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iangchh 于 2021-3-9 16:55 编辑 ) _; A' f8 g$ b2 H8 \9 h. ^4 m
春天真好 发表于 2021-3-2 11:05
8 L. {/ s3 [; m7 v7 }; j4 EJiang友对于意蜂在自然界的生存能力我真的很不关心、因为从未养过意蜂。我所关注的就是能否使中蜂不分群 ...
7 q* E. V5 o3 B, L2 i0 d5 x
3 F% U9 B$ ?8 y' H, I7 y6 V' n) R; L, c+ t: l, T# T
晚辈一孔愚见,不敢赐教,心怀敬佩,直言无讳,若有冒犯,前辈请勿介意。就事论事,共同寻求最优解。匆匆而就,时间都花在手指上,难免有误,欢迎蜂友批评指正。
1 J2 ? a1 h; d J# B0 s( ]9 ^( P: E, w4 M& u
航宇蜂友提出的土养群割大部分子脾防分蜂,是考虑减轻您老的操作负担,解决分群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我很认同,很赞赏。我注意到他的目的不是追求高产,降低口粮消耗以节粮来有限“增产”,不是高产。
( D7 T- I6 N3 V2 |) Y5 N: b! S) @; Y& v5 w4 y, H; |& C0 Z8 B
您的愿望,我的理解是既要操作简便,适合自己的体力,又要最大限度高产不分群,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暮年壮心,如此积极心态,是我心目中的人生赢家,可钦可佩,值得学习。
: { S i3 a' m: `
% U( L2 h* }9 \9 X( f割子脾防分蜂,打的擦边球?有时有效,但如时机、力度等操作不当,也可能有些情况下会刺激分蜂飞逃,原因是人为加剧了哺育力过剩。* W/ s. G# _+ ~) s7 F# ~0 n
3 a, a. A. {) ~0 c9 F* r
囚(去)王断子急造留台采蜜,不否认有人操作“成功”了,相对有一些短期效果。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可能有的比分跑了强一点,也可能有的还不如分跑了。折腾蜂子,我不认为是最佳方法,也不是上策或中策。请容我啰嗦一下原因:
8 P$ ?+ M/ E+ X' \& T S% `* A# O' v4 B
繁殖力和采集力,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协调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不是对立排斥关系,是双赢,不是零和博弈。
" g2 M! C8 q* {/ t0 @& i2 m! ], B& H6 j0 k& E0 p3 w# V
蜂群的采集力,不只是取决于采集蜂的数量,更依赖于蜂群的兴奋情绪,这个情绪受植物泌蜜的刺激,同时还必须有幼虫产生的保育激素的刺激,虽然王台和处王产生的信息素也刺激采集,但影响是不一样的。. S+ T, D2 B, j& Y# E) {, I& j
- K: m1 Y% d0 f+ [9 H! e雄蜂激素对蜂群采集情绪也有良好刺激作用,千方百计除雄蜂,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越冬停产无蜜源,工蜂自会驱走雄蜂,蜂群不养“饭桶蜂”,没有懒汉白吃饭。正常蜂群需要雄蜂,没有适量雄蜂,蜂数最多也成不了强群,就没有最强的采集力。雄蜂的作用不只是交尾。交尾哪里需要那么多雄蜂?交尾结束了为何还要存在?越是超级强群,雄蜂占的比例越高,工蜂体型更大,更健壮,更长寿,采集力更强,育出的王产卵量更大。“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也许其中有某种关联?9 v2 P( W0 k7 r& n- |
2 u3 B8 m! a3 [3 F' i蜂群的采集力,还与蜂龄结构和分工合作有密切关系。人为断子、割子脾,严重影响了内勤蜂的补给、分工和发育,对采集效率和采集蜂寿命都有很大不利影响。打仗不只是前线的冲锋陷阵,也靠后勤保障,所以才有“打仗打的是后勤”一说。缺少内勤蜂的接蜜酿造和王浆补给,采集蜂战斗力大打折扣,也产不了好蜜,蜂虽多,却弱无大用,仅比“饭桶”稍好。想想看,全由外勤蜂组成的大群,采集能好吗?
