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层云
收起左侧

双色蜂王体色基因初探

  [复制链接]
QQ
QQ
积分
1166
在线时间
506 小时
居住地
福建省 福州市 台江区

1073

金钱

118

回帖

1166

威望

金牌会员

Rank: 4Rank: 4

发表于 2013-8-13 21: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显性的红王做母本。不论与黑雄,还是黄雄。均能出双色蜂。以此类推即可。

点评

我试出F2是黄的,但他不认可! 如是黄色基因不是显性的,是隐性的,那来这么多的黄色蜂>?  发表于 2013-8-14 01:25
有新王(自然王)出让,需要的朋友可以和我联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积分
275023
在线时间
11565 小时
居住地
广西区 柳州

26万

金钱

3万

回帖

27万

威望

站长

Rank: 45Rank: 45Rank: 45Rank: 45Rank: 45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01: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德尔介绍1822年出生于当时奥地利海森道夫地区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擅长于园艺技术,在父亲的直接熏陶和影响之下,孟德尔自幼就爱好园艺。1843年,他中学毕业后考入奥尔谬茨大学哲学院继续学习,但因家境贫寒,被迫中途辍学。1843年10月,因生活所迫,他步入奥地利布隆城的一所修道院当修道士。从1851年到1853年,孟德尔在维也纳大学学习了4个学期,系统学习了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课程。与此同时,他还受到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良好训练,这些都为他后来从事植物杂交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854年孟德尔回到家乡,继续在修道院任职,并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长达12年的植物杂交试验。  B# T7 w* C5 o* v9 m
在孟德尔从事的大量植物杂交试验中,以豌豆杂交试验的成绩最为出色。经过整整8年(1856-1864)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65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提出了遗传单位是遗传因子(现代遗传学称为基因)的论点,并揭示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规律——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这两个重要规律的发现和提出,为遗传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正是孟德尔名垂后世的重大科研成果。
1 R0 B8 e+ W! I8 C$ S) f, h9 Z8 ~孟德尔的这篇不朽论文虽然问世了,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他那不同于前人的创造性见解,对于他所处的时代显得太超前了,竟然使得他的科学论文在长达35年的时间里,没有引起生物界同行们的注意。直到1900年,他的发现被欧洲三位不同国籍的植物学家在各自的豌豆杂交试验中分别予以证实后,才受到重视和  孟德尔像+ _- w; w/ W3 @- u
公认,遗传学的研究从此也就很快地发展起来。
' u! ]/ ]$ W+ a* @# ]. o7 P1822年生于奥地利西里西亚小村,现为捷克布尔诺市辖
3 @( J& B0 Z7 J* [1851~1853年在维也纳大学进修物理和数学
* P. b) z% j8 w; F1856~1864年开展豌豆杂交实验
8 s! k" G/ \2 J9 s8 Q( m. ^1865年2月宣读《植物的杂交实验》论文. @; X! x: b4 j' h( C6 N: ~' S  L
1868年被选为修道院院长 ! s! f( u; x9 P% x6 q5 v
1884年1月死于肾病 : J" a- T+ N; A. T' M
1900年荷兰的德弗里斯、德国的柯仑斯和奥地利的丘歇马克分别用不同的植物证实了孟德尔的发现
# b5 }* F3 [: R) K% C. q编辑本段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豌豆具有一些稳定的、容易区分的性状,这很符合孟德尔的试验要求。所谓性状,即指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性的总称。在他的杂交试验中,孟德尔全神贯注地研究了7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所谓相对性状,即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豌豆花色有红花与白花之分,种子形状有圆粒与皱粒之分等等。为了方便和有利于分析研究起见,他首先只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然后再观察多对相对性状在一起的传递情况。这种分析方法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4 j7 {  y5 J4 [$ k3 D7 H! D
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J+ d9 J1 p+ `9 E- v' |( m
大家知道,孟德尔的论文的醒目标题是《植物杂交试验》,因此他所从事试验的方法,主要是“杂交试验法”。他用纯种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作亲本(亲本以P表示),在它们的不同植株间进行异花传粉。如图2-4所示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异花传粉的示意图。结果发现,无论是以高茎作母本,矮茎作父本,还是以高茎作父本,矮茎作母本(即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它们杂交得到的第一代植株(简称“子一代”,以F1表示)都表现为高茎。也就是说,就这一对相对性状而言,F1植株的性状只能表现出双亲中的一个亲本的性状——高茎,而另一亲本的性状——矮茎,则在F1中完全没有得到表现。" G- G; }) b0 Y. m$ s8 a" k/ O* v
又如,纯种的红花豌豆和白花豌豆进行杂交试验时,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F1植株全都是红花豌豆。正因为如此,孟德尔就把在这一对性状中,F1能够表现出来的性状,如高茎、红花,叫做显性性状,而把F1未能表现出来的性状,如矮茎、白花,叫做隐性性状。孟德尔在豌豆的其他5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都得到了同样的试验结果,即都有易于区别的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5 ~, Z+ t" H/ s5 R分离现象及分离比* L9 g1 }5 Z2 ~0 ^, B! F" A
