h7 y 2.13 交尾群:供处女王交尾使用的小群。( P+ e& \# d, M; p$ Z
2.14 蜜粉源: 能提供蜂群繁殖需要的花粉和花蜜的显花植物开花期总称。提供花粉为主的开花植物称粉源。提供花蜜的开花植物称蜜源。
, n: ?5 O' U. Y' ^ @. T* G 三、中蜂场基本操作技术
) g$ b' ?, t( h2 z 3.1 中蜂蜂箱的排列。。应根据地形、地物分散排列,各群的巢门方向尽量错开。中
1 e5 d* w' E; Z4 b( i1 o z4 Y' T 3.1.1 山区利用斜坡置放蜂群,以高、低不同错开各箱巢门。
) K! ~: j, k/ J' \ 3.1.2 转地放养的蜂群,应以3~4群为一组排列,组距4m左右。但两箱相靠时,其巢门应错开45°以上。
' t* R7 O! `2 {0 I 3.1.3 每个蜂箱,用短木桩支起,使其离地面约30cm。8 y2 O9 R% ^. U' W7 m" D
3.2 蜂群的移动。论坛蜂群安置好后不能随意移动。如需要变动位置时,只能以每日0.5m距离逐渐移动,而且巢门方向不能改变。
/ C$ ^' X5 X5 y4 m% z; K, W 3.3 蜂群的检查。为了摸清蜂群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应通过全面检查、局部检查、箱外观察等方法对蜂群进行了解。) Z( l. Y3 w3 r2 X: V
3.3.1 全面检查。一般在越冬前、大流蜜期前后和转地放养后进行。全面检查须选择晴暖无风的天气(气温15~25℃),养蜂人员衣着整洁,无异味。动作要稳、准、轻、快。
8 F, e+ _1 n: B7 k# J6 R$ y 3.3.2 局部检查。对蜂群不定期,进行针对性抽查,了解蜂王是否健全,蜂内是否产生分蜂热,有无病虫害,贮备蜂蜜和花粉的多少等。以便实行正确的管理措施。* o6 ^: J4 t, W5 L+ c
3.3.3 箱外观察。( v% C! ?* ^! f& m
外界无粉蜜或天气恶劣,不能局部检查时,可通过箱外观察工蜂采集情况进行估计;若工蜂采粉正常,外勤蜂活动积极即内部正常。0 ?* M/ R: M2 S: }
3.3.4 检查蜂群。检查蜂群时,应进行巢脾的布置。中央是虫卵脾、外周是蛹脾和蜜粉脾。繁殖期加入空脾应置放在子脾之间。
; J* R; |/ p4 L. O2 @" t4 Y 3.3.5 蜂与巢脾的配比关系。早春和晚秋蜂多于脾,春夏繁殖期、流蜜期蜂脾相称或脾略多于蜂。6 d, N G4 w& r, a0 w
3.4 蜂群的合并。失王群或弱群合并成强群,促使其正常发展和采集。1 i! u3 i/ y9 E
3.4.1 直接合并:外界蜜粉源丰富或流蜜期,把弱小蜂群(除掉蜂王)或无王群连蜂带脾直接提入合并。
) F0 U3 ]% t" q' Y# p8 T2 y* U- h. h 3.4.2 间接合并:外界蜜粉源条件差,早春或晚秋应采用间接合并。晚上把无王群提入有王群内中间用铁纱隔板或有小孔的报纸与有王群隔开,24h后,两群气味混同,便撤出铁纱或报纸。调整巢脾组成一群。. Q# W2 F- u- A0 P' x; c% o
3.5 蜂王的诱入% R! h9 N; Z4 e1 X- m6 j' l
蜂群失王,更换老劣王和人工分蜂,都需要给蜂群诱入蜂王。
: F# g5 [( X8 R- ?/ e; ^9 \, n 3.5.1 间接诱入:把蜂王提入诱入器中,扣在被介绍蜂群的子脾边角(须前一天把原群蜂王除掉),1~2天后工蜂不再紧围诱入器时,可将蜂王放出,取出诱入器。