3 v# E5 K( E( n" F; \0 Y
0 M% U! G" i5 t! h: v7 K真正的强群,即使是大流蜜,采集蜂的寿命也没短多少。华夏蜂友说他的蜂寿命长,很多蜂友只是质疑,没有琢磨。其实很值得琢磨琢磨。我相信他说的是真的。强群蜂寿长,大流蜜时,强群缺的其实不是采集蜂,而是内勤蜂。那些平时无所事事的休闲“饭桶”蜂,不是蜂群的包袱,而是蜂群的“宝贝”,是麻将的“百当”,因为需要时就转化为高效率的内勤蜂,补上酿蜜和饲喂的短板,让蜂群采集效率大增。/ o4 b1 }, D. Z, Z; X% T# Z* h) g
; g/ w8 u2 e- s- v, D
蜂群会自动调整分工。比如,内勤蜂通常是三周龄时转化为外勤采集蜂,但遇到大流蜜,有自动提前到两周甚至一周龄时外出采集。最短的,目前观察到卡蜂五日龄时就外出采集。这种正向分工调节能让采集力最大化。大流蜜时经常伴随有蜜压子,适度蜜压子,也降低了哺育量,而足量的内勤蜂及时酿蜜扇风排出水份,腾出空间装蜜移蜜,又有缓解蜜压子的效果,也就是说蜂群能够自行合理高效调节,只要给足适宜空间环境减少蜂力不必要损耗就好。如果此时再“狠狠减少内勤和那些'饭桶蜂'最大程度地增加外勤蜂”,让蜂群再将采集蜂逆向调节为内勤蜂,效率大为降低。这种人为干预,愿望虽好,但无异于拔苗助长。
) C! `$ z# W9 M3 w4 V7 V6 a4 w2 y$ ~9 Y+ Y0 Z5 V- u
要想优质高产,操作简单,只有蜂壮群强无热,舍此别无它法,这是目前的铁律,中蜂不可能例外。摇水蜜不在此列。
5 s$ o( e T d3 ]( v4 k0 v* } z- N9 I6 b
多箱体是目前最成熟的少分蜂技术,但操作费力。立式AZ蜂箱和卧式TOP BAR蜂箱也不错(都不宜超过20-30脾),很省力,更便于您老操作。老外也有一种“组合箱”,不是立式,也不是纯卧式,是卧式与立式的组合,类似于跃层(错层)房子,从空间看,容纳一百多个框可以养50-60脾以上的超级强群(我感觉其散热设计最多只能养到20-30脾蜂群),也可以养10脾蜂以下的弱群,不用踩凳子、爬梯子操作,也很方便,开巢箱检查稍有费力,但比多箱体要轻松很多,取蜜尤其方便。但可能不如您老自己设计的“组合箱”省力。
' P2 L3 {: M7 ^6 o% K: D& h+ p) G- D2 X2 k& E3 P, C% n
如何防止分蜂热是养高产强群的关键。中西蜂在这方面是相通的,量有差异,质无不同。
+ L- m3 Z. B4 e Q5 t1 D( u y9 E& r; |* A5 Z+ w0 U4 r
中蜂养法,基本源自西蜂,包括蜂具,也基本源自西蜂。许多人崇尚的中蜂“蜂多于脾”,就是源自于水蜜模式下的意蜂的“单脾开繁”。“开繁”之法,能用在“全繁”吗?箱框础栅就更不用说了。出现对接偏差,不一定是蜂种的原因,有可能是没学到家,或没做到位,还没找准原因,就简单归结为“蜂性不同”一锅烩。一方面,总强调蜂性不同,不适用,另一方面却又对西蜂养法若即若离,抛之不去,常围着西蜂转圈圈,不时回到原点,继续重复前人的西蜂歧路、死路。这说明了什么?是不是有一个很大的误区?. ?) T" M: T( _9 T6 [
* z3 w" f0 x y, f& ^
基础研究的落后,束缚了中蜂养殖技术进步。
g: ?' N1 S7 K% q# V) y+ v* R. X/ Y, [. D
折腾蜂子的这些奇门遁甲、花招花式,前人在西蜂上早就想过、试过、比过、别过,这样才有了现在的多箱体成熟技术。如果多了解一下,就会少走很多弯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准确甄别东西蜂的不同特点,纠正对中蜂蜂性的认识偏差,才能够合理扬弃西蜂养法和蜂具,找到中蜂的最佳养法和蜂具。了解野外不同环境的中意蜂的异同点,有助于蜂性认识纠偏。因此多了解一下意蜂,也许不是坏事。' [$ g" H, @ _
" v$ g7 s N6 r" I8 Q7 a! R% H
如果想原始创新养中蜂强群防分群,或者仅就中蜂论中蜂,在目前中蜂基础研究无法满足技术进步需要时,就把仓蜂琢磨到底,肯定可以找到比仓蜂更少分、更高产的方法。哪怕依样画瓢养仓蜂,也不失为一个省力、省工、省心,又优质、高产、无病的可行方法。 ]+ A. m8 w2 P# {; H
# c- s4 j9 y! e1 o* d
|
评分
-
参与人数 1 | 威望 +100 |
金钱 +100 |
收起
理由
|
蔡国光
| + 100 |
+ 100 |
很给力!养蜂界多些你这样的人就好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