在上述的孟德尔杂交试验中,由于在杂种F1时只表现出相对性状中的一个性状——显性性状,那么,相对性状中的另一个性状——隐性性状,是不是就此消失了呢?能否表现出来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孟德尔继续着自己的杂交试验工作。* ]5 ]% v: y# N* }6 b- t
孟德尔让上述F1的高茎豌豆自花授粉,然后把所结出的F2豌豆种子于次年再播种下去,得到杂种F2的豌豆植株,结果出现了两种类型:一种是高茎的豌豆(显性性状),一种是矮茎的豌豆(隐性性状),即: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高茎和矮茎性状都表现出来了。孟德尔的疑问解除了,并把这种现象称为分离现象。不仅如此,孟德尔还从F2的高、矮茎豌豆的数字统计中发现:在1064株豌豆中,高茎的有787株,矮茎的有277株,两者数目之比,近似于3∶1。如图2-4A所示。
$ ]" ?& O  ~2 O0 M6 H$ \孟德尔以同样的试验方法,又进行了红花豌豆的F1自花授粉。在杂种F2的豌豆植株中,同样也出现了两种类型:一种是红花豌豆(显性性状),另一种是白花豌豆(隐性性状)。对此进行数字统计结果表明,在929株豌豆中,红花豌豆有705株,白花豌豆有224株,二者之比同样接近于3∶1。; t8 n( T8 j. M; ^# f0 D
孟德尔还分别对其他5对相对性状作了同样的杂交试验,其结果也都是如此。
* {( y' C9 x. D' \" \1 Z' c7 S) Q我们概括上述孟德尔的杂交试验结果,至少有三点值得注意:
4 S& R: Y, @9 b$ M0 C" V% U(1)F1的全部植株,都只表现某一亲本的性状(显性性状),而另一亲本的性状,则被暂时遮盖而未表现(隐性性状)。$ R8 U% m, }! T( z9 c* o9 c
(2)在F2里,杂交亲本的相对性状——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又都表现出来了,这就是性状分离现象。由此可见,隐性性状在F1里并没有消失,只是暂时被遮盖而未能得以表现罢了。& I5 @, a" D7 O+ V+ D6 r3 t& ^
(3)在F2的群体中,具有显性性状的植株数与具有隐性性状的植株数,常常表现出一定的分离比,其比值近似于3∶1。' B2 Q, F& s, n* x- }
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 L& w6 _% h' Z7 B; f  A; b' j0 U
孟德尔对上述7个豌豆杂交试验结果中所反映出来的、值得注意的三个有规律的现象感到吃惊。事实上,他已认识到,这绝对不是某种偶然的巧合,而是一种遗传上的普遍规律,但对于3∶1的性状分离比,他仍感到困惑不解。经过一番创造性思维后,终于茅塞顿开,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假说,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  孟德尔遗传规律
1 }$ t7 |* a8 S7 ?" P9 v(1)生物性状的遗传由遗传因子决定(遗传因子后来被称为基因)。9 x3 x9 Y3 R6 X9 w! j
(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其中一个成员来自父本,另一个成员来自母本,二者分别由精卵细胞带入。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又彼此分离,并且各自进入到一个配子中。这样,在每一个配子中,就只含有成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成员,这个成员也许来自父本,也许来自母本。
  g8 W! T& t9 l# e/ o0 m(3)在杂种F1的体细胞中,两个遗传因子的成员不同,它们之间是处在各自独立、互不干涉的状态之中,但二者对性状发育所起的作用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即一方对另一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而有显性因子和隐性因子之分,随之而来的也就有了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之分。; _- f* ?' g6 C- a- s
(4)杂种F1所产生的不同类型的配子,其数目相等,而雌雄配子的结合又是随机的,即各种不同类型的雌配子与雄配子的结合机会均等。
0 C' F$ X4 |8 {; {; D% }" F为了更好地证明分离现象,下面用一对遗传因子的图解来说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及其假说,如图2-5所示。我们用大写字母D代表决定高茎豌豆的显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d代表矮茎豌豆的隐性遗传因子。在生物的体细胞内,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因此,在纯种高茎豌豆的体细胞内含有一对决定高茎性状的显性遗传因子DD,在纯种矮茎豌豆的体细胞内含有一对决定矮茎性状的隐性遗传因子dd。杂交产生的F1的体细胞中,D和d结合成Dd,由于D(高茎)对d(矮茎)是显性,故F1植株全部为高茎豌豆。当F1进行减数分裂时,其成对的遗传因子D和d又得彼此分离,最终产生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配子。一种是含有遗传因子D的配子,另一种是含有遗传因子d的配子,而且两种配子在数量上相等,各占1/2。因此,上述两种雌雄配子的结合便产生了三种组合:DD、Dd和dd,它们之间的比接近于1∶2∶1,而在性状表现上则接近于3(高)∶1(矮)。
- A& V* r$ }; p* w- R; X5 h: c因此,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假说,使得豌豆杂交试验所得到的相似结果有了科学的、圆满的解释。9 Y6 y( l; `; z: C2 n
基因型与表现型我们已经看到,在上述一对遗传因子的遗传分析中,遗传下来的和最终表现出来的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如当遗传结构为DD型时,其表现出来的性状是高茎豌豆,而遗传结构为Dd型时,其表现出来的也是高茎豌豆。像这样,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外形特征和生理特性叫做表现型,如高茎与矮茎,红花与白花;而生物个体或其某一性状的遗传基础,则被称为基因型,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有DD和Dd两种,而矮茎豌豆的基因型只有dd一种。由相同遗传因子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叫做纯合体,如DD和dd的植株;凡是由不同遗传因子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则称为杂合体,如Dd。. N5 g3 c& g: X6 L( s! R* X4 H# J1 M
