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贵州蜂大大
收起左侧

《中蜂饲养原理与方法》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积分
5189
在线时间
2394 小时
居住地
云南省 大理白族自治州

6784

金钱

1454

回帖

5189

威望

白金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发表于 2019-7-19 09:32:59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州蜂大大 发表于 2019-5-1 09:252 A+ q) W% Q9 I% F+ R
中蜂耐寒怕热,耐湿怕闷。若从寒湿、干热对中蜂生活所起的作用来看,干热比寒湿更容易对中蜂造成伤害。例如 ...

- R4 m: X: X6 _1 B+ B6 H4 x中蜂是水蜂,有好多论坛蜂友讲过。我今年尝试几群,感觉还算可以,其中一群恰好摆在树下,再热的天气,巢门口基本没扇风的。我是这样给小蜜加湿的,选好摆箱位置后按水桶大小挖坑,水桶(桶加满水)入坑,桶外四周用挖出来的土压平压实,水桶上部放箱(箱底打好孔,孔下部加纱网,其中箱尾部留一个纱网孔透气。),再把小蜜引入就行。当然,在楼顶只能把桶底部、四围用泡沫包裹了,有兴趣的蜂友可以试试。& g7 F3 R; o; I3 O
; P2 n+ i* p" j4 y( r1 L
IMG_20190717_133115.jpg
IMG_20190717_133201.jpg
IMG_20190717_13312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积分
5189
在线时间
2394 小时
居住地
云南省 大理白族自治州

6784

金钱

1454

回帖

5189

威望

白金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发表于 2019-7-19 09:35:32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跟着“贵州蜂大大”学习,谢谢“贵州蜂大大”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
QQ
积分
931
在线时间
235 小时
居住地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岑巩县 思旸镇

2342

金钱

294

回帖

931

威望

银牌会员

Rank: 3

 楼主| 发表于 2019-7-19 22: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4.拆签调脾   采用一步继箱法过箱之后,要先拆子脾的夹绑固定物,后拆或暂不拆贮蜜用脾上的夹绑固定物。一般在过箱的36小时之后,便可拆除子脾上的夹绑固定物。此后,再过2—3天,才除去贮蜜用脾上需去除的夹绑固定物。为了避免过箱时保留下来、嵌入无铁线巢框内的巢脾,在摇蜜时出现巢脾与巢框分离,也可暂不拆去此类贮蜜框上的巢脾夹绑固定物,使其带签贮蜜、摇蜜。直到已有铁线的空巢脾,能将它们替换下来为止。需要调整巢脾分布状态的,可以在拆除巢脾上的夹绑物时调整子脾;在将贮蜜脾还蜂时,调整贮蜜用脾的分布。需要减少巢箱子脾数量的,在调整子脾时,就可调一部分子脾入继箱,蜂王和另外一些子脾仍需留置巢箱。9 \- K2 B2 F7 G6 H
一步继箱法成功后,便可直接转入继箱管理。具体方法详见后面章节。. A, r& }$ @; _- V5 t' v5 |
除了接脾过箱,其他过箱方法都使蜂群受到刺激,绝大多数蜜蜂都饱吸蜂蜜,从而大大降低了对原巢的依恋。只要原巢穴外貌改变,原蜂桶已不在,即便将蜂群移置到离原址不远的新地方,大多数蜜蜂也能以新址蜂巢为家。所以,利用过箱时蜂群还箱后的相对安静期,便可连箱带蜂实现近迁。也可运用还蜂入箱时机,在新址将蜂团还入蜂箱。但在温度较低时期,为预防蜜蜂在寻巢徘徊中冻僵,此时最好不进行& `  u+ M4 i' V4 V
“利用过箱时机的蜂群近迁”。# @# n+ ?) a' v1 s, }* ?
有些书刊或资料推荐晚上过箱。我们的实践表明,晚上过箱能见度低,难于形成在白天那样明暗区别显著的区域,蜜蜂无暗可趋。在此情况下逐蜂离脾,蜜蜂乱串、成团缓慢、结团分散,出现多处结团。因蜜蜂混乱,操作时又容易挤死压伤更乱上添乱,招致许多损失。因此,除非特殊情况,必须采取晚上过箱方法者,我们一般不主张晚上过箱。确实需要晚上过箱时,可用亮度不大的红灯照明。
4 @) B1 P- a$ Y4 u+ u
/ ~6 m7 B& A8 I贵州蜂大大点评:对于别人提出的任何方法,我们都不能完全照搬,一定要先少量做实验,掌握方法了再正常进行。因为一个再简单的操作,都有一些细节,需要在实践中完善。就像作者提出的“利用过箱时机的蜂群近近迁”,我们如果有需要时,也要先拿一两箱做实验,掌握要领了,再正常操作。8 Q5 S1 y" h8 k0 o! m
2019/7/193 F0 f  z+ R, j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
QQ
积分
5121
在线时间
1314 小时
居住地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黄平县

