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注册成为中蜂网会员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再谈中蜂活框蜂箱、巢框的改进
" H2 z' W3 w2 o 《谈中蜂活框蜂箱、巢框的改进与创新》一文刊出后,受到全国各地中蜂爱好者的关注,收到大量来信来电,大家提建议谈体会,为的是研发出一套符合中华蜜蜂饲养的蜂箱和管理方法。为此,再次就中蜂活框蜂箱、巢框的改进,与大家商榷。
9 v* k w$ ~/ u: D, d# _! I/ T5 z5 R% N- \4 L% i
一、现行中蜂活框蜂箱、巢框的类型
+ f" z0 \ H9 ]" D' h' D
, x, `+ E& C/ J0 h' u 1、现行中蜂活框蜂箱、巢框的尺寸 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的中蜂活框蜂箱大概分为四大类别:意蜂标准箱;沅陵式、中标式、中一式、中笼式中蜂箱;从化式、高窄式中蜂箱;FWF式、CN式、印度A式、印度B式。
; u7 S$ P7 l4 r0 ?2 j" Y0 E0 w3 [- K+ i9 l6 j0 e3 ]- e
2、中蜂蜂箱的来源 在意蜂引进一百多年来,给中蜂的活框科学饲养带来了质的飞跃,但多数是完全照搬沿用或简单改进意蜂蜂箱饲养中蜂,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蜂的发展。近年来,致力于中蜂科学研究的人员,在中蜂蜂箱的研究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如GN式、FWF式等小巢框蜂箱的成功,标志着我国中蜂蜂箱的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 n2 h0 `# G! `# D
4 Q; `1 P" x: @3 V4 e/ g5 v3 v
面对中蜂饲养的现实,是重新设计新箱型,还是立足实际进行改进呢?我们认为,应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新养户、小养户宜于用小巢框,新箱型;而对于规模化饲养者应以改进现有箱型为主,逐渐更新的方式来实现中蜂箱型的标准统一。
3 p7 b8 B8 {/ I ^- \' M# s% ?+ ]3 Y7 `. z; `# ~+ t
二、现行中蜂活框蜂箱、巢框的优劣0 x6 j, l; s% f% r1 b" {$ B
% b, u% s8 J. D2 [' N+ o# I; T
中蜂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蜂种,在不同的蜂箱中都能饲养,但这与饲养人员的管理水平、经验方法是密不可分的。经验丰富、善于思考的人,通过管理上的技术优势,可以弥补所用箱型的缺陷;新手新人则无能为力,而使用符合中蜂生物学特性的适宜养中蜂的箱型,能有效减少饲养难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t) Y6 z: E0 q+ s3 p
: \# W, r! l Z4 b j5 \5 @& y 意蜂标准箱及其使用意蜂标准巢框的各式意蜂箱、沅陵式、中蜂式、中一式、中笼式等五种类型的蜂箱,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巢框面积大,均在接近800cm2以上,相应的巢脾内径长宽较大,适合于双王群饲养,在生产季节使用;它源于意蜂蜂箱的沿用或改进,不适宜群体较小的中蜂群生存,特别是在秋末春初中蜂群势弱小及渡夏越冬期,中蜂群极不适应。中标箱加浅继箱,巢继箱巢框上下不一致,不能调换,管理上不协调,繁殖期巢箱大,对蜂群保温不利。从化式、高窄式两种类型的蜂箱,巢脾面积为735 cm2,接近中蜂群的常规群势,二者间又有长宽比例上的差别;从化式长宽比为1:1.72,是意蜂箱的改良型,仍属宽矮型巢框。从我们的观察和测定结果看,其巢框内径长是是知巢框的最大尺寸(即上限),亚热带地区的广东、福建适宜使用,适用范围小;高窄式巢框长宽比为1:0.82,是仿自然巢穴的背篓巢穴演化而来的,其长245mm,是竖立式蜂巢的平均值;而小巢框长200mm以下则是其底限;高窄式巢框高300mm,是初冬中蜂巢脾的高度,接近自然巢穴,与中蜂蜂群的强弱群势相当,其缺陷是巢框过高,导致管理、操作、生产取蜜不便。近年来对小巢框的研究深入发展,巢框大小均在中蜂自然巢穴的中、下限内变动,因此,研究解决中蜂活框蜂箱的改进就要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2 e+ G1 C( Y8 h3 b( }1 P5 f5 h0 s1 y
: C+ h4 D0 s- U( }
高窄式蜂箱介于大小箱型中间,如果解决了巢框过高、不便操作的问题,则是中蜂饲养的较适箱型。; Z, R) e* F! [1 h6 \
* E. ^ @6 n! P+ s; j: R- K& x
三、现行中蜂活框蜂箱、巢框的改进办法
& r& u/ {' a- J% R H- C3 S1 O0 |. q" I( c& \
采取小型箱叠加继箱,高窄式、从化式中型箱水平方向上平均分割巢框、蜂箱,再上继箱的办法,扩大蜂巢;意蜂箱、中标箱等大型蜂箱,长宽调位、分割巢框蜂箱,双王群饲养,随蜂群增长渐渐地叠加继箱,适应蜂群变化的办法,来达到改进蜂箱、巢框的目的。
; ~7 ~9 l( I2 n" x& a* B, ^$ @+ F( R! T2 q9 ~5 z, j