; R2 B1 ]$ Q9 O5 c; T; n 3.5.2 直接诱入:流蜜期当采集蜂大量外出时,将接受蜂王的蜂群内的王台除净。把蜂王直接放入巢门或巢脾一角,如1h内不围王,则诱入成功。若蜂王被围,应采取解救措施。
6 V r" V' {" v1 G 3.5.3 被围蜂王的解救措施:把被围蜂王的蜂球投入盛水碗中,将蜂王救出,轻放在巢脾的框梁上,让它慢慢爬进巢脾。或改用间接诱入。; h1 }/ M5 }" g7 N. ^
3.6 人工分蜂:从一群或几群中,抽出部分工蜂、子脾和蜜粉脾,诱入一只新蜂王或成熟王台组成新蜂群为人工分蜂。
7 t6 v# M3 w" v) { 3.6.1 单群分蜂:把一群的工蜂、子脾、蜜粉脾分为两群,新蜂群中诱入新王,两群同箱饲养,巢门方向不一。
3 {, t3 c& P8 ]& n: {. m 3.6.2 混合分蜂:从几群发生分蜂热的蜂群,提出封盖子脾和工蜂诱入新王组成新群。
& L9 b3 w1 O: i3 U) K" a 3.7 自然分蜂和飞逃的控制和蜂团的收捕
+ k3 ]' q! p, c) D3 e9 k 采用人工分蜂,换新王,互换外勤蜂或子脾等能有效控制蜂群发生的分蜂热。针对引起蜂群飞逃的各种不良因素,及时改善能避免发生飞逃。蜂群飞出结团后,用收蜂笼及时收回。5 k$ [. j3 K. d4 y3 C' N E! g
3.7.1 流蜜期若采集群发生分蜂热,应与繁殖群互换外勤蜂和子脾以清除分蜂热。
/ g4 W9 ]! J$ j/ @ 3.7.2 及时消除蜂群内的病虫害、防范盗蜂、避免药物刺激和高温曝晒、补充蜜粉饲料可以防止蜂群飞逃。+ S/ x- \; P& m- L4 J% `& d
3.7.3 蜂群飞出结团后,立刻收捕,同时检查飞逃原因;若自然分蜂,应清除群内王台,或另组新群。若飞逃,应清除群内不良因素后,再把蜂团抖入,晚上进行奖励饲喂。 q( q7 \& T/ Q4 i; o: L1 m5 J
3.8 工蜂卵的识别和处理: b W* _7 ] b+ J6 F( L
失王7天以上,即发生工蜂产卵现象。工蜂产的卵分散。常数粒一房。应立刻诱入成熟王台或产卵王。若诱入蜂王困难,可把原群从原位移开1~2m。原位放一框有王和蜂的子脾。把原群内全部巢脾提出,关闭巢门。次日让工蜂自动飞回原址投巢,再加脾调整。
) {- ^: ]4 A- [( I 3.9 盗蜂的识别和处理
/ }, V5 b; ]% i 当外界蜜粉源缺乏时,在正常蜂群的蜂箱周围出现杂乱飞翔的它群工蜂,巢门发生工蜂互相咬杀,即发生盗蜂。处理方法如下:
9 g/ c; |9 p$ X a. 零星盗蜂:缩小被盗蜂群的巢门,或在巢门置放杂草使盗蜂不易侵入。8 `1 F7 x" ]0 \
b. 大股盗蜂:迅速关闭被盗群巢门,喷烟驱除盗蜂。 傍晚开巢门放回盗蜂、把被盗群搬走,原位放空箱。4 Q# \6 w& y$ @" |/ c$ u
c. 互相起盗:把全场蜂群的原巢门关闭,另开圆孔巢门。如仍不见效,应立即迁场。
* j$ [: t6 u( U% Z0 X: r 3.10 饲喂
# Z c% K; A5 d* ] 外界蜜粉源不足或中断时,或者为了加速蜂群的繁殖。需要进行人工饲喂。( I0 O( u+ x9 H! x1 V# q" f4 ~. D
3.10.1 蜜粉源缺乏期:越冬前或早春繁殖时蜂群缺蜜,应用白糖或蜂蜜混合5%~10%的水,文火化开,冷却后用饲喂器饲喂,1~2天喂足。, \2 v7 F7 I! q8 @
3.10.2 春、秋繁殖期,用白糖或蜂蜜加水配成1∶1糖浆,每日饲喂约 200mL,连续作奖励饲喂。
5 U P1 K! K/ r3 t# c* t0 E& r 3.10.3 外界缺乏花粉,而蜂群内没有贮存花粉时,应饲喂天然花粉或者用黄豆粉、干酵母粉、奶粉、蜂蜜按3:1:1:1的比例配成的蛋白质饲料。: x. D) Q+ k7 v- i
