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 — 与有志于养蜂事业的城乡新老蜂友谈体会4 B. \% U' E' |1 `3 U5 a
自蜜蜂由在桶状形物体中饲养转入到箱体中饲养以来,目前世界各国无论定地或转地饲养多在地面上,这一模式由于有着许多独特的优点,今后仍将是养蜂人所采用的主要形式。# y- \# w6 X: ~8 w+ h3 Y" ^) F
作为一种爱好.本人养蜂已近二十年了.其中空中养蜂就达十年。从初试到日趋完善.我深感空中养蜂是不占地、投资少、好处多且易被广大养蜂爱好者特别是想养蜂而无处养的城乡朋友们所喜爱的好方式。若能加以不断研究、创新和普及,它必将对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我国未来立体化、群众化、高效化的养蜂业发展产生深远意义。
4 |1 A; U) t/ e* i一次启示竞成行动- z& ]9 A8 S& d' J3 @; v
这似乎是巧台,但它却是事实。1990年秋天,我因迁居至新址而失去了原有的那个大院套,10多群蜂再无法养下去了。我不见蜂儿们终日在庭院中上下翻飞、忙碌不停,更不能扩大其规模,心中无时不惆怅已极!也就是这时,我在(电国养蜂)杂志上看到一篇短小译文。那译文说,西方一些国家已开始出现了阳台养蜂的新时尚。我看后不禁心里发亮,引起了深思:那些国家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跟我国完全不同,他们能在阳台养蜂,难道我们就不能在屋顶养?我还联想到,我国南方已有许多有识之士早就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在屋顶、高楼上办起了空中花园、空中苗圃和空中鱼池,难道我们这里就不能办空中蜂场?
# A8 M# H" J1 V' K, e行与不行,干后再说!当即我便找人帮助将所有蜂群及其辅助设施都搬到我正房前的一个38 的小平顶屋上进行秋繁、越冬 这在当地是没有他人干过的,不少养过几十年蜂的老友对我说:“外国归外国,屋顶怎能同阳台比?阳台后面是墙壁,屋顶在空中。蜂群长期接触不到地气,恐怕很危险!.t我觉得也有其一定道理,却又无它法.只好决定试一试:成功了,我就继续养下去:实在不行了,我也只好割爱不干了。没想到,经过一冬精心管理,次年春秋7、8个中等群势的蜂群竞产蜜1加 ,获利1200多元!
9 y6 D! w. R- Q& j' P/ e这一收益并不很突出的尝试,竟使我充满了信心和看到了希望。我国幅员辽阔,有平顶屋的地方非常多。尤其是“三北“省区,由于地理、气候和传统习惯等原因,许多城乡的群众都喜欢住个带小院套的、表层夯有三合土或喷过沥青及铺有油毡的平顶屋或半拱形顶屋。我想,只要其附近每年有1—2个以上主要蜜源.& a% u* L1 [7 o0 ^1 k( r, c- J2 C
再有个坚固、安全的小斜梯,许多屋顶都可根据自身条件,养3、5群、10多群或更多群。而到那时,人们从中得到了实惠和乐趣,养蜂的热情便会极大地被激发出来,将我国养蜂事业推向新的辉煌。于是,为着自己,也为着更多的养蜂爱好者们,我决心通过不断摸索,去总结出更多’较实用、可供推广的经验来!5 G) I4 X n% |) D* x" Y
诸多好处优于地面·
