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iangchh 于 2020-12-13 06:12 编辑 1 U8 J5 J8 t1 ?( X& a
中蜂王台 发表于 2020-11-28 10:01
9 O# z7 O6 e- U( t& m6 V不同意说法,正确的散热和保温是不冲突的,这不是冰箱的保温,蜂群本身可以调节热的稳定。所以开发蜂群调 ...
; k$ t5 q* v4 R# l/ {1 E5 Z; G# Y# Y' [3 O. U( {6 r: f
蜂群有调节温湿度等巢内小环境能力没错,东南西北,地形气候有差异,春夏秋冬,炎凉燥湿有不同,亿万年来,蜂能存活,能发展,毫无疑问地显示了这种卓越的调节与适应能力。还需要我们去开发蜂群这种调节能力吗?又如何能开发得了?
" P; Y7 M* {6 C% z6 w) K
- }- \+ A3 u% p事实上,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代价的,冬季耗蜜多,夏季寿命短,就是这种调节的代价;分、逃、衰、灭,也是这种调节的代价;病虫害多发,还是这种调节的代价。因为调节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正常要求,于是就有了淘汰,这种优胜劣汰,也正是生物进化的自然法则,也是这种调节能力代价的极致。
1 _% E8 F2 P% R' N, q0 x3 t& Q6 `! x$ `1 P
轻则耗蜜,重则耗命、耗寿、耗健康,这种调节代价不可谓不小,对蜂群和养蜂人来说,经常是难以承受之重。
1 n* n" v( `* W* j* v' E5 ~+ m) h* ?
蜂群繁荣兴旺发展好的时候,无一不是调节负担轻的时候,比如春秋气温适宜时;群势大小适宜,利于调节时;蜂箱设计合理,或者野巢洞穴冷热干湿恰当,利于蜂群调节时;受外界干扰最小时,包括人为开箱与操作干扰。
4 t4 ?# L' w, l; T# p7 ^( a( |4 H3 s+ Q
我没明白“开发蜂群调节能力”的意思,我的想法很简单,尽量减轻蜂群调节负荷,尽量不让蜂群使用这与生俱来的调节能力。比如,天寒地冻时有适当保温,少吃蜜增温;天炎暑热时充分散热,不让蜂采水、扇风、散团离脾、脾外箱外挂胡子来降温。蜂群有这些增温降温的调节能力,但要创造条件让它不用少用为好,以减少病害,增强体质,节省体力,延长寿命,壮大群势,迎接大流蜜,而不是去搞人为开发,让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 U3 C& J) N! ]* ?3 c' g( C3 U% @! L6 h
养蜂人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是减轻蜂群的调节负担,而不是开发调节能力,加重调节负荷。如果要加强蜂群调节能力,最好办法应该是养强群,育健康蜂,这样做的前提,又恰恰是减轻蜂群调节负荷。否则,无异于缘木求鱼,那岂不是人为添乱、添堵、添代价?
0 i- f8 w$ g# A& Q( J& |" E% ~" F0 k3 j3 k* h3 p( t# t
至于“蜂巢布局”,我不否认不同的布巢方法,对蜂群温度调节有重要影响。但人对温度的感知能力远不如蜂,环境温度更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昼夜不同,早晚不同,人为布巢犹如刻舟求剑。蜂群需要一个稳定适宜的小环境,并为此不断调节,最忌人为干扰破坏。把箱子(巢内)的保温与散热做好了,让蜂有个冷暖干湿恰到好处、无敌无害的舒适居所,布巢的事,还给蜂,比较好。3 X0 ?2 Z+ S& o% s5 [1 x
6 s3 ~/ }' m/ ~0 c9 y0 `4 m$ S
蜂巢保温与散热,通常,嗯,是通常,肯定是有冲突的。但也肯定是有办法可以缓解、甚至基本解决的,只是方法优劣、效果和代价大小有不同。楼主方法,我觉得代价小,而效果大。因此我很认同。
% z% a, R6 T3 N1 n- e" v: @& Q* g+ j: I: v/ ]
已有一些新蜂箱的设计,巧妙利用热力学原理,注重箱内热平衡,维持较好巢内小环境,已取得良好效果,比如,有的最大群势扩大一倍,有的增产两倍,有的已基本无需管理,有的只需要最少剂量草酸治螨,有的已连续四年不用任何药物治蜂病……蜂群健康状况有了极大改观。附图这个老外做的简单设计,保温与散热比较协调,保持巢内热量平衡,有利于巢内温湿度稳定,避免大幅波动,大大减轻蜂群调节负荷,仅越冬第一个月就少耗了4kg蜂蜜。这样折腾箱子,而不折腾蜂子,不好吗?
7 D- J. _# a3 \
$ m8 {8 e7 n; h' w4 |+ j至于完美方法,也就是未来方向,可能莫过于应用高新技术,用大数据建模,实现智能调节,以人对蜂群的零管理、零操作、零干扰,实现蜂群调节负荷的最小化(接近于“零调节”),这样来终结活框,也终结土养,而不是“开发蜂群调节能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