基因型是生物个体内部的遗传物质结构,因此,生物个体的基因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物个体的表现型。例如,含有显性遗传因子D的豌豆植株(DD和Dd)都表现为高茎,无显性遗传因子的豌豆植株(dd)都表现为矮茎。由此可见,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5 B8 L; l* F  z& ~* O由以上分析我们还可知道,表现型相同,基因型却并不一定相同。例如,DD和Dd的表现型都是高茎,但其基因型并不相同,并且它们的下一代有差别:DD的下一代都是高茎的,而Dd的下一代则有分离现象——既有高茎,也有矮茎。
9 o' \/ c, I4 o3 p0 V1 T5 ]分离规律的验证2 A9 e% `4 H$ _, o: c
前面讲到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仅仅建立在一种假说基础之上,他本人也十分清楚这一点。假说毕竟只是假说,不能用来代替真理,要使这个假说上升为科学真理,单凭其能清楚地解释他所得到的试验结果,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这一假说。下面介绍孟德尔设计的第一种验证方法,也是他用得最多的测交法。4 K: w% K" [) X
测交就是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相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按照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杂种子一代F1(Dd)一定会产生带有遗传因子D和d的两种配子,并且两者的数目相等;而隐性类型(dd)只能产生一种带有隐性遗传因子d的配子,这种配子不会遮盖F1中遗传因子的作用。所以,测交产生的后代应当一半是高茎(Dd)的,一半是矮茎(dd)的,即两种性状之比为1∶1。如图2-6所示测交实验的方法。! h# ]' V9 z! k2 a9 S2 s, i
孟德尔用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矮茎豌豆(dd)相交,得到的后代共64株,其中高茎的30株,矮茎的34株,即性状分离比接近1∶1,实验结果符合预先设想。对其他几对相对性状的测交试验,也无一例外地得到了近似于1∶1的分离比。) t# p2 |& f* \; k5 B$ ?- U* D
孟德尔的测交结果,雄辩地证明了他自己提出的遗传因子分离假说是正确的,是完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
0 c  |+ ^" k, R分离规律的实质
! S0 A% w0 Z. B- }9 c" I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假说,用他自己所设计的测交等一系列试验,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亦被后人无数次的试验所证实,现已被世人所公认,并被尊称为孟德尔的分离规律。那么,孟德尔分离规律的实质是什么呢?1 p* b# d" ?2 _5 k: W
这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杂合体中决定某一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彼此分离,互不干扰,使得配子中只具有成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从而产生数目相等的、两种类型的配子,且独立地遗传给后代,这就是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 L# H: P3 q" g* g编辑本段孟德尔的自由组合规律孟德尔在揭示了由一对遗传因子(或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的遗传规律——分离规律之后,这位才思敏捷的科学工作者,又接连进行了两对、三对甚至更多对相对性状杂交的遗传试验,进而又发现了第二条重要的遗传学规律,即自由组合规律,也有人称它为独立分配规律。这里我们仅介绍他所进行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3 y0 Q+ p6 @# V0 u/ V
杂交试验现象的观察
) ^4 ?& d! b. t" A孟德尔在进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时,仍以豌豆为材料。他选取了具有两对相对性状差异的纯合体作为亲本进行杂交,一个亲本是结黄色圆形种子(简称黄色圆粒),另一亲本是结绿色皱形种子(简称绿色皱粒),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所得到的F1全都是黄色圆形种子。由此可知,豌豆的黄色对绿色是显性,圆粒对皱粒是显性,所以F1的豌豆呈现黄色圆粒性状。
% g3 }0 n! f" ?4 v& C如果把F1的种子播下去,让它们的植株进行自花授粉(自交),则在F2中出现了明显的形状分离和自由组合现象。在共计得到的556粒F2种子中,有四种不同的表现类型.' a9 @, T' @* O" M
如果以数量最少的绿色皱形种子32粒作为比例数1,那么F2的四种表现型的数字比例大约为9∶3∶3∶1。如图2-7所示豌豆种子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1 q% v* V% d- [  @) Z/ R( k  j从以上豌豆杂交试验结果看出,在F2所出现的四种类型中,有两种是亲本原有的性状组合,即黄色圆形种子和绿色皱形种子,还有两种不同于亲本类型的新组合,即黄色皱形种子和绿色圆形种子,其结果显示出不同相对性状之间的自由组合。
: Q& V! g3 E; ~  y4 g5 [) Q杂交试验结果的分析  ~3 L: s. z3 @  x+ u
孟德尔在杂交试验的分析研究中发现,如果单就其中的一对相对性状而言,那么,其杂交后代的显、隐性性状之比仍然符合3∶1的近似比值。0 ^* n6 O, w/ s  m& ~6 R3 [
以上性状分离比的实际情况充分表明,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别是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着,其传递方式依然符合于分离规律。5 H" o% M: L  E9 a$ O
此外,它还表明了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与另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无关,二者在遗传上是彼此独立的。
0 }8 B5 J# N3 x9 v+ Z如果把这两对相对性状联系在一起进行考虑,那么,这个F2表现型的分离比,应该是它们各自F2表现型分离比(3∶1)的乘积:这也表明,控制黄、绿和圆、皱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既能彼此分离,又能自由组合。