3.10.4 蜂场上提供0.5%食盐水供蜂群采用。
. b0 ?) r: ?* q( Q& f 3.11 蜂群的保温
9 v6 Z* j m. N8 W! v 3.11.1 蜂群内包装:在早春、秋季和越冬期为使蜂群不受损失,必须人工保温。在巢内隔板外加保温框或塞入碎棉、稻草等物,付盖上加保温垫。' s) L9 f3 h( S3 _. L, z/ j5 H% ~' q
3.11.2 蜂群外包装:蜂群下铺稻草,箱上盖稻草帘和防雪用品。蜂群紧靠,两箱间的缝隙用碎草塞紧。
8 n" @% ~0 ?- e4 F2 |# g2 s6 c7 t 3.12造脾和巢脾的保存# i; ?$ {9 w2 @+ E. t; T) v
繁殖期需要扩大蜂巢时应安装巢础供蜂群造脾。蜂群需要缩小蜂巢时应提出多余巢脾进行保存和处理。
. N/ s+ a0 S3 {7 [1 g* Z, u 3.12.1 安装巢础:在巢框上穿上三道23~24号铅丝,然后把巢框连同巢础平放在埋线板上,用埋线器把铅丝嵌入巢础。
6 G( E) `5 @- F/ K5 b 3.12.2 外界有较丰富的蜜粉源,气温在20℃以上,蜂巢内出现白色蜡鳞和赘脾时,把装好的巢础,在傍晚插在蜜脾与子脾之间,待造成半巢房时,换到卵虫脾之间让工蜂继续修脾并供蜂王产卵。
; `( A6 Z4 z: M0 F 3.12.3 巢脾的保存
# ]5 W! i K. `9 q0 G0 S 从蜂群内提出的多余巢脾,集中存放在空箱内,然后把箱缝及纱窗糊严,暂时留出巢门以供用瓦片上放硫磺点燃放入箱内,然后关闭巢门进行熏杀。半个月后再熏杀一次,然后封闭巢门,放阴凉干燥处保存待用。% ]7 @2 `& L; A. w: y- { e" D
3.12.4 旧脾、坏脾、病脾收集起来进行化蜡,零星蜡屑放入日光晒蜡器内或挤成蜡团留作化蜡时使用。. y, H' Q! k8 Y8 I' |
四、 繁殖期管理+ @4 T& @5 I/ o+ P# W' [* Q& ^5 r
4.1 蜂群以繁殖蜂儿为主要活动时称繁殖期- H, ?: ~2 S7 _8 U4 I
一般分春夏季和秋季繁殖期。这个时期主要管理措施:注意保温,供应足够饲料。及时扩大蜂巢,人工育王、人工分蜂、双王同箱饲养、防治病虫害等。
. t3 s, k, C1 i y% z& O, l% x5 W 4.2 人工育王:利用人工台基在蜂群中培育优质蜂王。$ P5 H6 O# R7 T, D; o
育王框、蜡碗棒、移虫针是人工育王的主要用具。
: k) H% ~0 F5 n 4.2.1.1 弹力移虫针或用鹅毛管自作的移虫针。
3 D8 T% D0 `& n4 l% | 4.2.1.2 蜡碗棒由硬木质制作,下端面为直径7~8mm的半球。
+ y& D* a6 c0 h8 j# m8 D 4.2.1.3 育王框采用内径宽200~250mm,高200~220mm窄式育王框。0 a; Q6 j1 G4 a% j; P5 v
4.2.2 选择与育王群没有血缘关系或外地引进的良种,在人工育王前20天培育雄蜂。
: ?+ _5 s: X* A) ~ 4.2.3 育王群与母群的选择:以能维持大群,南方5框以上,北方7框以上。蜂王产卵力强,抗病能力强、性情温顺为主,育王群与母群应同一血统。( g9 _' o6 [' |; ~- k4 z. \( p' K
4.2.4 育王群的组织:用隔王板把全群分为育王区和繁殖区。蜂王留在繁殖区内,育王区内放蜜粉脾和幼虫脾,育王区占原巢门的2/3。或者把育王群的蜂王暂时提出,待王台被接受后再放回。