8870

金钱

1659

回帖

5121

威望

白金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发表于 2019-7-20 11: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州蜂大大 发表于 2019-6-23 11:324 ~' W( h( d; v" d# R. @
第三章  养蜂用具4 m6 X  q2 B5 K. {+ d7 Z* n, p
一、蜜蜂巢穴、蜂巢、蜂箱
8 N2 {( |' q2 Y# B" [要使蜂箱的选材与结构,既符合蜜蜂的生活习性,又能满足现代 ...
- t) m" V" w* h* [8 F8 w+ ?
土养一群几十斤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一定范围内蜂群数量刚好达到饱和或不饱和状态。这样一个条件,其实对于养蜂人来说基本就很难实现,除非舍得人居,上荒山野岭寻求原生态。

点评

现在哪里有这么多世外桃源呢?世外有,桃源未必;有的是荆棘、交通不便和水电网不通  发表于 2019-7-20 13:07
找到中蜂宜居的世外桃源。  发表于 2019-7-20 11:48
用心做事,用心总结;久久为功,水滴石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
QQ
积分
931
在线时间
235 小时
居住地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岑巩县 思旸镇

2342

金钱

294

回帖

931

威望

银牌会员

Rank: 3

 楼主| 发表于 2019-7-20 22: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中蜂陈列' ^, T1 D( ~/ [
中蜂归巢时的飞行速度快于意蜂,认巢能力较弱,容易迷巢。所以,就总体而言,中蜂多群饲养时,分散放置的效果好于密集排列的,不整齐排列的效果好于整齐排列的。
( z1 ^. E# a6 g% q6 s& F/ q6 H(一)蜂群摆放% e5 I! U5 D$ t$ d
蜂群摆放有:宽敞场地摆放、沿屋摆放和阳台、屋顶上摆放。中蜂冬季室内贮放因暂无详实观察结果,暂不予介绍。9 K7 v; x7 ?* E  a  v+ D
1.        蜂箱摆放基本原则  蜂易识别,适宜蜂群生活,管理方便,便于合并,低温季节背北风,温暖与高温时期忌日晒。交尾群宜置蜂场外目标清晰处。, K  ?5 V1 i' v+ P
2.        蜂箱近旁及附近,无积水、水塘和大面积水域,以防蜜蜂跌落水中溺死。蜜蜂出巢升空后,较为集中飞行的线路上,应无经常飘动、飞翔、穿行的活动物体,例如轻薄易飘的衣物、旗帜、鸽群等等,以免被蜜蜂追逐行螯和使蜂性凶暴。不能在高速公路、列车运行线路附近摆放蜂群。要避免经常性的炊烟熏扰。夜晚不被亮光照射。) q( p) e8 }: p/ v
蜂群密度大时,中蜂易迷失本巢方位。所以,要有相应的协助认巢措施。例如,有蜜蜂容易熟悉、识记标记物。6 O, s7 _4 |0 U6 w* S' y3 p
蜂箱较密集摆放的蜂场,巢门前方最好为空旷地带,实在做不到或需设置风障时,至少在蜂箱前4米以内不要有高过箱体的障碍物,以便蜜蜂在飞临蜂箱时,就能见到本群蜂箱。& E' H9 \, V+ I% [3 O
相比之下,中蜂区别左右方位的能力,明显强于识别前后的能力。所以,较密集摆放时,相邻蜂群的巢门,可以分别设置在左右。不能设置左右仍需开启中巢门的,宜将箱内蜂巢分别布置在偏左、偏右的位置,效果也较好。因为进出巢门时,偏左、偏右的蜂流,也能引起归巢蜂的注意。
( n; r4 q+ }( C$ i  g为防止敌害侵扰、防潮和有利于空气交换,蜂箱应离开地面20厘米以上,箱底略为前低后高。箱顶高度依管理者身高而定,一般以略弯腰就能提脾为最好。如果箱顶高度已与管理者胸高接近,甚至高过胸部,管蜂时易遭蜂袭击,而且往往蜇中脸部。
# m* d3 [- v: U. U2 g* h  `$ r5 I9 a  P  ~! h( e. v
贵州蜂大大点评:我陈列蜂群喜欢两箱两箱的放在一起,两箱之间相距1米左右,而且巢门方向一致,即使有交尾群,也很少发生交尾王错投现象。而这样陈列有三个好处,一是节约地方,二是开箱检查时箱盖等物可以放在另一蜂箱上,拿放方便。三是方便合群。
' k6 M  N) T) ?6 N" p2019/7/20
0 ^2 ~8 S. g, E3 i/ B+ 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
QQ
积分
931
在线时间
235 小时
居住地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岑巩县 思旸镇