+ k! R$ g' ]1 E6 D& B屋顶养蜂经历了一个叉一个酷署寒冬.许多事实告诉我:它不仅可行,而且其优点多于地面!“全年养蜂始于秋”.这是国内外许多养蜂学家的共识。为着说明问题,我就综合起来从每年秋天说起。( z N6 x' }4 \3 w" H. V
8月下旬后,蜂群_采完秋蜜就要进入秋繁阶段了。这是头年的结束,又是新年的开始秋繁成功与否,这不仅能否保证“强群越冬”,也决定着来年春天能否“强群起繁”(在专家们所总结、倡导的“三强“中就占了“二强”。另一强是 强群投产”)。此时正值秋高气爽时节,外界又有一些零星蜜源,虽然其问昼夜温差较大,秋繁却可在有利条件下比地面延长半个多月。
5 O% L6 t' ^& \+ V“蜂繁春增秋减呈反比”。只要注意白天挡荫、给水、防盗,夜间适当缩小巢门、防风和勤奖喂,一个9框蜂脾相称的平箱群仍可产满7张子& ~/ J( f0 r9 H8 L: n
脾,12一l4框蜂脾相称的双王群仍可产满lO张子脾,而且到时照样在屋顶周围排泄、试飞成功。秋繁结束后,让它们单独组群越冬也好,或给其它中、小群加强力量也好,都是好样的越冬强群(多可达到平均5—7框足蜂)在当地,世世代代的养蜂人多于“10 1”前后饲喂越冬蜂,每群所用白糖都在10b 左右。) w7 t6 E9 L$ B3 o# G2 h) ~
这有它许多好处,如可充分利用许多老蜂发挥“余热”、酿蜜早成熟不易结晶、刺激蜂王多产卵和减轻许多青年蜂体力消耗等等,但也要看到它耗糖多(到包装时约耗去1/5)的缺点,给来年早春是否补喂或加蜜脾带来忧虑和麻烦,增加新蜂也有限(多者,9框蜂平箱群仅产5—7张子脾,双王群因箱内空间较大,不易保持昼夜恒温则反而少于10框子脾),且不说稍有疏忽还易引起盗蜂,需另迁它处进行“冷处理”。否% l! M$ W& b4 h8 X4 u+ h+ Z8 J
则,它们“吃饱撑足”了,一遇晴好天气就会大量空飞,引起严重老化和散失。鉴于蜂群放在屋顶一般都座北朝南、向阳、安静,其表层吸热快、易增温、颁干燥,气流也较平缓,我每年大多在lO月24日前后利用2—3天时间在所有强群底箱用大容器一次性喂足(此时蜂王早已固禁半月左右) 从而,不仅可省许多饲料,减少不少麻烦,而且在其越冬期问也从未发现因晚喂蜜结晶而引起“拉痢病”。
" R5 X6 }( G9 j+ r蜂群越冬,一直是当地所有养蜂人投人最多、操心最多,却又不干不行的辛苦事: 往,仅养几群、l0多群的人都把蜂群越冬位置选择在自家门前某一侧或两侧南向墙根下;如果超过30—5O群或更多群,就要事先在一块向阳、背风、干燥、安静的园子里用砖石和泥巴搭一道高55、宽65em 的长坝或墙,然后才在气温第一次降至一3一一5℃ 的二、三天后将蜂群搬进其中l0cm厚的锯末或其它保温物上,开始长达3个且的越冬期。其间,难免常有往来车辆震动、鸡扒猪拱、鼠侵羊扰、歹人使坏、赋人偷搬和小孩嬉耍、玩火,下雪后还要及时清扫积雪、挡风防寒.真够时时牵挂、遭罪多多!而在屋顶越冬,所有这一讯就可免除了,可直接用55cm 高的术板,按所需长度搭成一个可供来年撤除存放的、宽度为65cm 的“L_J”彤活动框架,再铺上lOem厚的保温物,在正式越冬时将蜂群搬进其间;或干脆在屋顶东西向中线处直接铺上lOem厚的保温物,按蜂群多少,将它们箱尾对箱尾、形成巢门南北开模式,组成一个长长的“双向联体越冬阵”,过后再按节气视其温度变化而分2—3次加填保温物和覆以草帘和苫布~多年来,我用此法结标准箱群越过冬.也用1/2的8框左右蜂交尾箱群越过冬 都获得成功.其死亡率多未超过l0% ,实在是省事省心多了:冬去春来.由于屋顶表面易吸热、增温快,蜂群一遇3℃ 以上温度即可零星自行排泄,有助于保持群内安静。