中蜂营巢的适应性和根据季节变化的消长规律,是进行其蜂箱、巢框改进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所在。蜂箱是蜂群营巢生存的条件,而管理好坏是养蜂的关键,要达到饲养条件与管理技术上配套统一,就应从这两个方面着手进行。用技术、管理上优势来弥补箱型上不足。是中蜂蜂箱、巢框改进应考虑的问题和办法。3 @! q2 @) Y, u/ b
! E W. z/ c( j4 Q3 f
四、中蜂现行活框蜂箱、巢框的规格与改进, Y2 O$ @# d; `% L# j1 \; s" E
" v. f1 i9 j: o/ _" O+ y0 \ 从观测中蜂自然巢穴大小入手,我们通过实际测量和理论计算,参考对照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理论上中蜂的自然巢穴巢脾总面积在25200 cm2左右,实际上在14000~17000 cm2之间变动而越冬无子期蜜蜂密集紧缩结团,咬脾后巢脾总面积在实际面积的基础上减半。而西蜂巢巢脾面积17000~21000 cm2之间,明显大于中蜂箱。以上情况,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巢框内径长度应在20~35 cm之间,高度在10~18cm范围内变化,单脾单面面积控制在300~500 cm2;以长度在25~30cm,高度在12~15cm,面积在350~420 cm2最为适宜。具体改进应根据当地条件、箱型进行。
, u- ~! F1 m c3 T' ^* V9 A
+ D+ W) O; o1 ?0 ~ 五、中蜂通用活框蜂箱、巢框的加工工艺
" S: L# v0 J! B" \0 `6 j1 O" N0 f' G- G
1、中标式蜂箱 长宽调换,改变巢门方向,箱高减半、一分为二,高降至13cm,成为巢、继箱一套蜂箱,长边中间设大隔板,用于双群饲养;木质巢框内径长33cm、高10~11cm;薄质金属巢框内径长35cm、高12.8cm。巢箱上沿外边距上沿2cm处设护箱条,继箱上、下沿外边距下、上边2cm处设护箱条,这样一来在巢继箱之间就形成了一个4cm宽的空间,放置比箱体略大的高度为4cm的护箱框,护箱防虫、风侵入。护箱框也可与继箱固定连接。中蜂宜用活底或抽屉式箱底,便于箱底蜡屑、蜂尸等杂物的清除。
1 F8 f& u' W* _( Z- u3 R: l7 t( D/ `; y( K
2、高窄式蜂箱 箱高减半,一分为二,成为巢、继箱,两个一套蜂箱。巢框同上,继箱、巢箱钉护箱条。这样的改进,克服了高窄式操作不便不能上继箱的缺陷,也可双王继箱饲养,从某种意义上说更为优越。
$ G! Q' U' W0 _. ^1 k) t5 O% J3 a4 C/ q) A2 q
薄质巢框的加工可改进为以不锈薄钢板(厚1mm)和不锈钢丝(直径1~1.5mm)材料制成。钢丝做成上、下梁及侧条骨架,薄钢板或竹板做成框耳、侧条护板,下梁中空,无护板,方便蜜蜂向下造脾,上梁既可中空,这样巢箱、继箱上下巢脾就可组成为一体,形成特大巢脾和特大蜂群,又可根据需要加上护板,作为单独的巢框,灵活机动的在巢、继箱之间互换巢脾,更加有利于中蜂生活与饲养。
+ V. a9 L, t- q. p( ~5 H
, e! U6 y D9 |3 Z- d 巢础线用直径0.5mm以下的不锈钢丝拉成,第一道距上梁处0.88~1.32mm,第二道距第一道为4.4~5.28mm,依此类推完成;木制巢框上梁厚度为10mm,下梁厚7mm或用钢丝从侧条两边固定而代替,这样巢箱巢框上梁就充当了继箱巢框下梁,扩大了巢脾面积。- I9 R6 z8 i' k2 e& w% L. y8 e
/ L! p. n! P$ a: a1 e
在不改变现行蜂箱大小的情况下,采取改变巢门方向,一分为二分割巢箱,在蜂箱侧面开设巢门,只需在侧面下沿开巢门,上沿内侧开承框槽,缩短巢框长度,重新制作小巢框即可。这样做的好处是:巢框缩小,脾距缩短,更适合于中蜂的生物学习性;有利于中蜂双王群的饲养,易于越冬、春繁和中蜂上继箱;巢框可以自行用薄质材料从侧条、下梁入手开始制作试用,上梁可用竹子代替而成上下梁与巢脾等长宽的缺口,作继箱巢框时上梁加薄盖楹,作巢箱巢框上继箱时取掉薄盖板,使上下巢脾成为一个整体,又可加上薄盖板作为单独的巢框使用,简单易行,成本低廉,蜂农乐于接受。
) {6 K' l4 C% J7 t% ~0 q! J1 X* p( z/ Q3 R
在巢框上下梁由钢丝做成与巢脾等长、等宽的中空缺口的改进设计,不但方便巢框加工,护条可根据需要或加或取,而且有利于中蜂造脾,易形成巢箱、继箱I、继箱II三位一体组成竖立结构的超大蜂群,达到管理便利和取成熟蜂蜜的要求。这样的做法远优于方耀斗先生的“组合式巢框蜂箱”,较GN式蜂箱管理省工省力便利。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取长补短、完善中蜂蜂箱的改进,达到推动中蜂蜂箱改革的目的。
8 u T7 e3 r F* p" X" w2 R6 R! q* X( l. Q5 C; p
中蜂喜凉怕热,鼓风式降温,必须开设底纱窗通风。护箱条既能单独使用也可与继箱连接固定,方便移动继箱,防止压伤蜜蜂。
. a3 n. {% N! c6 P( z, L% Y, |转自:http://www.cqvs.cn/ncvs/detail.asp?pubID=549701&page=1/ O' A# J, k" D3 N8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