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6-18 01: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②尊重中蜂喜静怕动天性,育虫区必须安全幽静不受干扰
# k' P. b# Q8 T' D( s 现有活框蜂箱方便观察管理,但三天两头甚至一天几次观看扰动蜂巢,严重干扰了蜜蜂的所有活动,导致蜂群、幼虫频繁出现过激反应、秩序大乱,幼虫的喂食和35℃左右的恒温无法得到保证,所以拖虫弃卵现象和幼虫病频出,群势无法得到发展。目前大多数活框箱中的巢脾,都是育虫区与存蜜区共存一脾无法分开的,每次抽脾摇蜜的野蛮和伤害程度都无异于日本鬼子进村,都把蜂群驱赶得惊恐万状,子脾反复拱来弯去,甚至挤压破裂,蛹死虫飞。我们知道,蜜蜂的行为能力不依赖后天的学习获得,而是受激启动,不受思维控制,外界有什么刺激,它就自动启动某种反应。我们强烈的扰动必定引起蜜蜂强烈的本能反应。当这种不受思维控制的本能反应启动后,就不会中途停顿,而是继续进行到本能预定的结束为止。也就是说强烈反应一旦启动,蜂群要很久才能平伏下来,蜜蜂个中的消耗和伤害有多大就可想而知。还有幼虫体表非常脆弱,几乎到吹气可破的程度,高速离心摇蜜,特别是秋冬气温较低时摇蜜速度更高,虫蛹死伤率更大,所以每次摇蜜中蜂群势都会有很大的下降。此时蜜蜂又要清理死伤虫蛹整理巢脾,又要尽力去采蜜,势必两头难兼顾。巢内温度又非常适合细菌繁殖,内含丰富营养的死伤虫蛹及其残浆未能及时清理,就成为延绵不断的各种幼虫病的病源。
9 a1 u9 L) G0 L! a6 \) a 如果我们每次取蜜都不用扰动育虫区任何一张脾,也不用驱赶正在育虫区工作的蜜蜂,让育虫区始终保持原来的工作秩序和护脾状态,任何育虫区都不用上摇蜜机经历死去活来的折腾。那么,取蜜就不会破坏巢内秩序,更不会伤及虫蛹,影响蜂群的发展势头。相反,取蜜后储备的减少,还有可能促进蜜蜂更积极的采集,提高每季蜜源的产量。
, }2 ~% `: K+ x% K, E2 S- F- c 还有蜂箱巢门太大,巢门形状也不是很适合防敌。巢门大等于洞门大开,中蜂身材瘦小,向来惯于一夫当关式的隘口防守,所以派守巢门的守卫蜂,不会随巢门的扩大而数量大增;箱内左右前后蜂路过大死角多,木孔裂缝多,巢虫蟑螂壁虎蜘蛛蚂蚁等敌害可以轻易进巢上脾且无法驱赶,整天在箱内骚扰蜂群,致使全巢蜜蜂白天疲于应对突发情况而高度紧张,晚上陷入疲劳而无力防守。
/ X" g; r4 ^' B" ?+ O7 C9 ~3 z+ K 更要命的是目前全世界都在用平底的蜂箱,巢框下梁与箱底蜂路大多采用25mm,这种距离非常不适合中蜂球状护脾和结团防敌的习惯。上方巢脾落下的死蜂蜡屑不易清理,加上箱内大量的凝结水沾积在箱底,往往与死蜂蜡屑粘连成一片漆黑腐臭的淤泥状东西,蜜蜂不但根本无法清理,而且还会成为蜜蜂非常害怕的区域。因为箱底这些淤泥不但臭气熏天传播疾病,还成为害虫栖身发育和大快朵颐的场所。箱底一旦形成黑臭淤泥,我们可以见到几乎没有一只蜜蜂会逗留其上。天天身处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蜂还能安居乐业吗?如果你是蜜蜂,会选择这样的生活环境吗?这种场所把它比如为外表华丽但黑帮盛行又污臭横流的贫民窟,绝不是耸人听闻的过分形容。4 H/ j4 g2 P* C3 c
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好心”办的坏事,是中蜂过箱后直接影响蜂群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一。对此,我们是不是值得好好反思、从头认真检讨一番我们所设计的蜂箱和巢框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