这样,在2月5日前再查看蜂群、适时紧脾因王、翻晒箱盖覆布、清除蜡屑杂物和保证足够饲料,就无需人为的大动作(如果来一次人工排泄,当然效果更彻底)。3月l 8—20 日.是当地蜂群春繁最佳时间 此时,离当地头一个辅助蜜粉源榆树、水柳、旱柳只有6—8天,离头一个主要大宗蜜源刺槐流蜜期也只有60天左右。只要适时放王开繁,又保证蜂粮足、勤奖喂和注意保温、给水、防寒,一群由4框足蜂作为起繁基础群势的蜂群就会很快充满生机、呈现出强劲爆发力,迅速度过恢复期,顺利实现新老蜂交替。之后,再平均每隔4天左右(最好开始多推迟几天),见隔板外约有0.3框蜂时加1张带有蜜粉的优质脾供王产卵,到采槐蜜前l0天再度囚王、组织采蜜群。
0 g* ]7 j+ \( m: |5 h: L' z5 R这段时间里,绝大多数蜂群都可达到l2一l4框以上蜂。多年来,我采用这样的蜂势.再按“上多下少”(即3:1或4:2)原则在继、巢箱内布脾和提前3天放王产卵使之孵化成小幼虫,每个定地蜂群即可在短短7天的刺槐开花流蜜期内产蜜15kg左右。5 c2 H& S- H7 U6 w! u
采过槐蜜后,便进人枣花和山花椒泌蜜期。这两种蜜潭在当地甚多,面积也广,在年景好时可采到一些商品蜜。但由于遍地多丘陵砂质土壤,一遇干旱之年便给蜂群造成灾难性的危害— — 轻则死亡2/5一I/2,重则所剩无几。面对此种被称之为“五月病”的严重后果,过去蜂友出于无奈只好在其自然,或迁往河同地带作暂时躲避。放于屋顶的蜂群不便如此去做.却可将强群“化整为零”(多为 一分为三、为四”,每群3—4-框蜂,用事先育出的新王来分蜂),放于屋顶各处,并坚持每晚用柠檬酸或甘草汁配成的 冷饮”进行奖喂和灌脾自吮,促其稳步速繁其问,防高温最为重要.我常用的方法就是这首自编的打油诗所表述的:“上搭篷架下垫高,箱内布脾宜稀少;若是群势还太强,上面再加空箱套。闷热之时全开门.‘人工降雨’空中浇;坚持粮足常通风,确保蜂群少受扰”。由于屋顶表层有吸热增温的一面,又有不吸水降温的一面,经过天天如此处理后,蜂群就会因有“恋子护脾”这~ 特性而相对保持安静、出勤少。这样,躲过这20多天的中毒期,不仅可减少不少伤亡,而且还可照常使蜂群增繁一倍多子脾,为今后夺取丰产提供大批生力军。4 T( d, Y5 z! B- `* G2 H
进入夏秋,是当地荆条、芝麻、向日葵、荞麦相继开花流蜜的大好时节,也是养蜂人一年中最大希望之所在。蜂群放于屋顶,只要注意按$ m- e/ i8 N2 Z
各花期生产计划而适时实行科学放王产卵和固王限产,并继续加强挡荫、通风、给水、防病、防盗,任蜂儿们四处采集,皆可屡屡获得较好的效益。近些年来,由于本人已年近古稀、体力不够,常常在各期将若于主群附近的几个中等群除去蜂王(主要是调人l/2脾交尾箱中任其产卵繁殖,一般不弄死),隔日在其上面再加一两个箱套, 成建制”地把它们合并到一起.组织更强大的多箱体生产群。由于其成员比例基本保持原状,不是“抽丁”式的乌台之众,以及在布脾时又尽量做到两箱体内由下而上分别放6、9张脾、三箱体内由下而上分别放6、7、9张脾,巢门全打开,大大加强了通风,不仅蜂儿们采集勤奋进蜜多、质量好,也大大减少了摇蜜次数及其体力消耗,避免了群内“空心”、箱外严重怠工现象。这样,~ 到摇蜜时,家人及蜂友齐上阵,每群少者一次即可取蜜15kg多,多者25kg多:去年初秋,找在采完荆条蜜后,又将屋顶养蜂采蜜与小转地放蜂采蜜结合在一起,前往9O里外省内有名的向日葵主产区放蜂,32群蜂仅在初期摇了一次半蜜,就取蜜550kg多(应摇四次以上,后圜下冰雹而中止,箱中250—300kg蜜未摇出)。