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iangchh 于 2021-3-16 00:42 编辑 9 j6 F8 }) `6 O; ^! @+ [5 K3 A" b
张努克 发表于 2021-3-12 10:10
6 [9 R- o s% E我个人认为假蜂蜜与劣质蜜是两个概念。! d7 n7 O8 J+ b3 v- E. \3 G/ X
假蜂蜜是人工添加了其他物质加工、生产而成,如采用 ... q+ u6 V: p' G7 @' C8 ?
我不是专家,没出过指导别人辨蜜的书,也没有同学做营养学教授,我只是一个业余爱好养蜂人。% q& P. p9 k9 j/ b
1 C, ?3 [# P& D: ]
我有三个依据,铁口断定您的假蜜(准确理解应该是蜂蜜欺诈HONEY FRAUD):
+ M: H( S+ o0 I+ Y. E0 }' s, P. X6 m2 e/ ?' R0 ~2 F# Q& X% a3 E
1.发酵。按国际流行的公认标准,我归纳简化为六个字:“纯天然,不发酵”。发酵就是假蜜无疑,没有例外;按国标,发酵就是不合格蜜,少有例外。真蜜不发酵,发酵非真蜜。这个是常识判断。
( T; d% l8 q7 t# _8 S9 P$ e$ V& L: `; r) k* ^. l) P
2.未成熟。即使是封盖了,取蜜当时或稍后未发酵,也基本可以断定是一两年内或稍久一定会发酵的未成熟蜜,也就是假蜜。
" s" ?1 l! L( ?6 B5 `8 P: X- K S. e' N
因为您“意标平箱、活框、弱群、无蜜就喂、有蜜就摇”的做法,就已经注定了不可能取到成熟蜜,一定会发酵。这个是经验判断。
2 \9 m* p% y- u- M
. R, } a) V8 y. f0 k3 c- s您反复说“蜜盖内发酵气化”,放冰箱涨瓶,并归咎于木荷蜜特性,这不就是封盖未成熟的确凿证据吗?铁证如山,再说成熟蜜,不是自欺欺人吗?这个是逻辑判断。1 n6 l$ G+ ~/ W, u& a1 G
/ ]2 P4 l: O( ~9 A" B3 _ l; k诚实、有经验的养蜂人,不会象您这么做,不是不懂,而是不屑,不耻,不愿,也不合算。这种作法,已把意蜂蜜作死了;再这样下去,也会把中蜂蜜作死。到完全无人信任国产蜂蜜的那一天,靠辛勤劳动糊口的诚实养蜂人,一家生计就没了,不比盆满钵满、衣食无忧的造假者。; n, d( S. j4 X* y: } @4 y
5 Y$ ]# F( Z' B9 \* L; i, h
3.意标平箱活框摇蜜(One-box Langstroth-type beehive during honey crop)。这是直接违规,毫无疑义,直踩红线,肉眼可见。仅此一点就足以断定假蜜,一剑封喉。原因已在《声明》第7条附表一第二行第二列有说明,不赘述。这个是规则判断,依据是声明中提到的国际食品法典。国标检验是否合格另话,不影响这个判断。- p W) N# ^; G
0 D) B: _) U |# S
: b5 e& `) [4 `8 q论坛里有很多蜂友,为生产优质蜜而不懈努力。比如XX蜂友弃产升质的成熟蜜路线,XX蜂友的纯天然老巢蜜理念,XXXX蜂友限产提质的理性做法,XXXX蜂友的优质增产新设计,XX站长优质高产好操作的中蜂产业化长远目标,XXXX站长对土蜂蜜的长期坚守,他们都已付诸实际行动,我相信也有不俗成效,他们都是经验非常丰富的养蜂人,跟您舍质贪量的做法完全相反,他们都为了提升质量而宁愿牺牲产量,这才是值得学习的经验,才是值得传播的正能量。舍质贪量,不是负能量是什么?8 c; U8 q' \5 _5 ?