9 |* a# E3 K7 L; ^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0 c3 L4 P! U  x7 K$ C; }# k那么,对上述遗传现象,又该如何解释呢?孟德尔根据上述杂交试验的结果,提出了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中自由组合的理论。% K4 f% r+ C0 J* H5 h; A
因为最初选用的一个亲本——黄色圆形的豌豆是纯合子,其基因型为YYRR,在这里,Y代表黄色,R代表圆形,由于它们都是显性,故用大写字母表示。而选用的另一亲本——绿色皱形豌豆也是纯合子,其基因型为yyrr,这里y代表绿色,r代表皱形,由于它们都是隐性,所以用小写字母来表示。
1 ]" P+ j9 s8 N2 P; U) t* [由于这两个亲本都是纯合体,所以它们都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即:3 q5 |# C) U/ q" g# h0 |
YYRR——YR
, x& Z) f- W. G9 i) s2 yyyrr——yr
, o: Y. O8 X' X二者杂交,YR配子与yr配子结合,所得后代F1的基因型全为YyRr,即全为杂合体。由于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所以F1的表现型全为黄色圆形种子。杂合的F1在形成配子时,根据分离规律,即Y与y分离,R与r分离,然后每对基因中的一个成员各自进入到下一个配子中,这样,在分离了的各对基因成员之间,便会出现随机的自由组合,即:
! m. L! q# |: y' a$ F- L5 n9 E# r3 ~$ J(1) Y与R组合成YR;/ T; C! n+ g7 V
(2)Y与r组合成Yr;
2 k" U" ^1 C: \4 Q; `" R(3)y与R组合成yR;6 [6 g; w4 Z. `: [4 z) R
(4)y与r组合成yr。: y7 o) W  ~- g- ^4 |
由于它们彼此间相互组合的机会均等,因此杂种F1(YyRr)能够产生四种不同类型、相等数量的配子。当杂种F1自交时,这四种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便在F2中产生16种组合中的9种基因型合子。由于  孟德尔植物杂交实验
& Q( ~+ J6 w3 @; i# a2 n7 z显隐性基因的存在,这9种基因型只能有四种表现型,即:黄色圆形、黄色皱形、绿色圆形、绿色皱形。如图2-8所示它们之间的比例为9∶3∶3∶1。
9 m7 y8 X$ i0 S9 t4 A" C这就是孟德尔当时提出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假说,这个假说圆满地解释了他观察到的试验结果。事实上,这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遗传定律,这就是孟德尔发现的第二个遗传定律——自由组合规律,也有人称它为独立分配规律。
, m& u! t! r( @5 Y2 R自由组合规律的验证2 w0 \1 n% X: |
与分离规律相类似,要将自由组合规律由假说上升为真理,同样也需要科学试验的验证。孟德尔为了证实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F1杂种,确实产生了四种数目相等的不同配子,他同样采用了测交法来验证。
- q5 `8 y/ O, V8 [2 b把F1杂种与双隐性亲本进行杂交,由于双隐性亲本只能产生一种含有两个隐性基因的配子(yr),所以测交所产生的后代,不仅能表现出杂种配子的类型,而且还能反映出各种类型配子的比数。换句话说,当F1杂种与双隐性亲本测交后,如能产生四种不同类型的后代,而且比数相等,那么,就证实了F1杂种在形成配子时,其基因就是按照自由组合的规律彼此结合的。为此,孟德尔做了以下测交试验,如图2-9所示。
( l/ O$ L( N" I实际测交的结果,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都得到了四种数目相近的不同类型的后代,其比数为1∶1∶1∶1,与预期的结果完全符合。这就证实了雌雄杂种F1在形成配子时,确实产生了四种数目相等的配子,从而验证了自由组合规律的正确性。
# e0 `& v! l/ P5 ]$ ^! i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 j# g- B0 V4 c) |6 M/ q
根据前面所讲的可以知道,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就是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也就是说,一对等位基因与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与组合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
) U2 Z6 k7 o) [+ I# i) `* i编辑本段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应用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是遗传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后来发现的许多遗传学规律都是在它们的基础上产生并建立起来的,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近代遗传学发展的前途。
/ I% x+ T" E* ~  }1 `5 H; c/ P理论应用
0 s2 @$ E* Z! R从理论上讲,自由组合规律为解释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大家知道,导致生物发生变异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却是出现生物性状多样性的重要原因。比如说,一对具有20对等位基因(这20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20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生物进行杂交,F2可能出现的表现型就有2^20=1048576种。这可以说明现在世界生物种类为何如此繁多。当然,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原因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这在后面还要讲到。9 Q/ f  p0 S" H0 N) N' n2 Q
分离规律还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近亲不能结婚的原因。由于有些遗传疾病是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这些遗传病在通常情况下很少会出现,但是在近亲结婚(如表兄妹结婚)的情况下,他们有可能从共同的祖先那里继承相同的致病基因,从而使后代出现病症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近亲结婚必须禁止,这在我国婚姻法中已有明文规定。* g7 o3 p# [+ e! X* X7 M5 F
知进退、懂取舍、轻得失!!!~~~长期出售中蜂王---点击2019年售王 进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积分
275023
在线时间
11565 小时
居住地
广西区 柳州