, J7 q. t! A+ q; ^3 H 4.2.4.1 育王框上安放直径8mm、深11mm的人工台基,台与台距离9~10mm,每框移入24h内的幼虫15~20条。移虫后立刻提入育王区
$ C2 R% J; ^3 X3 _$ n 4.2.4.2 次日,再提出育王框,取出台基内的幼虫,再从母群中移入18~ 24h的幼虫,培育成蜂王。, y# E* [/ E9 f1 B) M& o0 X- Z5 {
4.2.5 组织交尾群:复式移虫后10天,从强群中提出1~2框粉蜜多的封盖子脾,带蜂放入一只优质王台(注意不要挤压、倒置)组成交尾群。
- X# u$ @, ?5 w/ L! k3 n 4.2.5.1 王台应粗壮,蜂王出房后王台底有剩余王浆,蜂王体格健壮,颜色鲜明。
D5 V/ ]; X* Q 4.2.5.2 蜂王交尾丢失后,再放入一个成熟王台,若两次交尾都丢失,此交尾群应合并。/ i+ x0 U3 ]2 k5 \ Q$ H
4.3 双王同箱饲养
" k3 f5 f0 x4 A8 o& k- B 以克服群势小、保温差的缺点,一般采用人工分蜂组成,以母女同箱或姊妹同箱饲养为宜。
3 m& [% |* X6 z4 m/ I6 B6 e- o" J1 b 4.3.1 早春原群发展到4~5框蜂时,在箱中间加隔离板,从原群中提出一框封盖子脾,一框蜜粉脾及一框幼蜂放在隔离板一侧,开侧巢门诱入成熟王台、新蜂王交尾成功后形成新群同老群同箱饲养。两个弱群也应同箱饲养。
& S# l' m! r) h: A# T 4.3.2 若工蜂偏集一群时,应调整群势,改变巢门方向) r' n1 h# K2 @ g% v8 z
4.3.3 夏季:流蜜期或平均气温在25℃以上时,一般不宜双王同箱饲养。: B/ Q# L2 Q) | [' C; y( ?: h
4.3.4 当群势发展到5个巢脾时应改为单群饲养。" S8 w9 E5 I1 G1 U" |
4.4 及时加础造脾,扩大蜂巢,并用新脾更换老脾。/ B% X0 P1 }2 A$ z
4.5 注意预防囊状幼虫病及欧洲腐臭病。秋季特别注意防治巢虫及胡蜂的危害。
& x; v& O; ]$ L( a, \ x Z 五、 生产花粉
; E2 S$ g8 N7 A, \* F3 @ 5.1 外界有丰富的蜜粉源,蜂群内有两框以上卵,幼虫脾,群势在四框以上,便可以生产花粉。早春繁殖期不宜生产花粉: m) n8 L' `6 g; _
5.2 采用封闭型巢门脱粉器收集花粉。脱粉板上有2~4排圆孔,其直径4.2~4.5mm。板长360mm,宽105mm。脱粉板下为封闭式的花粉收集盒。
9 F) t* k! }* j 5.2.1 将脱粉器安置在巢门前,同一排列的蜂群应同时安脱粉器! m9 [7 B9 ?+ m P$ U
5.2.2 天气炎热时,强群应去掉脱粉器,避免闷死蜜蜂。外界施放农药时,停止脱粉,采蜜群不能脱粉。 O' O% [3 U- t
5.2.3 每隔2~3天必须将收集盒中的花粉收集贮存。2 ~3 X+ t$ o. F' o5 g
5.3 刚收集的花粉必须干燥至含水8%以下才能贮存,否则会引起发酵或受真菌、细菌污染。1 ?; R* D0 _7 C) ?: I. {
5.3.1 远红外花粉干燥箱干燥法:将新鲜花粉置于多层的花粉盘中,密闭后在45℃条件下干燥6h,花粉中水分可降至8%以下。冷却后,装入密闭的容器或双层塑料袋中。
2 D3 S! O& ^7 N: U! Y 5.3.2 硅胶干燥方法:用“变色硅胶”(吸湿率>31%,含水量4%,蓝色吸水后变红色)按15∶1(花粉:硅胶)称出硅胶,用4~5层纱布包好,置于密闭容器的花粉中,盖严,约24~48h,硅胶变为红色取出,在150℃下烘烤,失水变蓝后,可再用。% D) n3 V8 `$ W3 G a6 n4 G
