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iangchh 于 2019-12-17 07:54 编辑 - {$ B4 E3 q0 a' q" j# D. G' z
jmhao789 发表于 2018-6-4 00:29
& ?3 {9 Q" n3 m8 O7 Q& C4 K7 p; ?你的十几群强群高产现象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究竟你做对哪些,哪些条件滿足了你的强群,我们的饲养存在了哪 ...
l9 s. Y$ V q \
% P1 h+ Y2 N' J1. 箱型不是问题,没用好才是问题。只要合理调节温湿度等箱内小环境,什么箱型,都可以养好蜂。弱群做好保温,强群做好散热,意蜂标箱完全能养好中蜂,中蜂各种箱型也能养好意蜂,空间够就行。针对中蜂特点和当地气候、蜜源情况做适应性设计,可以降低保温散热和保湿排湿难度,能取得更好效果,但换个环境,优势就可能成为劣势。要有广泛的适应性,就要智能化。
~, g+ o) M* Z9 }% r/ N- E# C% @& j5 ]$ r" R
想想看,野蜂寻巢,要问是意标、还是哪种中标蜂箱型吗?如果太纠结,那就把意标和中蜂各箱型,同放一处诱蜂,并养下去,看有没有定论?/ x7 G, n0 w* r: D% V
3 T" t+ y# s$ }; ~. h+ |2 C: l+ s, ^2. 关于分蜂,目前的理论,尚未揭示出真正原因。但分蜂热的多种诱发因素,并无什么争议。解决方法很简单:足够大的空间,加上足够低的巢温,就能避免90%的分蜂。这样养强群并不难,难的是群群都强,因为强王难育。如果一味迷信蜂多于脾,想强群不分,难,想强群不衰,更难。
/ W8 w& ~1 A* ^) n# Y% G8 ?2 o& O" g) h* ?) x1 m) l4 p
高寒地区的中蜂,没听说过有特爱分蜂的。热带地区的中蜂,弱群也常分蜂,群势普遍不大,但一进地下就不爱分、不爱逃了,群势大几倍,从两广,到海南,到东南亚,莫不如此。我从未认为爱分蜂是中蜂特性。那些所谓“中蜂特性”,大多也是些伪命题,多是弱群下的观测结论。& x' _% K/ j+ }; P1 L' c8 V6 Q8 H
* @: q& N, s$ S+ V6 c- g1 @
分蜂热的学术价值,以及经济和生态价值,我觉得不亚于蜂舞和蜂路的发现,是诺贝尔奖级别的学术成果,依靠中医望闻问切之类直观诊断的研究方法,显然不够。我们普通养蜂人难以深究、深挖。
4 @: Q7 |: y$ t N$ t
1 E3 L# R; D' O3. 强群育强王;强王带强群。依外形、颜色、甚至解剖来辩王强弱,与以貌取人何异?虽说相由心生,可看走眼的,不也比比皆是吗?! V& S4 {" x1 ]4 s+ o' T' L$ _
% _# I- [; B4 Z* [育王不算什么难活儿,但育强王是养蜂的头号难活儿。除了气候、蜜源之外,还有太多因素影响蜂王品质。声誉卓著的专业育王场,育出堪比交替王的超级强王,概率也很低。作为普通养蜂人,控制好分蜂热,让蜂王自行交替,养出强群并不难。0 K# s0 I* y. c2 c v
/ e; M0 _6 {$ r V8 n
好王的评价标准和培育技术,不是几句话、几个帖子、几篇文章、几本书能说清楚的。我们的了解还太贫乏。把育王研究透了,也是一个诺奖级别的成果。
$ S2 q; j; W- W' j5 U
8 K" B6 ?& {# k$ m% Y- g4. 大巢门,宽巢距,在楼主15-29摄氏度的特定环境下:
/ `7 S& |# v9 h2 K3 A7 e; j+ c Q4 R5 W4 u$ I- d
1)有利于强群白天通风散热,降低巢温,避免过热伤蜂伤子,缓解分蜂热,增加采集蜂力;! W0 M! F3 a) y: a \9 h7 C
- _. [% J. }2 x& Y. c
2)有利于避免因为巢内过于拥挤、妨碍蜂王信息素的传递而导致的分蜂热;
) r" y8 X7 V1 n% S( A0 V9 v5 i/ l/ v- x7 ~5 D
3)有利于全天候通风排湿,减轻大流蜜时蜂群酿蜜扇风排湿的负担,延长蜂寿,降低蜜耗,提高采集量,繁蜂与采蜜兼得;
, B4 U, K" v+ \2 G8 o# m; A0 i. H( Q& V8 A/ Z3 W2 {: E7 ]8 h
4)有利于夜间低温时蜂护脾,哺育健康虫蛹,保持蜂群持续强盛;
; I0 W7 c; _( v9 m& b5 t7 y! }& ]
# D* p1 j( r9 t肯定还有其它多项作用。蜂友们深入思考和探讨吧!* Y7 I7 r: R1 w1 {4 g
7 z" p6 |$ D. X! ~4 L a( R5 s- L) u
密封的蜂箱,当然可以养出强群。温湿度等巢内参数适宜就行。如果气温过高或过干,密闭性不好、或强通风,倒是无法养出强群来。虽然其它地区也有类似气温区间的时段,但更短,如果忽略了具体环境条件差异,只是简单模仿,而未酌情变通适应,难免东施效颦。
2 y3 i% A0 Z9 }+ W5 F9 @/ L+ |/ o* P0 \$ f. U
5.有蜜粉源、技术到家,就能养出强群。气候合适,蜜粉源不足,饲喂也能养出强群。楼主的强群,别的地方也一定能养得出来。要不要养强群,何时养到最大群势,则依养蜂目的、环境和条件而论,见仁见智,因人而异。
' _$ f) U( Z8 @- S% Y: f
) L4 t$ S5 w7 l& B" I* @! m. A; @认为楼主强群不过是因为当地优越的气候与蜜源条件,这个有失偏颇,忽略了技术作用;楼主归结为强迫泌蜡论与隔板无用论的运用结果,似乎也未免失之偏颇,我不否认“两论”有很好作用,但仅凭这“两论”,多数地区养不出强群来的。没有这两论,也有养出强群来的。1 O- o p9 ]* @ |
5 ^# h- [: {3 b. v$ [8 k热闹要看,门道也要看。“建模”与“降温”这四个关键字,我觉得才是最值钱、最有营养的干货宝贝,有如蚌壳里的珍珠,只是不好下嘴,轻了硌牙,重了崩牙,不轻不重嗑着牙,任有尖牙利齿,却奈何不得,生吞又无法消化,吸收不到营养。唯有潜下心来,细细琢磨,慢慢品味。
# Z. ~/ |) m& u, U% }& I+ w1 L
% x9 o4 u! S7 A- f* L) y以上是个人一孔之见,作为旁观者,冒昧解读,不代表其他任何人看法。错误难免,欢迎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