26万

金钱

3万

回帖

27万

威望

站长

Rank: 45Rank: 45Rank: 45Rank: 45Rank: 45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01: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层云 于 2013-8-14 01:48 编辑 ! K% _3 c7 c* l: A) Z* w
5 T$ `/ J: L7 `! b3 [& q1 Q
孟德尔用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矮茎豌豆(dd)相交,得到的后代共64株,其中高茎的30株,矮茎的34株,即性状分离比接近1∶1,实验结果符合预先设想。对其他几对相对性状的测交试验,也无一例外地得到了近似于1∶1的分离比。' j6 ]% L& Q0 k1 t$ e
孟德尔的测交结果,雄辩地证明了他自己提出的遗传因子分离假说是正确的,是完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
8 y% L3 ?4 v% D0 z& c& N" H3 `5 g   这可能适用于双色王F1,双色王F1基因是Aa,A为黄,a为黑,双色王(Aa)与本地黑雄蜂(a)的下一代工蜂(蜂王)就是Aa 和aa型,Aa 表现为黄色,aa表现为黑色!

点评

弄个简单的定律来解释复杂的问题却忽视,别人提及的因素,你搞神马研究呢?你想证明自己的定律,先学会解释其他因素,找出问题所在。否是你的概念就是瞎子摸大象。  发表于 2013-8-14 09:43
小孩子幼儿园画画的水彩,你总应该明白吧,多种颜色加起来最后就是黑色。黑色是也就是多颜色共同作用的结果,近亲会剥离部分颜色,所以才会出现颜色变浅,这是基本常识。也正是因为自然蜂群基因丰富才会成为黑色  发表于 2013-8-14 09:40
红色是什么基因,花麻色是什么基因?深浅不一的颜色又是什么基因?尾巴前段黄色后半段黑色是什么基因?你的理论就是只顾头不顾屁股吗?就你的黄色是基因,其他都是不是?  发表于 2013-8-14 09:29
知进退、懂取舍、轻得失!!!~~~长期出售中蜂王---点击2019年售王 进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积分
6150
在线时间
1055 小时
居住地
广东省 惠州市

5033

金钱

785

回帖

6150

威望

白金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发表于 2013-8-14 09:24:28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云版主我想问红王育黑王出现双色蜂有没可能?还有就是黄色雄蜂和别的蜂王交配有没产双色蜂可能?我现在也有一箱和你差不多时间介的王前天开始育王,一般你出红王几率多少?

点评

1我没有红王, 2黄雄与别的蜂王交尾我也没试过,我不知 3我还是没有红王!  发表于 2013-8-14 12: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积分
2076
在线时间
1166 小时

1万

金钱

3161

回帖

2076

威望

金牌会员

Rank: 4Rank: 4

发表于 2013-8-14 09: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双色蜂本身就是杂交蜂,我地很多专业养蜂户2年前就开始养.广东廉江很多.王80元一个.我朋友也养了1年.与本土蜂杂交仍是双色蜂.特点产蜜多.但产子少.卫生要求好否则易生病.并没象网上说得那么好.没本地土蜂发展快,所以我没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积分
275023
在线时间
11565 小时
居住地
广西区 柳州

26万

金钱

3万

回帖

27万

威望

站长

Rank: 45Rank: 45Rank: 45Rank: 45Rank: 45

 楼主| 发表于 2013-8-14 12: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层云 于 2013-8-14 12:22 编辑
7 [8 b8 W; T+ B) p4 z0 D* n
" e4 d$ e. e; x0 M5 Lsunchengwei 弄个简单的定律来解释复杂的问题却忽视,别人提及的因素,你搞神马研究呢?你想证明自己的定律,先学会解释其他因素,找出问题所在。否是你的概念就是瞎子摸大象。  发表于 2 小时前 IP:222.248.107.82 删除  sunchengwei 小孩子幼儿园画画的水彩,你总应该明白吧,多种颜色加起来最后就是黑色。黑色是也就是多颜色共同作用的结果,近亲会剥离部分颜色,所以才会出现颜色变浅,这是基本常识。也正是因为自然蜂群基因丰富才会成为黑色  发表于 2 小时前 IP:222.248.107.82 删除  sunchengwei 红色是什么基因,花麻色是什么基因?深浅不一的颜色又是什么基因?尾巴前段黄色后半段黑色是什么基因?你的理论就是只顾头不顾屁股吗?就你的黄色是基因,其他都是不是?  发表于 2 小时前 IP:222.248.107.82 删除 # w0 Q: [6 r5 _$ p; X+ ?
0 @9 M$ M8 ^- H+ Q" w5 n9 ?
别人说的你根本不接受。你认为是白化隐性,别人为什么不能认是显性的呢,从你的图片中看到的蜂,根本不是双色蜂,你根本没接触过这种蜂,从没有观察过,就胡乱下结论,我认为是不妥当的,你可以不接受别人的观点,但你也不可能强求别人也都相信你的想法!- f$ M4 d3 k% c% x( W0 a! l
& X" U; _" W3 Z+ s' [
既然你的言语如此偏激,此事就到此为止吧!
- r9 }& Z0 x" u5 @5 X, R

