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6-14 10: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蜂皇 于 2014-6-14 10:17 编辑
& S0 B8 x: a; g2 E$ f! \2 {8 p" X ~1 q* o& e
我们对待活框蜂箱养殖的中蜂,好吃好住细心呵护却吃力不讨好,主因是我们对中蜂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却在实践上摆出一副无所不晓的救世主傲慢和不过如此的人类无知,强迫中蜂接受我们提供的一切;非要中蜂在我们的认知能力范围内活动、按照我们的主观意志行事不可。蜜蜂群体活动的许多规律和秘密,其实我们并不知晓,而且所谓的养蜂知识大多来自对西蜂的研究,并不切合中蜂的实际。强扭的瓜不甜,与其强加主观意志,还不如退还管理权,把我们不知道的、不应该包办的交还给中蜂自己决策自行管理。为此我们在中蜂养殖上,也来一次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改变一下“只有县委书记会耕田”的观念,“还政于蜂”必定能令我们的做法和思路廓然开朗。由中蜂自主决定造脾、繁育等一切巢内事务和秩序,真正尊重中蜂的生物学特性,我们只有从蜂箱做起:为中蜂“治国平天下”,提供用高科技材料和真科学观念营造的养蜂巢箱和养蜂环境;“修身齐家”则是中蜂份内的本能职责,我们应当放手,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我们只取一部分“剩余价值”而不是现在的疯狂榨取,则自然“和谐合作互利共赢”。
6 H9 ?6 z6 U) y" V9 o, @8 T7 K5 h 目前的中蜂活框养殖用箱,其重心自觉不自觉地全都偏重于“方便管理”,实质上是方便人类“监视和偷窥”,并不尊重中蜂的生物学特性。由于这种活框“科学养蜂”解决不了中蜂过箱后减产、患病、弱势和飞逃的问题,于是纷纷给中蜂套上“进化程度低、野性难驯、不能维持强群、易飞逃易分蜂”的特性。将中蜂置于意蜂养殖环境下所呈现的适应性紧张和频发的应激反应现象,当成中蜂的固有特性,这与前苏联《蜂群生物学》作者塔兰诺夫从蜜蜂自然环境中观察实验,并总结出结论的做法不可同日而语。如果不尊重、不敬畏中蜂的生物学特性,生硬套用意蜂养殖方式去养中蜂,养殖者受到中蜂的嘲弄和惩罚,效果适得其反必然是板上钉钉的事。7 a9 K( F, X6 \5 i8 p5 t" }: G
蜂箱和巢脾是蜜蜂安身立命之所依,安居乐业之所托,其重要程度比缺蜜缺水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解决巢脾和巢箱这个最基本的问题,科学养蜂无从谈起。所以GN蜂箱的发明者(龚宁夫妇)四川农大的龚枭羌教授深刻总结说“通过分析研究可知,设计蜂箱主要涉及:蜂巢形态、巢脾总面积、蜂王产卵力、群势,以及与蜂群集体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习性。检验蜂箱是否适合蜂群生活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抚育。其中,是否能够源源获得优良子脾,应是中蜂适用箱的首要标志。然后,才是有利于蜂蜜的高产、优质等等。”" m1 n6 v& B% q3 T
如果我们能顺应中蜂的天性,仿造出与其理想野外穴居条件相仿的巢箱,中蜂必定安居乐业。这样的巢箱,应该根据中蜂的哪些生活习性、按照中蜂的什么特点去仿造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