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iangchh 于 2021-3-8 05:13 编辑 * L9 A$ o" S, a: [/ Z s& S _; I6 h! z; y
蔡国光 发表于 2021-2-26 09:29
6 H* ~% `9 s2 k, u F: w g中蜂养强分蜂,养弱了烂子。
' a; _* o7 V: D/ T! k中蜂春天只能分蜂,也只能分的很小,老王群分大了,45天后会再分,新王群分大 ... ) g8 d X( q- I/ U2 d
, U, @& k& k* m" A# {$ U. W
由冬到夏,外界气温逐渐升高,由小到大的蜂群,产热逐渐增加,巢内外温度都在不断上升,散热越来越困难,分蜂热的肇因是热,热的积累。蜜蜂以一个本能而巧妙的分蜂行为,简单解决了在自然状态下复杂得几乎不可能完全解决的夏季散热问题——如果巧遇能完全解决散热保温问题的良好巢穴小环境就有超大群势,以产热少的较小群势顺利度夏,同时又解决了种群的繁衍扩大问题。0 K0 W4 Q+ Z1 ], p7 u/ N
) ]+ A! H! G6 M9 v" e7 E5 J1 u由夏到冬,外界气温逐渐降低,此时蜂群由小到大,产热逐渐增加,巢内外温度一升一降,散热没有困难,容易实现热平衡,不容易产生分蜂热,大群多见,正好以产热多的大群应对寒冷冬季的热量散失和蜂口损失。
* X5 K! i8 ], K9 u, O+ R$ w6 b$ M3 M4 w7 W
秋冬季节,如果强群保温过度散热不好,外界有蜜粉源和气温适合交尾,也会有分蜂。相反的,春夏季节,蜂群由小到大的过程中,如果巢温是象秋冬那样逐步降低的,并且有足够多的产卵空间,分蜂基本可以避免。群有多大,就看育王技术有多高。
, \$ _6 m2 _% P% ~8 w
' ?; a8 E2 q* }) d5 \, [% k% J! d仓蜂的谷仓,让人的感受是冬暖夏凉,其温度并不是恒定,也不是冬高夏低,而是冬低夏高,也就是说,只不过是温度的波动相对较小一点,就让分蜂就明显少了,群势明显强了。. K9 r" i; Q* H6 m2 W
( ~% \. l# N3 u* {1 V, N由此可见,中蜂不难养成强群,技术并不复杂,甚至无需任何的人为干预和管理。野蜂强群有谁管理呢?不就是内外环境适宜吗?
% O# B- r3 X3 _( _- u% F- N3 t7 P$ B' R
承德李家哥俩琢磨仓蜂,用土法控制温湿度以模拟仓蜂环境,批量养出了中蜂高产强群。
& s6 P6 U7 l: q3 Q
5 k* @7 k/ @2 {) O& p一年多蜂龄的上海蜂友薇儿仆,电子控温,半年多时间,就养到18框蜂量的中蜂强群。- T; o5 c9 m" j* }$ U- T( X
9 o9 v9 v2 Q2 o' S; `9 J9 y4 q深圳资深蜂友黑风寨,用冰瓶降温,在干热楼顶这种恶劣环境把中蜂养到了10脾箱。
0 K6 W" N( J8 U, B8 t' }4 n% o$ P5 f
我没有实地考察这三个案例,不认识他们,也没沟通过,但根据自己的知识判断,是完全相信的,没有任何丝毫的怀疑。不仅如此,我相信他们还有可能养出更强群。
$ R' F R! M7 X" @ R/ G6 r p; y% y
9 _2 m% l4 j( l$ E. v, x ~对于华夏蜂友和颜师蜂友,我没有完整了解他们的具体做法,但我完全相信他们介绍的群势是可能的、可信的。4 H, J6 r! C) j$ L0 l
5 H' {2 n+ z9 K4 K
他们在解决分蜂热问题上,可能并不完美,但群势控制足可借鉴。我敢肯定,他们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毫无疑问,有一个共同点:巢温都控制得较好——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因为这是成功的关键点。: M) D# p# h& |) | @9 `0 e
" G) ~( _ N- N" ^# o5 y( _: R" @我个人看法,所有的强群,都要做好散热,切忌蜂多于脾。, ~# v4 ^( d- _7 _$ s7 I# w
1 y# a3 }4 ]9 k' J" v% ]" p7 r. _蜂多于脾,适合于低温、劣箱、弱群、取水蜜,不适合于高温、好箱、强群、取成熟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