六、流蜜期的管理
8 v, V; ?& X0 r5 r9 x& l/ t' C 6.1 当大宗蜜源植物开花如:油菜、枣、乌桕、野桂花、八叶五茄、野坝子(香薷)等工蜂大量出外采集花蜜,并大量生产蜂蜜时为流蜜期。/ a$ ]9 y* K# T- r
6.2 采蜜群一般在6框以上,以新王为宜,春、夏二季应及时控制分蜂热,秋末采蜜注意蜂群保温。 r0 F5 q8 [0 ~8 @( X# S% L+ C+ O
6.2.1 早春油菜,秋末冬初的野桂花、八叶五茄流蜜期宜使用主副群、双王群取蜜。! d, A% v! H3 G- L# d' b, k
6.2.2 阴雨天多时,应及时控制分蜂热。: ^8 P+ D v& S* |' _( ~
6.2.3 采蜜群中可借用意蜂空脾贮蜜。
4 ~) a5 y# U3 l! V$ }) u! V E( { 6.3 子脾上周贮蜜区大部分封盖或空脾、边脾的蜂蜜大部分已封盖时,才能取蜜。2 M* I% Z2 Q- s* {1 \
6.3.1 取蜜具体步骤:抖蜂→割蜜盖→放入摇蜜机摇动1~2min→取出空脾→放回原群。
! J/ w( v% }: ~; N 6.3.2 群势8框以上,可用浅继箱取蜜。
) f" W( W3 X' F0 j, a 6.3.3 蜜源不集中,但延续时间长的流蜜期,应采用多次抽取。而且在室内摇蜜。
+ K! W5 e& C c: r: \/ ^% a6 s6 Y 6.4 取蜜工具:摇蜜机、蜜桶、割蜜刀、蜂扫、面网。
6 T8 z. s! K0 n" t' x3 G& t: k0 e 6.4.1 使用前必须用清水洗净、晒干后使用。( s$ {# A, M& A
6.4.2 摇蜜机内必须没有铁锈及机油污染。最好使用木桶或塑料桶制成的摇蜜机。# T, s$ Y* B: Y( d. _9 H
6.5 摇蜜机流出的蜂蜜必须经24目以上的铜网或绢布过滤,除去杂质,存放在内涂树脂的蜜桶或水缸中。
8 q0 R% w4 @( B- E# |* c6 n 6.5.1 贮存的蜂蜜必须在当年售出。
% O" |/ }4 a0 L6 E4 | 6.5.2 含水分大的蜂蜜,已发酵的蜂蜜不得到市场销售,留作饲料使用。
1 T6 ]8 e5 W+ ?6 j; | 七、 短途转地放蜂 n( p3 |0 q9 d3 u7 B$ y6 m
7.1 转地前的准备。应详细了解转运目的地的蜜源情况、放蜂密度。然后调整转地的蜂群,固定巢脾,启开空气窗门,关闭巢门。4 o; c! D0 k% @+ c, m* n3 n
7.1.1 新场地距原场地的距离应在400km范围之内,而且周围没有大量施放农药。
8 n% b. r, Q3 y- l, t0 t5 d 7.1.2 用距离卡从两端固定巢脾,每个巢脾的两面都需留有蜂路。
& m& o+ J* Y& `/ l/ c& f; R 7.1.3 每群箱内尽可能用巢脾和空框装满。, m1 d$ }1 n; X
7.2 转地途中的管理
9 U5 M' g2 I6 r- f% m& k/ c8 C7 x 运蜂应于早晨或晚上,巢脾与运行方向一致。热天转运注意通风、遮荫。途中停留不宜超过1h。注意防止蜂群热闷而死。& y) P3 M6 h' U6 b1 q( L9 V
7.3 转入新场地后蜂群的管理! [( }7 V( N B
立即卸车,3~5群为一组,分散摆开而且巢门方向错开,蜂群安定后,及时松卡、整理蜂群。
/ ?3 ?% Q6 t5 [- `7 A( H 7.3.1 置放好蜂群,关闭纱窗,然后间隔和分批打开巢门。+ R) r% N; v C8 F1 ?
