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11-7 22: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懂蜂什么尺寸都是白搭。尺寸设计在于基本理论的确立。中蜂始终还是半野生物种,与外来蜂种最大的优势在于原始特性。活框虽然根据多年观察,否定意标的适应性,也不代表方箱结构就是万能。因为它来源于自然模仿自然。不是全优势设计。而各地蜂种习性和群势都不一样,这又给蜂群带来更多思考。统一的标准来自更强的适应性和效益,同时还需要根据箱体结构建议完整的饲养技术流程。在中蜂复杂的地理环境下,各地总结的成果不统一,饲养流程就不一样,根据这个问题,养蜂技巧也在变化。这个问题短时间没法去写成书,大部分人也只能参照意标进行操作。这才是关键,而市场上不能被某个人接受又算什么?一个两个甚至一代人都不接受又能怎么样?长久的问题在于养蜂人集体的认可,它需要时间,需要有人写出配套的技术。
% p9 ?; M, h3 k* \5 t3 \+ j' y我虽然感觉自己用的方箱很适用,但仍然觉得不够,这里的丰产问题如何解决?
7 H7 p$ L- o8 A7 K' i脾厚度加宽,蜜多了,产量高了,巢虫就上脾了。有人说尺寸高度要搞上去,甚至加浅继箱,或者巢蜜框,可是脾高度一上去后雄蜂脾又快速来了,这是相对于其他设计来的早的。; ?0 c1 s% B, T% n# z! g( B, x
所有这些问题都告诉我一个道理,重要的是“度”,我们不同的地方,不能相同现象自然这个“度”也不同。/ r/ R: {8 V* M! g$ V
对于中蜂尺寸来说,我们没法统一成一个完整的“度”,自然就失去了中蜂的统一生产参考。这是未来中华蜂一个主要的课题,也是难以破解的谜题。
( I4 P3 W8 V6 m* C9 J) D% b中华蜂在养蜂人眼里是尽快改变眼前生产阻碍的器械和技术问题,而我们还需要理解一个半野生的群体最可贵的是进化群和野生群体保护的迫切性,过度干预和盲目筛选破坏了蜂群性状,在我们面前的不应该是追西方蜜蜂的路,而是走出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路。否则丧失优良生存能力的蜂群对于我们来说还不如养意蜂。
/ q0 j) C" e0 x2 n/ z! x& l8 v; R- D E+ ]
综合来说,我们不能只想眼前,更多的是高瞻远瞩培养一批具有共识的人才,科学的,正确的认识、了解中蜂。如果我们还在为了中蜂迷巢都在瞎争论的时候,这样一群人能改变什么?我想这现象说明,中国人对中华蜂还没有科学系统的认知,标准只能是相对的。“度”也只能是凭借个人感受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