2342

金钱

294

回帖

931

威望

银牌会员

Rank: 3

 楼主| 发表于 2019-7-21 22: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2.具体摆放
' X8 [- E/ e* X# V" X(1)10群以下摆放  在背风、干燥、冬季午后短时间向阳的宽敞地面,分散摆放即可,但仍要避免将数群蜂的巢门,都朝向同一方向。阳台较为宽敞的养蜂者,可以充分利用上、下、左、右的空间差异,实现在窄小空间范围内,巢门异向的较分散摆放。无阳台的住宅小屋,可在房前屋后符合前述摆放原则的地方,分散放置。也可采取分组方式,实现较为集中摆放。我们曾见到因居住楼上,又不能在临街面的窗外摆放蜂箱者,改为室内挨近窗口位置,再分左右摆放的两群中蜂,巢门距窗口约40厘米未直面窗外,蜜蜂仍能从大开的窗口飞入室内,作90度转弯后,再分左、右飞入本群蜂箱。甚至连蜂王婚飞也未错投。这样的城市养蜂,管理方便,又避开了街灯直射,蜂群生活正常。当然,蜂群所在屋的房门需常关闭,以免穿堂风直接刮入、刮出,影响蜜蜂的归巢飞行。  \- Q  G0 N! X/ W" H4 Q! J$ H. X0 t

+ z3 C7 q5 X! ?/ M贵州蜂大大点评:这对于地方不宽,特别是城市养蜂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t- n- R6 O% R) F( _( G) X: t
2019/7/21- J8 U" j# ^+ `: I0 F) H% {+ }.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
QQ
积分
931
在线时间
235 小时
居住地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岑巩县 思旸镇

2342

金钱

294

回帖

931

威望

银牌会员

Rank: 3

 楼主| 发表于 2019-7-22 21: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2)蜂场摆放  由于蜂群数量较多,难于实现各群都最优摆放,但仍要注意总体上基本符合前述摆放原则。针对单箱放置散布面大,若缩小摆放面积又显得密集、标识模糊之不足,可以采取组内紧密、组间较稀并使巢门朝向不同的策略,实行分组摆放。每组可以2群、3群,甚至更多群。群数更多的,还可以组和分小区的方法摆放。- l$ U4 w$ B1 H8 s2 \9 N, X
两箱一组的组内蜂箱并列,巢门可取相同方向。利用巢门左右开设或箱内蜂巢布置的差异,提高蜜蜂认巢能力。3群一组的,组内可取扇形、品字形等摆放方式。每组有蜂3群以上的,可取背向内,巢门向外的方形、圆形、弧形排列,等等。千方百计使各箱朝向有差异,组间有差异,就能进一步提高有限面积内,摆放的蜂群数量。
8 b5 a7 {; Q% W; I1 U" S定地饲养或较长时间不转场的,若相邻蜂箱颜色有明显差异,蜜蜂进出巢门有明显的左右差异、大小差异者,也可以逐步实现,中蜂连箱并列的密集摆放。
; [: Y: ?2 ]( W3 o& d# _% u: W, X; q* r1 c
贵州蜂大大点评:我养蜂场地比较宽敞,可以随便摆放,对密集摆放没有这方面的心得体会。但作者对蜂群摆放叙述详尽,对养蜂场地不宽敞者,具有指导意义。
7 E) q5 q$ o9 c5 ]/ }7 t$ _8 [2019/7/22% f# X' t, a7 W% |" 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
QQ
积分
931
在线时间
235 小时
居住地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岑巩县 思旸镇

