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chh
发表于 2019-11-22 18:03:53
本帖最后由 jiangchh 于 2019-11-23 06:37 编辑
“西蜂对巢温的调控能力与中蜂比较,不在一个重量级上,一个是超重量级,一个是羽量级。” 西蜂对巢温的调控能力确实比中蜂强,无疑。但程度是否差了数量级?这个存疑。
一般认为,中蜂巢温的波动范围,比意蜂高出1摄氏度,我觉得这个基本反映出两者的调温能力差别,我判断差距在20%左右。再考虑巢内湿度不同造成的潜热差别,对调节能力的影响,两者实际差别可能在40%左右,远不够一个数量级。
事实上,中蜂强群调节巢温的能力并不比意蜂弱群差。意蜂弱群巢温波动幅度也有很多高于1摄氏度的。
从封盖蜜的波美度差别,也大体反映出中蜂和意蜂温湿度的调节能力差异,确实有差别,但也不是很大。
总体上,相同的群势,中意蜂调节能力还是在一个重量级别上的,差距与体型成正比。“体型”这里特指指体积,不是指长度,中蜂体型差别大,调节能力差别也大。
个人不成熟看法,欢迎蜂友们质疑指正。
jiangchh
发表于 2019-11-22 18:11:16
本帖最后由 jiangchh 于 2019-11-23 06:26 编辑
大成中峰 发表于 2019-11-22 17:48
有的蜂群真的很奇怪,明明是强群,却逐渐衰败;有的看起来不怎么样,却能在一个多月里一倍两倍冲刺发展。 ...
个中奥秘,我相信楼主已掌握,静候黑哥高论。我发现还有一人,华夏中蜂老师,似也掌握了。其他人,我没留意帖子,不好说。
jiangchh
发表于 2019-11-22 18:15:14
本帖最后由 jiangchh 于 2019-11-23 06:14 编辑
jmhao789 发表于 2019-11-22 17:50
我觉得大家还忽视了中蜂的一大看家本领,喜欢结成半球形的团子或依脾成半球形
结团造脾形状,与巢温、气温有关,并非绝对都是很规则的半球形,多观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野蜂就知道了。
jiangchh
发表于 2019-11-22 18:40:16
本帖最后由 jiangchh 于 2019-11-22 19:18 编辑
大成中峰 发表于 2019-11-22 16:52
黑哥管理和j都是爱蜂懂蜂之人,我没有研究钻研过这方面,读了两个人贴,霍然开朗,获益匪浅。我只是一路走 ...
我觉得您的做法非常合理,您很善于总结经验。修补裂缝还有一个意外的好处,巢虫少了。如果箱子密封够好,又合理解决通风与排湿问题,再加合理的巢门,我不敢说永绝巢虫,但巢虫一定可以不再为患。
蔡国光
发表于 2019-11-22 18:45:12
大成中峰 发表于 2019-11-22 17:48
有的蜂群真的很奇怪,明明是强群,却逐渐衰败;有的看起来不怎么样,却能在一个多月里一倍两倍冲刺发展。 ...
关于这个问题可能是基因组合不巧吧?人也有遗传疾病,不治之症。
黑哥
发表于 2019-11-22 19:38:49
jiangchh 发表于 2019-11-22 18:03
“西蜂对巢温的调控能力与中蜂比较,不在一个重量级上,一个是超重量级,一个是羽量级。”西蜂对巢温的调控 ...
从群势上讲,中蜂平均蜂数只有意蜂平均蜂数的一半左右,而子脾数量也勉强只有意蜂的一半,这两个一半所提供的生产热与生活热其实是不足意蜂一半的,所以,自然巢中的中蜂,多聚于巢底,让内源热的利用最大化。
jiangchh
发表于 2019-11-22 21:13:17
本帖最后由 jiangchh 于 2019-11-30 19:13 编辑
黑哥 发表于 2019-11-22 19:38
从群势上讲,中蜂平均蜂数只有意蜂平均蜂数的一半左右,而子脾数量也勉强只有意蜂的一半,这两个一半所提 ...
