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8-14 22: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unchengwei 于 2013-8-14 22:34 编辑 ' j6 c# T9 H" d: ^9 l: ~ Q
9 R2 `, x$ ], g+ a# b) t
不管怎么样,正反两方面都不能用这个线路做解释。
0 _% i& j. V' D: X' D我不期待什么结果,因为后代出现什么都能通过遗传规律找出它的发生机理。
) L; D' ~. o: |9 m例如- f }' k$ a$ ]4 H0 u8 Y# Y& ^
' S( o; J2 l' T: g5 c
F3以后是不是会恢复成普通工蜂呢,通过这个实验,如果黄色假定为显性,那么应该每一代都是出现双色。而不是突然全部消失。
/ I7 A |, n. d6 K7 e那么这样的问题就无法解释别人的发生黑色王的现象。3 j* n1 }( N* ~* H
6 B) \- u: t4 u) C( n( t0 `我的分析,假定此基因属于表达障碍的话,发生的规律是在新出生个体的定色阶段。; f$ E7 m- V! S
正常蜂群内个体随这出生前的色素转换,到出生有一个渐进的变色过程。
4 \; }, |) A1 d4 {+ P- `5 J+ V而这种浅色的则对色素不表达。
- o! H% l) v, v) _! L q0 o假定成立,那么根据目前的情况有一些判断:( V* u4 z4 [* B
( X; y. ?# b& P( e! t% E1 、 双色蜂群的蜂王F1与本地王交配,后代变色程度根据同类基因是否(雄蜂携带)配对
$ u1 h9 |( s9 P; z& d会出现两极分化,有和没有两种类型。根据雄蜂数量不能控制,携带基因不定,因此工蜂变色随机呈现。数量也许非常多,也许非常少。F2蜂王黑色变种与本地基因再次交配出现较高的双色比例,理由是本地蜂群也是致病基因携带者) ?' X$ b2 Z4 ?, a a
& I" J+ k8 R+ l0 ~2、 F1蜂王体色趋于黑色但携带此类基因,与雄蜂交配后,后代工蜂出现几率,也与雄蜂有关,但几率低。理由是蜂王不是绝对黄色,基因处于隐性状态。大多数工蜂正常仅少数工蜂完全变色。F2代蜂王大多数属于近似普通蜂王,且今后純合出黄色蜂几率比较低。F3根据雄蜂携带的致病基因状况决定后代是否出现黄色现象。3 L* X. v) [# _
& t4 t- F" B& E% P* v* T @# j
3、 F1蜂王纯黄色交配对象雄蜂无基因携带,此类蜂王的仔代工蜂出现双色现象极低,多数为普通颜色。F2代蜂王基本上难见到少数变异,理由是色素基因被恢复,致病基因隐性。" z- a O- d4 J, v+ b& N4 _
出现的概率低,理由是少数出现属于基因重组,属于性状分离的范畴。
; M# t& s0 y+ O4 K
8 q6 ~7 S: J2 C8 {2 v5 V/ b% C
. _1 q' V0 t8 o% v. F根据这个假设,我觉得不管你多少代,只要不存在近亲关系基本上,都是这个公式去套用。+ y! F/ F8 }; @
而最大的问题就是多代在一个地方进行交配,连续作用多代,更容易形成近亲关系。. x% M- |! R" `, p* V# \
因此,多代快速培养,只能是黄色越来越密集出现。对附近的蜂群会是潜在威胁。
u( Z6 K" M' N) |近交純合的情况还是要尽量避免,所以我讲句真心话,不要再做这种没有意义的实验了。 |
|