2342

金钱

294

回帖

931

威望

银牌会员

Rank: 3

 楼主| 发表于 2019-7-23 20: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3)屋顶摆放   关键要素是防止太阳直接照射、间接热辐射,减缓风速。利用屋顶养蜂者,蜂箱顶上要有切实可靠的防晒凉棚,其上再覆盖以绿色植物更好。蜂箱四周或背靠处,要有风障,箱前地面,应有密集的绿色植物。一般不在巢门前临水的“贮水屋面”,或不具备热缓冲的水泥“干屋面”处摆蜂。. J6 h9 Z9 z( Z1 Y2 B
如果养蜂所在建筑屋的附近,没有能够显著减缓旷野之风的大型障碍物,例如山、高楼、参天大树等等,那么,在五层楼以上的高度,蜜蜂飞行已显得非常吃力与艰难,不适宜在这样的高处养蜂。) O( D- r5 n: m1 s3 r" k) h
曾有书刊介绍:修建专门蜂舍,将中蜂群摆放室内,以墙壁上的开口作巢门,让蜜蜂穿墙进入的方法。我们的实践表明:凡在相同方位墙壁上稀疏开口作巢门,于墙内排列蜂群的,蜂群数少摆放稀疏时尚可。若在墙内较密集排列中蜂群,然后,在同方位的墙上巢门开口密集时,中蜂最容易迷巢。
0 W2 w# z5 j+ y0 E7 J/ w: y$ o6 W0 U. Z& P1 L" q8 E3 Q% P$ [
贵州蜂大大点评:我有一朋友,他的大部分蜂确实是养在四层楼顶。他用石棉瓦一面靠墙搭了一凉棚,可养12箱。没有绿化,夏天感觉温度很高,产量没有放地面的高。
5 p2 _. j8 \9 k' I9 U# Z# G2019/7/237 n3 v9 v7 H;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
QQ
积分
931
在线时间
235 小时
居住地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岑巩县 思旸镇

2342

金钱

294

回帖

931

威望

银牌会员

Rank: 3

 楼主| 发表于 2019-7-24 21: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蜂群近迁5 C2 V. z! z+ l  Q
有时,需要将蜂群作人工转移。这样的转移又分为:少数蜂群的近距离转移,即所谓“蜂群近迁”;多数蜂群的远距离转移,又称为转场。转移还分为有巢转移和无巢转移。
1 H! b+ U" s) c(一)蜂群近迁原理% u- L( {( g& v9 Z# H4 Q
蜂群近迁一般是指:连蜂带箱,在短距离内搬迁。属于第一次选址不当或者其他原因,必须把蜂群与所在蜂箱,作就近转移,另置他处的补救性措施。一般只适用于少数蜂群的搬迁。
' D6 G8 b: n3 }! d# H7 N从理论上讲,凡作过认巢飞行的中蜂,转入外勤采集后,在以原巢为中心点,直径5千米划圆的范围内,随意将蜂箱移位、换向,都容易造成归巢蜂迷失引起混乱。* c: _& }# C7 \) c' }4 L$ L
所以,欲就近挪动蜂箱时,可以在蜂群非“蜇伏”期,采取逐日移动的方法,来 “微分”原址与新址的距离,使蜜蜂在无明显觉察的状态下,最终实现达到新址的“积分”结果。移动距离为:横顺、上下每天不超过0.5米;向前或向后的纵向挪动,每天不超过1米。此又称为逐日近迁。. r$ Z% s4 N" O
逐日移动,方法稳妥效果好,但也会受到一些条件局限,施用起来也较繁琐。例如,若遇较大障碍物或房前屋后的转角,和诸如楼上、楼下的位置变动,逐日搬迁就很困难。为此,可利用蜜蜂重新认巢习性,实现蜂群近迁一步到位。( d) a4 S/ f( w6 Q* U/ A& e* N2 `
与基本不惊扰蜜蜂的逐日近迁相反,蜂群一次性近迁则是利用中蜂敏感性强的特点,施用某些强刺激因素,使蜜蜂们吸足蜜、离脾,进入拟迁飞状态。然后,用集蜂器将蜂收入,使蜂群经历约半小时的失巢安静歇息。在新址使用引导入箱法,让蜜蜂们从巢门还入蜂箱,便能抹去蜜蜂们对原址的记忆,重新认址。使蜜蜂在新址保持一段时间的饱携蜂蜜状态,也加深其对新址蜂巢的依恋。具体方法有如下一些。; y' T& N; B- D4 E9 B) n! c8 j