这是往年所设有过的,实际上多赶了一茬蜜,从而又为今后如何多收益积累了经验;屋顶养蜂所出现的许多简单、方便,也给一切蜂事操作带来了简单、方便,创造了成功 比如育王,在用适合当地采用的优良王种所产之卵作第二次移虫后放人某一特备强群中形成成熟王台后,即可将各小交尾箱放于屋顶各个边边角角,由于四野敞亮开阔、无障碍物和蟾蜍等敌害,其婚飞成功率相当高:在蜂群大量进粉时节,因屋顶干燥、光滑、清洁,可将脱粉盘直接安于巢门,过后再有X光废胶片做成的小撮子去轻轻请扫,即可成为光泽鲜艳、无尘土、大半干、蝇虫难污染的上乘颗粒状花粉;摇蜜也极其自由,可在上面各处摇,也可逐箱脱蜂后拿到下面一起摇。凡此种种,只有实践者才深感其“妙不可言”之处,局外人是难以体会、言表的。
/ a% d, Y) B, Q前景看好大有作为
% g3 N; \' v* o' I* r4 `! g正因为屋顶养蜂有其优越性,每当周围的蜂友和前来参观的人们得知我的某些试验取得进步时,也都悄悄回去试着干。到目前为止,仅我附近5公里范围内的40多位养蜂人中就有1t3以上人先后由屋顶养蜂扩展平台、独楼阳台、楼顶等空间养蜂,成了名副其实的多方位“空中蜂场”。他们少者养3、5群、1O多群,多者养3O多群,其中除2人因忙于办鸡场、工厂而受到一些影响外,其他人都程度不同地取得了一些好效益。如县一中一位近7句霍姓退休教师,3年前买来l群蜂放在闹市附近的、座落在绿荫丛中的自家一个0.85 x 10 的阳台上养,到去年秋天已发展到12群,不仅产了2400多元的蜜,买了沙发等家具,还添置了不少准备扩群的蜂具。县委一位主要领导见后感叹不已,夸奖说:“这可是美化城市生活的一道新景观。行!”县电大教务处一位陈姓主任和县物资回收公司一位杨姓书记,30年前就养过蜂,而今也先后办起了空中蜂场,分别养30、50多群, 并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其中杨姓书记结合小转地放蜂,仅夏秋产蜜就达1lOOkE多)。& I5 o$ I3 e3 \! A$ X2 |: `
他们深情地告诉人们:“空中养蜂,好处实在太多了,在城里我们有平房,农村有老家,发展养蜂大有用武之地。现在我们就打好基础,退休后也不愁无事可干了11'
6 p* g; O* ?/ M% U% `7 x. ^更有趣的是,附近和外地一些本来在房前屋后就有足够空闲地养蜂的农民朋友,也要在空中办蜂场。原来,他们在生活逐步富搭起来的今天,许多人自盖的新房,无论是二层楼还是颇讲究的“小康房“,多半是新式“北京平”.更适台放蜂群。开始有些群众对此不理解,说他们是“多此一举”,是跟城里学“时髦”、“凑热闹”.他们却回答说:“你这就不懂了!把蜂群放到上面养,需要上去时我们就上去看一看、干一干,平时就可以照常外出种地、放羊、做买卖、耍手艺,一切安全防范方面的事儿就压根儿不用去担心了11'
. T6 c9 z+ ~! N& \0 J空中养蜂,确实前景广阔!只要人们去充分认识它、实践它,一个城、乡养蜂并举.地、空养蜂结台的新格局,将会在我们这个蜜源植物丰富、养蜂历史悠久的国度里大放异彩!
: }( g% h6 N' s+ g9 k8 }1 ~% ]2 E, u来源:养蜂科技2001年第1期7 V) ~$ b$ {! c. ]( n0 W& p7 r
+ C+ [* j. b) _.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