7.3.2 若打开巢门出现飞逃的蜂群,重新关闭巢门,待晚上再启开巢门。" u) x" w) ?# Z+ c4 V1 A
7.3.3 待蜂群安定后,立即松卡,抽出多余的空框、空脾。检查蜂群,如发现坠脾,失王应及时处理
2 `. ?: k6 r7 h9 o, } 八、 渡夏管理
$ ~+ K& c0 ?6 s4 C( j$ y! [ 8.1 7月底至8月底野外蜜粉源缺乏,持续高温,这个时期称渡夏期,渡夏前,合并两框以上的弱群,把各群调整至4~5框群势,清除箱内或巢脾上的巢虫。群内应有1~2框半封盖蜜脾。
* Y: Z2 q/ f7 r3 b 8.2 管理:遮荫、供水、少开箱检查,及时控制蜂群产生飞逃情绪。; g6 q" x/ L: _, b: C
8.2.1 把蜂群移到树荫下或屋檐下,或搭凉棚。中午高温时,在蜂箱四周洒水降温,适当开大巢门。# [8 Y: |- r" n0 r- A) Q
8.2.2 以箱外观察为主,若发现工蜂出勤少,应在傍晚开箱检查,根据情况改善箱内条件。
% B; h; x% o) ^) G {. i$ w 8.2.3 把蜂箱垫高以防蟾蜍及蚂蚁为害,并经常捕打胡蜂。
0 t/ l5 \. V' { 8.3 渡夏后的检查:9月初,野外出现零星蜜粉源,蜂群开始繁殖时,对全场蜂群进行全面检查,调整群势,清除巢虫,合并弱群并进行奖励饲喂。+ Z. A% X3 [% N& u
8.4 具立体气候的山区,可以把蜂群转运到高山进行渡夏。
' M, {: W5 H! x8 S 九、越冬管理1 a" D* m8 ^' N4 `7 Z# f9 Y
9.1 越冬:蜂群在冬季平均气温长期处于零度以下的时期。群内停止哺育幼虫,蜂群结团,并停止采集活动。5 ]$ ~: ?# [/ x: V
9.2 选择背风、干燥、安静的地方作为越冬场所,并遮蔽阳光,使蜂群安静。
: ~6 O% Y1 U; Y4 N 9.3 管理:越冬期非特殊原因不开箱,采用箱外观察来掌握蜂群情况,并采取相当措施。
" `& ?8 _& S7 M5 o: U( Y, N/ U 9.3.1 在巢门侧耳倾听时发出轻微的“嗡嗡”声或轻叩箱壁发出“嗡嗡”声,马上静下来,属正常情况。) J4 {: h# g9 w% l! m+ s8 i1 ~: E
9.3.2 发现工蜂在巢门口进出抖翅,箱内声音混乱表明可能失王。应在晴暖的中午开箱检查,若失王应诱入储备王,或并入他群。
5 ]" t+ Y1 v1 V2 y3 t8 ?. r 9.3.3 蜂群宣闹不安,从巢内掏出断头缺翅的死蜂,并有巢脾碎块,可断定是鼠害。应及时驱杀,查找鼠洞予以堵塞。* P* T& O1 N% \
9.3.4 如听到箱内骚动声,经久不息,蜂团散开,表明箱内缺蜜,应及时贴蜂团,加入蜂脾。$ N& Q: L! k( u
9.3.5 缺水时,蜂群出现不安,从巢门掏出蜂蜜结晶。可在巢门喂0.2%的食盐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