" v8 t* R* ^& o+ H贵州蜂大大点评:蜂群近迁是每一个养蜂都要遇到的问题。我使用过逐日近迁,但这对场地很讲究,要求地势较为平坦,没有大的障碍物。但在我地,沟坎地形较多,逐日近迁方法在使用过程中有很大的局限性。自从我建立两个以上蜂场后,我一般都把不方便近迁的蜂群 “远迁”,也就是把蜂群迁往另一个蜂场,一步到位,也挺方便的。当然,我的两个蜂场间距都是在四公里以上,中间还有大山隔挡,蜜蜂极少返回原址。
; S2 ^( W( c& l  P, z2019/7/24
4 M, D6 |0 b/ i1 s7 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积分
581
在线时间
935 小时
居住地
重庆市 长寿区 晏家街道

1500

金钱

61

回帖

581

威望

银牌会员

Rank: 3

发表于 2019-7-25 08: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愿这个帖子能永远延续下去,以此纪念逝去的为中锋养殖做出卓越贡献的龚教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
QQ
积分
931
在线时间
235 小时
居住地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岑巩县 思旸镇

2342

金钱

294

回帖

931

威望

银牌会员

Rank: 3

 楼主| 发表于 2019-7-25 22: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诱发分蜂近迁( e$ F2 w. i- i  s+ P8 h
在分蜂季节,蜂群已有明显分蜂热表现时,剪去老蜂王一侧前翅(又称大翅)的二分之一。于晴暖日清晨或上午,在该群放入一茧盖已经发黑的成熟王台,然后等待。一般在中午时分或午后,经过如此处理的蜂群,便会发生分蜂。此时,拾起跌落的老蜂王,囚入王笼贴身放置。待欲分出蜜蜂基本涌出蜂箱后,关闭该蜂箱巢门,打开通气窗,搬至其他地方暂放。原址另放一个有巢脾蜂箱,内置1—2个子脾更好,巢门开设方位同原蜂箱。分出蜜蜂在觉察到蜂王未跟上时,会纷纷返回寻找。有较多蜜蜂入箱时,即在巢门口放老蜂王跟进。当绝大多数蜜蜂进入后,趁其处于相对安静期期间,将该蜂箱连蜂搬往附近新址。! S, b- w( y7 _, ~
这样诱发分出群,蜂量约占原群三分之二。主要是一些处于哺育、筑巢龄期,但在未分出时的原蜂群内,暂无事可做的蜜蜂。诱发分蜂后,余下群的群势恢复,主要由陆续弱化出房的新蜂补充和担当,留下少量老蜂由于寿限已近,对余下群的影响较小。所以,在诱发分蜂群近迁之后,余下群既可从暂放处搬回原址。也可趁此机会另置附近新址,也实现近迁。5 Q, E" f9 i& Z1 E7 E( ?

" o- E$ P3 t7 Q; ]贵州蜂大大点评:这样的近迁法还是有点繁琐了。一是很难在要近迁群有分蜂热时恰好有成熟王台;二是等待分蜂也太费时间。
8 @/ o4 e" M# K* v惊闻龚老去世的消息,心情非常沉重,我想,只有更加用心的分享龚老的心血之作《中蜂饲养原理与方法》,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D. ?0 w. z0 O" |( U" i) @
2019/7/250 `) j. A* s5 Z8 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
QQ
积分
1503
在线时间
842 小时
居住地
重庆市 永川市

2384

金钱

323

回帖

1503

威望

金牌会员

Rank: 4Rank: 4

发表于 2019-7-26 16: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yudi635012 发表于 2019-5-7 08:36
0 y0 z% N1 K7 w) P我感觉也是,城里面路灯多,中蜂几乎没有巢虫。然后就是耐湿怕闷。我的一群因为保温(四面泡沫保温,只留 ...