点评

知进退、懂取舍、轻得失!这句话你还没好好的领悟,说真的蜂友的评价未必是错希望你理解。  发表于 2013-8-14 13:28
我本来就想停止,你继续来,还搬出了色盲问题。说真的色盲基因本来就是跟我说的情况一样。 云版主现在觉得言辞激烈了,你难受,我想如果你肯虚心听一下别人的意见不至于走到这样结局。  发表于 2013-8-14 13:26
知进退、懂取舍、轻得失!!!~~~长期出售中蜂王---点击2019年售王 进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
QQ
积分
1702
在线时间
1270 小时

8401

金钱

2454

回帖

1702

威望

金牌会员

Rank: 4Rank: 4

发表于 2013-8-14 12: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是探讨,没必要使用太过偏激的语言!!这是个人素养的表现!!!; P) I: w( a" ~
双色王中基因控制可能是简单的 显性基因或隐性基因控制;也可能是多基因共同决定的 这将变得十分复杂,我们不是科研人员,没有必要过分纠结。
, E, D4 ~. }3 {: U6 M5 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积分
7744
在线时间
4378 小时

1万

金钱

2587

回帖

7744

威望

嘉宾

Rank: 18Rank: 18

发表于 2013-8-14 13: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从来没有说过我有你们的双色蜂,这是事实。你如果说我没有养过就下定义也不错。
0 ?, K5 f) R4 T/ _. B我希望云版主应该明白,有些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用你这样子去做这样的无谓实验。* s6 h+ P2 a; G0 ?9 C
5 w9 }+ \& i& x9 U( s
有朋友说这个实验继续下去做多几代就知道。我告诉你,错!; Y5 }! S) z& ^' \- k2 H) s8 \
我还是那句话,希望大家明白,就目前论坛里大家的技术水平还远没有达到可以探讨高水平的遗传问题。) A# F& I' [2 Y4 q0 O; b* k7 m

/ G9 c1 D; Q3 [2 L, _- j不能说有的朋友不具备遗传知识,我们现在的中学义务教育内容就有生物课程,也有比较深的遗传知识在内。
8 X! ~1 \( [! T- Y: v然而,就我所见到的,曾经、现在都没有真正达到比较高水平的,包括我自己也一样。) i- b, e9 M1 K4 ]" B) K6 U; @
我参与过遗传育种类的诱变及相关研究积累的经验还是有的,当然现在也不做这类工作了。
( Z  G3 {! F$ U& Z; u, w7 j6 \我说这些希望云版主能明白你我知识面的距离,你擅长的我不行,可是有的东西还是应该更为理智处理。
$ s0 _! D3 j) n
* n6 f. m/ r" j- p! ^+ [8 e

点评

你我在这个方面的观点不一致,但我们的爱蜂是一样的!真心谢谢!  发表于 2013-8-14 17: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积分
7744
在线时间
4378 小时

1万

金钱

2587

回帖

7744

威望

嘉宾

Rank: 18Rank: 18

发表于 2013-8-14 13: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双色蜂”的内容,不是简单一句话能讲的。! b2 e0 v; n( K* r7 J! F+ _2 u
5 S+ A1 {) V6 U2 n' ]- d
一个新的变异出现,如果不进行近交保种是无法形成种群的。只要三代内就可以消失。! m$ G! g5 M3 K  B) P( T" t- h
我们谈的这个问题,不是你们想的那么简单,实际上这种双色蜂还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你们简单的看成颜色变化,我倒是看到很多有用的潜在意义。
8 t7 K- Q( N( C5 H+ i0 ]首先,如果不能弄清楚颜色变化的规律,我们不能定性为突变还是病变。: s. D' O" b( a2 Y* a1 v  |+ P" s
因为这两个往往都是单基因作用的,那么唯一能区别的就是利用近亲和远亲的关系
: j. R7 ?& h- J9 M: Y但是,这里面影响判断的就是致病基因具有潜伏的特点,事实上白化基因长期在蜜蜂群中存在,而且不止是白化基因如此,还有相当多的类似基因存在。这一问题是直接影响实验成果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些知识就无法得到真正的答案。
/ I, g; N" d" M  f, _
! J9 Z( t& r# o. C/ d所以你在做同一个实验的时候往往很多个基因(包括致病基因)同时跟着一起作用。也就是说你根本不能通过肉眼来判断对错,筛选也比然走弯路。% V# q- _3 H8 A8 o8 R+ Y; _. 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积分
7744
在线时间
4378 小时