中蜂野外强群可能不止意蜂的一半。之所以有一半的印象,是因为我们所见到的中蜂的野外生存环境多被破坏,不如意蜂生存环境好。而人工饲养的,又因为技术水平等原因,没有养出应有的强群。也就是中蜂群势的潜力没有被我们充分认识到。新蜂箱的设计,应该充分挖掘出这种应有的潜力。
意蜂的多箱体,和中蜂的格子箱、三峡桶和其它土养,都是蜂群结团在箱子底部,都是内生热的利用最大化。野巢强群,无论中蜂、意蜂,还是东蜂、西蜂,无一例外的都是结团在底部造脾。
新蜂箱的设计,不仅要做好保温隔热,还要做好散热,没有好的散热,就没有真正的中蜂强群。我相信华夏中蜂的散热做的不错,除非他利用了特殊的地理空间。他如果把散热性能再优化一下,再加其它配套措施,我相信他能养出30脾的强群。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他可能用的是主动散热。我不知道黑哥用的什么散热方式,但如果推向全国应用,散热可能非考虑不可,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单独的,还是联合的。很期待您的“热的排放”。
东方雨
发表于 2019-11-22 21:20:48
感谢黑哥的分享,赞
jiangchh
发表于 2019-11-22 21:37:47
本帖最后由 jiangchh 于 2019-11-23 06:10 编辑
如果设计的最大群势是10脾,15脾,甚至20脾,把保温隔热做到极致,不做散热设计,部分气候条件好的地区行得通,再强可能就不容易了。
jiangchh
发表于 2019-11-22 22:09:42
本帖最后由 jiangchh 于 2020-1-1 18:24 编辑
黑哥 发表于 2019-11-22 19:38
从群势上讲,中蜂平均蜂数只有意蜂平均蜂数的一半左右,而子脾数量也勉强只有意蜂的一半,这两个一半所提 ...
中蜂的野外自然生存区域,比意蜂要宽广很多,不管更热的地方,还是更冷的地方,中蜂都比意蜂生存得好,这似乎提示中蜂的调节温度能力并不一定比意蜂差。在恶劣环境下生存得更好,通常需要更好的调节和适应能力。因为断子特点和巢温波动范围的不同,所以也不能据此简单推论。
jmhao789
发表于 2019-11-22 23:26:10
jiangchh 发表于 2019-11-22 21:13
中蜂野外强群可能不止意蜂的一半。之所以有一半的印象,是因为我们所见到的中蜂的野外生存环境多被破坏 ...
华夏中蜂的箱体跟意标箱差不多,强群蜂箱大巢门、除档板、加继箱.
jiangchh
发表于 2019-11-23 00:11:41
jmhao789 发表于 2019-11-22 23:26
华夏中蜂的箱体跟意标箱差不多,强群蜂箱大巢门、除档板、加继箱.
这都是常规技术,也是标准操作。
jmhao789
发表于 2019-11-23 00:34:48
黑哥的冷热说会逐渐凸现意标箱、意标框的优势,巢础的作用会逐渐模糊,因为三年前我发现苏州蜂王的操作已经非常成功
jiangchh
发表于 2019-11-23 01:28:12
本帖最后由 jiangchh 于 2019-11-30 19:16 编辑
jmhao789 发表于 2019-11-23 00:34
黑哥的冷热说会逐渐凸现意标箱、意标框的优势,巢础的作用会逐渐模糊,因为三年前我发现苏州蜂王的操作已经非 ...
苏州蜂王老师,用泡沫箱覆盖蜂箱,这是比较粗糙,但也比较有效的保温保湿方法。空间分割,人为制造几个通风天井,与另一位蜂友说的烟囱效应,如出一辙。都是比较有效的被动散热方式。
jiangchh
发表于 2019-11-23 06:44:18
本帖最后由 jiangchh 于 2019-11-23 07:39 编辑
蔡国光 发表于 2019-11-22 18:45
关于这个问题可能是基因组合不巧吧?人也有遗传疾病,不治之症。
蜂群的最大群势,取决于一系列的客观条件,这些条件变了,群势就变了,不会永远强大,盛极而衰,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