( r2 z. c0 W0 {: _  O$ h4 z+ Z. m取覆布还是取好还不取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
QQ
积分
1503
在线时间
842 小时
居住地
重庆市 永川市

2384

金钱

323

回帖

1503

威望

金牌会员

Rank: 4Rank: 4

发表于 2019-7-26 16: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州蜂大大 发表于 2019-5-25 21:361 W/ }: _; `  |
蜜蜂幼虫生长到一定时期,工蜂会将其巢房口用蜂蜡封盖。被封上蜡盖的幼虫,从生长角度看已完全成熟,因而又 ...

8 ^! _8 X5 `0 o, I5 _8 h0 M% K微信多少我微信186808730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
QQ
积分
319
在线时间
796 小时
居住地
四川省 成都市 温江区

2370

金钱

325

回帖

319

威望

银牌会员

Rank: 3

发表于 2019-7-26 21: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1 o; C/ R7 F6 f7 }" Y2 J我认为那种方形箱可以,尺寸因地制宜,流蜜期加上继箱,过冬季时加下继箱。1 @6 T$ `; h: ?/ f" B+ v( E8 Q! 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
QQ
积分
931
在线时间
235 小时
居住地
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岑巩县 思旸镇

2342

金钱

294

回帖

931

威望

银牌会员

Rank: 3

 楼主| 发表于 2019-7-26 21: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失巢”、“ 失王”近迁# E- q( \; E& u
1、断子期近迁   断子期的蜂群恋巢性降低。选择断子期气温高于13℃的下午,捉出拟近迁群的蜂王,关入全阻隔型囚王笼,并带数只陪伴蜂于贴身暖和处放置。之后,恢复蜂箱原样,静观蜂群动态。静观期间,可蘸些蜂蜜喂饲囚王笼中的蜜蜂。大约过一小时左右,当许多蜜蜂吸足蜜,涌出巢门寻王时,便掀去箱盖,将蜂箱稍微挪离原位,在原址搁(挂)置集蜂器,然后,将蜂王转入半阻隔囚王笼,挂放于集蜂器之中。待蜜蜂大多进入集蜂器并安静下来之后,再把它们拿到新址,以“引导入箱法”还入已搬置新址的原箱原巢。也可还入另行布置的蜂箱蜂巢,插上巢门隔王片。6 _" ^/ w: P, k! K8 M. |
上述过程中,先将蜂王囚入全阻隔王笼并配陪伴蜂,是因为此时状态与迁飞时的不同。迁飞时蜂王已作充分准备,腹内也有相当存量的蜜。而未作迁飞准备的蜂王,腹内几乎没蜜。被捉离蜂群后,因惊恐、焦躁、频繁活动,体能消耗大。若无带蜜的陪伴蜂喂饲,被囚蜂王容易在短时间内发生体力衰竭,进而导致重要器管损伤或个体死亡。5 z" B1 L- U; S0 o8 @
囚入全阻隔型王笼的工蜂不能逃逸,才能确保陪伴任务的落实。为了减少环节,也可以先用能透气的布,将半阻隔王笼的隔王间隙包裹,以此代替全阻隔王笼,完成全阻隔任务,才扯去封布,显现其半阻隔功能。
, Y$ c, W# i0 g9 }囚王静观蜂群动态时,若蜂群迟迟未发动,可敲击震动一下蜂箱,迫使蜂群警觉与寻王。将原箱稍微挪离原位,是便于蜜蜂们就近聚入集蜂器。这样,可以避免温度较低时,部分抗寒能力尚不强的蜜蜂,在找寻蜜蜂集体、散飞过程中,因受冻失去飞翔能力而损失。还蜂入箱过程中,一般在蜂拥而入时,便放王跟进。
& M7 k# i) q! \
- n* e8 v* u; E$ y; [" `# a9 @贵州蜂大大点评:本网的很多争论,在这本书中都有定论,如果每个蜂友都能好好读一读这本书,就会减少很多无谓的争论,而把精力放到作者没有论述的地方去,这样才会使中蜂养殖事业快速发展。2 x7 m0 ^  b  z$ @) H( s# ~5 c* C
2019/7/26
& z: o) S( W9 @% u5 j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中蜂网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5-2-13 22:44 , Processed in 0.199079 second(s), 26 queries .

备案号:鲁ICP备2023002647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