- Y3 v2 z3 H3 Y0 O3 H还有很多蜂友,默默使用继箱、多箱体,格子箱,或者传统土养,或优化改善,用成熟技术,取优质成熟蜜,这才是受人尊敬的做法。5 {1 r0 s* i* D5 X
. w7 y+ s/ |+ [& |- a n) F/ ]( x/ z
K& |8 V. e4 ^" y平箱弱群,有蜜就取,劣质高产,不是什么新技术、好技术,祸害无穷,外毁中国蜜声誉,内失消费者信任,让中国蜂蜜在海外成为众矢之的,处境极为尴尬,如此“高产”,早该摈弃,早该谴责,早该惩罚。
" d+ H8 T/ W* N/ j- N9 P2 m* | G5 p( l, w8 T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的原因。真有技术的养蜂人,都能取得远远超出当地平均水平的优质高产,不会羡慕或嫉妒您的劣质高产,在他们眼里,假蜜、劣蜜就是垃圾,丢人现眼。他们痛恨的是:假蜜扰乱市场;愤怒的是:假蜜当道,真蜜难销。
% @& l6 P2 z4 Y ^8 }; x) C' T& w1 V' |9 O: U* {2 H! O5 T
我们的蜂产业,正在经历产量优先到质量优先的痛苦转变,产业升级,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支持,只有杜绝假蜜,才能优质优价。此时再假冒成熟蜜之名,鼓吹封盖未成熟水蜜高产,实为假蜜摇旗呐喊,很不合时宜,误导没经验的新人,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无益于消费者食品安全。自产自食,无人理会;送人送礼,风险自负;自撰自赏,自娱自乐,亦无不妥;公开在网站展示或推介,就不合适。" q$ t; G- h; T
国内对蜂蜜质量有多种不同理解,什么分等分级,分优分劣,什么假冒伪劣,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貌似合理,其实人为复杂化,国际蜂联的声明对蜜质区分很简单:蜂蜜(纯天然、不发酵的自然成熟蜜);蜂蜜欺诈(包括造假和违规在内的其它非自然成熟蜜)。以假冒真是欺诈,以劣充优是欺诈,不实信息是欺诈……说欺诈是商业的重罪可能不算过分。
) S* u. a) S j% ^7 V: U1 }
% Y6 N+ M, P8 i) s. }" H2 ^真假蜜之间,黑白分明,不存在有劣蜜的灰色空间。恕我孤陋寡闻,国际上,我还没听有劣蜜一说。
4 o' i& v+ f' E& K5 G- A- Z9 P" \- v0 b& L5 t! A/ I
没有人愿用劣蜜敬奉神灵,这是大不敬;亵渎神明,遭天谴。因此,所有的劣蜜,都被归于假蜜之列,这是没有劣蜜一说的宗教原因。- F( s8 l8 [3 Y* Z6 U
9 I+ A2 E5 @. f: S1 c+ U4 x& ~
传统上,贵族养蜂,以质量为信誉,视信誉为生命,绝不贪量纵劣,这是没有劣蜜一说的历史原因。' B& z6 E7 p. w+ M2 ]
/ P6 G. g8 ?4 I+ p' p. A2 T* Z5 [1 n劣蜜,不耐保存,易发酵变质有害,确实也与假蜜无异,不算假蜜,还算真蜜吗?这是没有劣蜜一说的现实原因。
6 d( f9 k5 B/ ?% x; V" M' ~2 ~' h, }3 f
3 H2 u! f9 S9 X3 v4 k/ W# x7 |蜂蜜有造假,有违规,是因为有利益驱动。就国内来说,也有缺乏常识的情况,需要科普。 L4 ?/ H1 Y8 _$ z# l
4 N: U7 H4 O5 j除沙漠等特殊环境以外,意标平箱、活框、弱群、有蜜就取,摇不出好蜜,封不封盖,都未成熟,都没有好蜜,也就是没有真蜜。这个逻辑,有人看不懂,有人不愿懂,但一定可以经受得起检验。" @$ \5 t& `) v1 t
4 b+ l" E4 q+ V# u$ W
有人养强群,不用高产的摇蜜方式,而用伤脾减产的刮蜜方式,取出了高产优质蜜,这才是真懂蜜的低调高手,没有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辨蜜书,却打了一个惊险又漂亮的质与量兼顾的成熟蜜擦边球。
" k1 S8 Q" t9 V) y& ]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