1万

金钱

2587

回帖

7744

威望

嘉宾

Rank: 18Rank: 18

发表于 2013-8-14 13: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蜜蜂的颜色本来就不是一个争论的主题,因为他不是性状的代表,你不能用迷信的方式看待。( s9 F: S  O- P2 G* j/ h0 U' `, _
我开始也曾经简单的人为这就是一个普通的筛选过程出来的,从前年到现在大多数人的反馈也都是拿来育王过程的信息。
1 M) ^- `! ~8 Z% L% ~然而这种信息里透露了几个关键因素。
& @, Y- E9 @1 j1.绝对遗传,这是不符合常规的现象的。蜂王颜色复杂,如果能绝对遗传就意味着大家都能通过近交形成这样的分离,分离的颜色也应该纯黄色。事实上根本不存在。
7 b8 T5 s1 z2 a4 R* F; I如果盲目解释成一个致病基因白化,也是不对的,因为白化不能早就完整的单一色。' y0 X# V- i3 P; W
所以这个问题我一直在关注还有没有其他现象。9 x7 d* O" x, t

# B9 S( t$ D$ r! l4 B# R
) B  k# B  {- `4 w2,有朋友反映出现了根本不遗传的现象,或者非常少几率的现象、
3 J0 B! V. x( `7 D% Z' p. F/ r这也不对,因为即便是杂交也应该有中间类型,或者倾向于母本。
$ R! k( H. A+ l" ]( h说明还有问题。8 |  }3 q+ E0 J6 f
那是什么?近亲繁殖的遗传力非常强,因此如果排除白化基因的时候,你应该看到后代清一色与母本类似但出于间中状态。这就是我说的近交恢复系。0 a/ V- b9 ~  x9 B+ |" a1 M' W
这个情况我也见到有朋友说过,但是最大的问题是颜色变化太大。没有体现出近交特性,唯一的解释解释单一基因主导的问题,同时颜色功能恢复。5 V- W* x; J; @/ n1 s

8 R: k. n8 ]! S( x4 ?% ]; N3,

点评

晚上如是没应酬,必定再细看一遍你所说的!受教了!谢谢!  发表于 2013-8-14 17: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积分
7744
在线时间
4378 小时

1万

金钱

2587

回帖

7744

威望

嘉宾

Rank: 18Rank: 18

发表于 2013-8-14 14: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3,对于近交白化这个话题,我要强调一点,近交是一个问题,白化是另一个问题。
$ k: P8 B2 l6 v$ t+ H也就是说你可以有近交系,未必是白化系。0 l8 i% Q2 {/ M& U
近交不可怕,也是我们过去经常用于育种的,没有近交就没有杂交。
7 R" W9 R1 y  i8 a我刚看到一位朋友说了他那里的双色蜂是杂交的,这句话本身就是错误。
5 U0 \6 l( u6 `; j+ @杂交只能上相对而言,没有足够的亲缘关系的两性关系才是杂交的范凑,如果只是随意交配那不能讲叫杂交。# c% i+ q' P, P  M9 @/ H' _

3 f+ D% e$ O: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联想一下,自己的经历,多代本地育王,容易出现红色或者趋于红色的现象,但是你们要保留它却不能,这就是我要讲的,近交意义。2 o2 k7 W) D) T$ r+ Z) f
不管你怎么弄,发现颜色变化,首先应该明白,黑色不能更黑,因此不论近亲还是远缘杂交都不能使得蜜蜂颜色更黑,唯一的变化就是近交颜色变浅。
9 n: a' O- g0 r; O2 p
: X; S( w8 A: m4 O0 T2 w有朋友实验南方种与自己地方种杂交,工蜂颜色出现变化,实际上就是颜色组合变化。
1 ^# V( }& i) I: ?6 O而不是近交造成的衰退。这种实验出现颜色分离的后代非常多。
" v1 C0 P& h! f' x3 [主要的原因就是蜂王没有近交加固。, U4 I' B0 t7 b# y: F0 ?7 w+ y
按照云版主的情况如果蜂王没有近交加固,也没有白化基因純合,那么后代的分离应该非常严重,这是最常规的现象,而不能出现2代趋于黄色。, J7 P7 n8 {9 s9 e
这是一个硬指标,不由得你否认的。
. z0 p% l/ m& \9 b" x; Q# Q8 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积分
7744
在线时间
4378 小时

1万

金钱

2587

回帖

7744

威望

嘉宾

Rank: 18Rank: 18

发表于 2013-8-14 14: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这里的很多内容目前你们很难看的明白,我只期待群内有专家在看这个内容,做个参照吧。2 i) O# n6 w% j3 S
我说的未必是对,也不应该成为影响别人实验的障碍。非常多的话无法一时想起来。
' c" I" m( M1 `: j, t/ V5 B* u/ J我要说的就这么多,综合多方面的数据和结果给出的判断。、
" r6 |. r: t- i5 a也就是渐进的颜色退化,当蜂王退色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白化基因高度純合,形成了黑色素退地。
: {4 R! X, ~* ]1 m* c& \& G因此,我的推测如下。
0 k# Z( q' q4 u* Q1 Y0 Q首先次类发生的情况是根据一个近交后颜色分离的蜂王来做母本,多代筛选的时候找到近交加固的新个体,也就是连续多代近交,在次期间不断提纯复壮。
& e1 d& K0 E2 V0 A! d8 J! t由于数量优势,形成了统一化的种群,最后颜色越来越浅,白化基因的作用在慢慢出现,到后期这种现象被稳定遗传。7 T. B- ^0 k: O+ u# d3 n

