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3-16 23: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动感小太妹 于 2012-3-16 23:36 编辑
; S- \& p# T: ?# e* w! C7 @7 T9 @
; Z$ A4 m5 B& c3 h2 e9 w1 D( W 唉,现又说工蜂也是传染源...俺还真有点 ==============================================
+ i9 ^: M3 u8 Q2 V7 M7 d@迷蜂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认为我矛盾的应该是我说的如下两句:
3 e0 p/ t1 L" q+ y4 b
, @, q* f& o9 \1、曾经有人做过实验,将健康群的蜂王移入病群,不用任何治疗,20几天后开箱检查,发现一切正常;再将病群蜂王移入健康群中,20几天后检查,发现烂子严重。
1 ?3 ^1 k3 m+ i+ j& r: ]2、……..了解病毒传播的机制,目前中蜂病毒类的传播、感染与防御机制研究还不深入,传播链一般从工蜂清理病死幼虫开始,同时工蜂会食入一些染病幼虫渗出的蜕皮液,病毒同时在工蜂咽下腺下增殖,带病工蜂可传播到蜂群的健康幼虫、其它工蜂蜂王雄蜂(交换喂哺)、污染贮蜜和花粉,……工蜂在病毒传播中起到主要作用。
0 V4 q: x) v a5 b) A7 B. @7 h 既然从第1段可得出蜂王是传播囊病的关键,可是在第2段中仿佛又在说工蜂才是传播囊病的主角,确实听起来有点自相矛盾。1 V- U9 ^4 {6 P% u. X
& S; j, z/ c9 g3 o0 W5 d
我想解释一下:第1段的实验结果是真实的,但是表述欠妥,这里致歉,应该有个前提,移入的是抗囊的健康蜂王,如果不抗囊的健康蜂王移入病群,应该也被感染,因为根据实践感染工蜂的王浆中也带病毒可传染蜂王。当然第1段的结论没有错:拥有抗囊性能和不拥有抗囊性能的蜂王直接决定蜂群是否发病。# m {! q/ X; m4 x# B. \, O/ _- N
第2段主要描述的是当蜂群不具有抗囊性能时,工蜂在病毒传播中的机制。结论是:工蜂在这种情况下的病毒传播中起到主要作用,或者,如果你觉得不妥的话,可以改为:起到重要作用。6 s. l3 v8 D! M y% {- s6 a3 s
8 k/ x2 d5 ?5 Q1 c5 Y) q j
a.囊状幼虫病的传播机理:非常复杂,可以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水平传播有食源传播、交尾传播和媒介(螨)传播,垂直传播是指蜂王感染病毒,其后代卵、虫、肾、蜂都会感染病毒。8 }8 E2 f4 {1 m5 S" r1 C& D% y) V
b.抗囊性能的机制:蜜蜂防御系统中群水平防御起重要作用,表皮、前肠和后肠上的表皮以及中肠的围食膜可将体内外环境隔开,在个体病毒防御中起决定性作用。防御功能只集中于消化道,肠道上皮分泌的抗病毒物质可将病毒杀死。* I; p; ]1 i" f$ J# d
c.病毒破坏机制:病毒突破防御屏障后,可在三型蜂内增殖,富集于脂肪体、肌肉和气管细胞中,将侵入细胞的细胞浆几乎完全破坏。4 a0 ]- s0 E& z+ t2 i; u
! U6 L' t1 p) i
根据上述病毒传播机理、抗囊性能的机制和病毒破坏的机制,我觉得很多时候具有抗囊性能的蜂群并不是不带囊状病毒,而是能阻止病毒突破防御屏障。# K, }$ q1 V- ]4 \) m1 \7 ]
在很多抗囊指南中都有提到远缘杂交的年轻蜂王具有抗囊性,和大家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