2 R3 H8 Z+ v; i2 L8 L我的证据就是近交繁殖的实验中你们可以看到,百分之五十的二倍体雄蜂出现,但是始终这种近交都是这样,原因就是性基因等位。所以不管你怎么純合,还有部分不等位出现。/ _" l! }2 c2 B/ V6 ]( ^7 w
这样个例子与双色蜂的情况一样,不同的是近亲关系不在需要,因为种群存在了。
' {4 i+ C& r" v( l5 @+ {7 B没有了二倍雄蜂的证据。$ E$ P6 ^9 i- Q0 d: M
双色蜂的意义就好像一张试纸,哪里有跟它一样的基因它就能表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积分
7744
在线时间
4378 小时

1万

金钱

2587

回帖

7744

威望

嘉宾

Rank: 18Rank: 18

发表于 2013-8-14 14: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这里的很多内容目前你们很难看的明白,我只期待群内有专家在看这个内容,做个参照吧。
$ V) H% [% ^" Q1 f+ W+ }0 f! y我说的未必是对,也不应该成为影响别人实验的障碍。非常多的话无法一时想起来。9 W# U$ L9 Y; T* y: }. l. K) U
我要说的就这么多,综合多方面的数据和结果给出的判断。、
0 C9 ^, W% c! h8 |' F9 b. R也就是渐进的颜色退化,当蜂王退色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白化基因高度純合,形成了黑色素退地。/ N2 m6 \7 J$ |& x4 W  [& M
因此,我的推测如下。8 ^) Q8 n) V( f7 l- D# _
首先次类发生的情况是根据一个近交后颜色分离的蜂王来做母本,多代筛选的时候找到近交加固的新个体,也就是连续多代近交,在次期间不断提纯复壮。# T) X5 E! u: R$ V* I, J
由于数量优势,形成了统一化的种群,最后颜色越来越浅,白化基因的作用在慢慢出现,到后期这种现象被稳定遗传。
# p; ^7 f# s5 q# P/ s3 h; c' n* l$ v
+ p' k" h$ \' j) N我的证据就是近交繁殖的实验中你们可以看到,百分之五十的二倍体雄蜂出现,但是始终这种近交都是这样,原因就是性基因等位。所以不管你怎么純合,还有部分不等位出现。( ?0 S( X" R1 v9 M% k
这样个例子与双色蜂的情况一样,不同的是近亲关系不在需要,因为种群存在了。4 H" l8 R1 k( E2 u0 r% V: ?1 `
没有了二倍雄蜂的证据。- D) n6 }& h: d- W7 _% p& T
双色蜂的意义就好像一张试纸,哪里有跟它一样的基因它就能表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QQ
QQ
积分
1166
在线时间
506 小时
居住地
福建省 福州市 台江区

1073

金钱

118

回帖

1166

威望

金牌会员

Rank: 4Rank: 4

发表于 2013-8-14 14: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州小魏 发表于 2013-8-13 21:39
1 r2 Z1 Z; ]! N- ?- K用显性的红王做母本。不论与黑雄,还是黄雄。均能出双色蜂。以此类推即可。

0 j# n6 `( f7 q% C/ e- y; c2 ]7 K2 n5 M用显性黄色做母本。几代应该都是一样的表现。$ d5 h8 Z/ U! h6 |

2 j7 j. P2 \2 u. u我现在看双色蜂群。多是正常色的蜂出勤采集,黄色蜂没有怎么出勤。不知是否是不适应本地情况。
有新王(自然王)出让,需要的朋友可以和我联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积分
7744
在线时间
4378 小时

1万

金钱

2587

回帖

7744

威望

嘉宾

Rank: 18Rank: 18

发表于 2013-8-14 14: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双色蜂的定义我就是这么个看蜂。3 G! v) E+ q' j/ H8 \
根据排除理论,将所有因素和现象考虑进去,逐一剥离出的可以否定的因素,我最后才能得出结论,然后还要将所有的各种现象套会理论里,保证没有问题,这就是我的论证经过。目前本人对蜜蜂的了解不多,以往杂交的多数是蔬菜类,理论相似但差异非常大。
$ [& a2 }" d2 i- E) ^8 L- l出现错误是非常可能的,但是目前我还没能找到更合适的解释方法。6 z; n6 Q5 a2 S
至于云版主也不必过于恼怒,你要明白我实在还是非常佩服你对蜜蜂的热爱。
( r/ T" B( @4 O! E$ [$ |, H* o只是你要理解,做科研不是你那种思维,我不是钻牛角尖的书呆子,要说真的较真,我就啥也不是了。% V! N5 ]& N) k, d. Q: `
你生气在于我对你的语气,但你兴许应该记住你自己那个格言。毕竟遗传工程是非常复杂的,我都只是懂点皮毛,希望你知道差距后冷静对待。
8 z# P, z- b* ~/ u( C, ]! J2 v我不能说我对,但至少我能分析到这个程度已经黔驴技穷了。
: i! Q" M- p7 _: j# H/ ]/ U+ R如果你我在这里为了一个错误的命题而争吵,你想想那有什么意义呢。" x' _8 T& d  v# a% R2 d
两个小孩子过家家吵起来了,大人却不能插手,你说对不对。' U2 {4 p2 T9 {! I
咱们在专家眼睛里是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中蜂网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5-4-25 23:42 , Processed in 0.182937 second(s), 32 queries .

备案号:鲁ICP备2023002647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